他被世人稱為“最能深化人們的心靈”,卻信奉柏拉圖式的愛情

費爾南多·佩索額與《惶然錄》

費爾南多·佩索額在《惶然錄》前言,寫了這麼一篇小短文,題目是《伯納多·索阿雷斯》,費爾南多·佩索杜撰的名字。費爾南多·佩索之所以杜撰這個名字,主要的是他把自己從精神和意識上分裂成兩個人。他在《惶然錄》中談到自己時,覺得自己不是自己,自己是一個群體的組合,自己是自己的贊同者也是反對者。他就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人,來審視自己的內心,檢視自己的寫作。在這本書中尋求一種自我懷疑和自我反抗。

他被世人稱為“最能深化人們的心靈”,卻信奉柏拉圖式的愛情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個角色變化不定的人。有時他是個非常精神化的人,把世界想象成很美,很夢幻;有時又把現實看得很殘酷、無聊、沒有任何意義;有時又把生活看得很物質,人活著就是吃喝拉撒,沒有什麼區別;有時又把自己與社會非常融洽的人,他去理髮,聽說經常給他理髮的理髮員去世了,他有兔死狐悲的傷感。

他有時非常向往貴族生活,時常流露對上流社會的欽慕和對顯赫王宮的神往,有時則成為非常平民化的人物,為了世俗的生活,順應瑣碎的生活。

其實,從費爾南多·佩索額的文字中,我們時不時想象到自己的感受。每個人都是有兩面甚至多面性的,不管是高貴或者庸俗、善良或者惡毒、小氣或者慷慨、自信或者絕望,都會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變化。不過是,有的人表現的比較強烈,有的卻不大明顯。

馬克奧勒留在《沉思錄》中說到:

拋開幻想,不要像木偶似的被你的情緒操控。只關注當前的事情。把所見的一切都劃為質料和因果兩個方面,好好地加以分析。想想你離世的那一刻會如何。

兩個被後人認定著名的思考家和作家,在觀點上是不是既相通又矛盾?

關於死亡

馬克·奧勒留說:

關於死亡,如果我們只是原子的聚合,那麼死便是原子的消散;如果我們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那麼死便是湮滅,或者是去往另一個世界。

費爾南多·佩索額說:

在一個恍然大悟的瞬間,我認識到自己是無,絕對的無。一道閃光之中,我看見我一直視為城市的東西,事實上是一片荒原。這一道讓我看清自己的強光裡,似乎也沒有頭上的天空。我被剝奪了在這個世界面前一直存在的可能性。

從他們對死亡態度的對比,他們對人生的感悟,角度不一樣,觀察點不一樣,就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他被世人稱為“最能深化人們的心靈”,卻信奉柏拉圖式的愛情

韓少功這麼評價費爾南多·佩索額:

如果說這本書自相矛盾,不知所云,當然是一種無所謂的大驚小怪,優秀的作家常常像一些高級的笨蛋,一些非凡的痴人。

他評價費爾南多·佩索額,就他的人生經歷來說,他的人生經歷太簡單了。用費爾南多·佩索額自己的話說,他不過是一個“不動的旅行家”,除了深夜獨自幻想之外,連他所處的鎮上都沒有離開過。韓少功評價佩索額:

但他以卑微之軀處蝸居只室,竟一個人擔當了全人類的精神責任,在忤逆的不同人文視角里,始終如一地貫徹著他獨立的勇敢,究詰的智慧以及對人世萬物深深關切的博大情懷,這是變中有恆,異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堅定,是不知所云的明確。

正是這種獨自一個人面對世界的頑強突圍,使得費爾南多·佩索額被當代人稱為“歐洲現代主義的核心人物”、“傑出的經典作家”、“

最能深化人們的心靈”的寫作者等等。雖然他個人在認識、思想上也有侷限、也有偏執和缺陷,卻遮擋不住他思想中散發出的驚人的光芒。

費爾南多·佩索額究竟寫了什麼樣的文字,得到如此高的評價。今天就舉例他《惶然錄》幾個片段,大家閱讀、體會一下。

當然,最好的翻譯也就像把美味咀嚼了一遍,總有一些偏差和偏離(想想我們的古典詩詞,被翻譯成外文的待遇,可想而知),但不會外文的我們,只好借住翻譯閱讀了。幸虧韓少功先生的文筆功底造詣很深,在翻譯的同時,盡力還原原文的意味。能夠把作者文筆風格表達出來而不是淡而無味的敘述,這才是翻譯的真諦。

01

我們思之為生活的這種東西,只是真正生活的睡眠,實際上是我們的死亡。

我覺得這句話,正是靈魂的甦醒。想想我們周圍包括我們自己,面對生活,渾渾噩噩的活著,沒有思想,也不善於思考。就像小動物一般,吃了睡睡了吃,可不正是“行屍走肉”,在某一方面認知,等於“死亡”。臧克家寫過一首詩,來理解這句話最合適了:

有的人死了

但他還活著

有的人活著

他卻死了

對於那些沒有靈魂,不去思考,滿頭只為了物質生活活著而活著的人來說,活一輩子等於活一日。

02

我從沒有活過,僅僅只是存在於自己將意識和思想注入時光的感覺之中。

人有時真的特別奇妙,特別奇怪。仔細想想,“我”是“誰”,“誰”是“我”。我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樣的我,我還能成為什麼樣的我。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除了肉體,是不是還有精神方面的認識?我的靈魂是存在我的肉體之中還是存在我的意識之中。這些思考的問題,都是喜歡哲學,善於思考的作家們喜歡思考的問題。也正是有了這樣思考和認知,使他們對生命本質和使命,有更深邃的認知。他們不是渾渾噩噩混日子的人,他們是思想者,是人類精神的先知。

他被世人稱為“最能深化人們的心靈”,卻信奉柏拉圖式的愛情

03

面對生活的現實,所有的文學虛構和藝術相形見絀,哪怕它們確實能給我們提供高於生活的愉悅,但也毫無意義,事實上,它們像一些夢幻,使我們得以體驗到生活中從來沒有過的感受,魔變出生活中從來沒有的圖景,但它們只是夢幻而已,一個人從中甦醒之後,不會有記憶或者懷舊的願望,更不會奢望從今以後據此過上一種高級生活。

從費爾南多·佩索額的文字中,隨時可以看到他思想鬥爭的痕跡,時而對生活充滿希望,感到美好,一隻可愛的小蟲子,一束陽光,也給他無限的希望。時而他悲觀絕望,對人生充滿了敵對厭煩的情緒。想想看,一個總是獨自思考的孤獨的人,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少與其他人交往,更不天南地北的去旅遊。他喜歡過的日子,就是一個人面對自己,思考和審視,這種情況下,就是會產生這種消極的情緒化思維。一是外界的影響;二是他生理上的變化;三是月缺月圓也可能對人體產生影響,可能他不一定這樣認為。

在《紅樓夢》中有一首好了歌,也是對人生的思考和總結。只是《好了歌》看起來是超脫、勸慰世人要看得開,其實骨子裡是悲觀失望的。他一味的強調人生的絕望,卻忽略了人生這過程,所感受和經歷的,原本比結局更重要。就像人向死而生,而過的過程,比最後活得結局重要的多。究竟什麼時候是一個人的結局呢?沒人知道。只有活著的過程,才是最踏實,抓的住的。

費爾南多·佩索額有些時候對人生是充滿積極向上,樂觀和信任的。雖然這種情緒,在正本書中,有不多的幾次,已經很難得了。我們中國就有一句俗語: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正是人生不如意,才讓世人覺得有奮鬥的動力,太順風順水的日子,過的更沒意思了吧。

他被世人稱為“最能深化人們的心靈”,卻信奉柏拉圖式的愛情

04

在性愛中,我們通過另一個人的身體媒介,尋求自己的愉悅。在非性愛中,我們通過自己已有觀念的媒介,尋求自己的愉悅。

從這幾句話中,我們看得出費爾南多·佩索額很正常,就像一個善於沉默卻對生活和愛情充滿嚮往的“正常人”。其實呢,費爾南多佩索額的愛情,是精神上的柏拉圖。在他任職的公司,他遇到19歲的歐菲利亞,並且一見鍾情。佩索額為歐菲利亞寫過很多的情詩,語言火辣感情真摯。歐菲利亞對佩索額也抱有好感,最後把佩索額帶到家裡,讓父母相見。而佩索額最終因害怕家庭和婚姻,拒絕了歐菲利亞,從此一個人孤獨到老,歐菲利亞一生也沒有結婚。

後來他們在街頭相遇,重新燃起了愛情之火,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佩索額的愛情是精神上的,在現實的生活中,他清楚自己無法給歐菲利亞幸福生活,兩個人最後只能分手。不愛一個人是傷害,愛一個人而不能陪伴她到老,也是傷害。若歐菲利亞不遇到佩索額,而找一個踏實、現實的俗人來生活,日子雖然平淡也可能會幸福。遇到佩索額,也許一生的痛苦開始了。

這麼善於思考的佩索額,卻沒思考出人性的真諦,有時就是愛。

05

1、我要煥然一新,我要活下去,我要向生活伸出脖子,承擔車軛的巨大沉重和我嫉妒每一個人,因為他們不是我。

2、與之有關的一切不可能性,使這件事看起來至關重要。這一點造成了我每天憂鬱的主體部分,讓沮喪填滿每一個黯淡時刻。

從這兩句話中,可以感受到佩索額對人生感受,是世事變化的,而他的人生的宗旨,就是對靈魂的拷問。他無時無刻不在感受這“自我”意識的存在,以及“我”對外界一些感受。我們平凡的人,總是在吃喝拉撒中,忘記自己的存在,很少去想起自我的存在意識,我們餓了河水,困了就睡,生氣了就哭,偶爾對人生的一些思考,在茫然無知中總結不了任何意義,很快就放棄了。從《惶然錄》中,卻每時每刻,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世界一切的探究。這就是思想者和平庸者的區別吧。

結語:對於費爾南多佩索額,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他,還需要系統的閱讀他的作品,全面認識一個人的最好的辦法 就是閱讀他的文章。雖然我對他認識還不夠全面,但讀他的文字,總讓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這也許就是他寫文字的最終目的吧。

他被世人稱為“最能深化人們的心靈”,卻信奉柏拉圖式的愛情

有人評價說:讀者讀佩索額的文字,在更深的層面上因哲學還無法完全理解他的現代性,所以讀者發現自己在閱讀他的作品時,總是無法逃出他的手心。讀者的身心,會被他的情緒和思想所籠罩,卻不懂得該怎麼辦。但讀者的思想意識開始打開,原來一個人會對這個世界,有這麼深遠的遐想,每個人在世界面前,都是思想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