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道德經》的解讀者與翻譯家的“智慧”分享

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道德經》的解讀者與翻譯家的“智慧”分享

——中國作家雪漠對話德國漢學家、翻譯家顧彬

2019年10月18日,德國當地時間中午12點,中國作家雪漠與德國漢學家、翻譯家顧彬對談“《道德經》對當今世界的意義”活動,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中國展區舉行。此活動由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主辦。

一、每四個德國家庭中就有一個收藏《道德經》

據知,2016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了最新統計數據,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最高的傳世經典不再是《聖經》,而是老子的《道德經》。另外,《道德經》也是世界上外文譯本總數最多的經典名著。在德國,老子的《道德經》已經先後被104人譯成德文,是德語世界譯本數量最多的中國典籍。而孔子的《論語》只有十幾個譯本,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老子在德國比孔子有名,影響也更大。德國電視臺做過一次調查,發現每四個德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收藏了《道德經》。直到今天,老子思想在德國的影響力仍然很大,許多書店裡都有老子的著作和名言集,有些父母將《道德經》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孩子,希望孩子將來以這本書中的智慧作為人生指南。

2011年,顧彬先生翻譯並出版了《老子·原文》,這是首部由德國學者翻譯的簡本《老子》。在顧彬先生看來,《道德經》承載了救世之道。對於德國人來說,老子的《道德經》是神聖的,是第二本《聖經》。顧彬先生對《道德經》的鐘愛,也得到了雪漠先生的讚賞,對談中,雪漠先生說:“顧彬老師對《道德經》的熟悉,比很多中國人更熟悉。他的認真程度超過很多中國人,顯示出一個德國優秀學者的品質。”

二、用生命的溫度解讀“老子的心事”

近年來,雪漠先生一直致力於對中國儒釋道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詮釋,其中《老子的心事—雪煮》系列叢書,就是解讀老子《道德經》的文化專著,力圖在東方哲學的框架內解決現代人的困惑,並在註解中著力強調經典的學以致用,滿足當代不同讀者的需要。

談及解讀《道德經》的獨特性,雪漠先生表示:“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每個人的生命都承載著這種真理,在智慧的層面,東方智慧和西方智慧可以通過《道德經》得到最完美的融合。所以,我解讀《道德經》主要就是將古老的智慧和當下結合起來,也想將東方和西方結合起來。這是我獨有的跟過去的學者不一樣的解讀,我用自己的智慧去感悟老子的那顆心,找到能夠適合當代人的一種智慧,我相信找到了它。因為只要是人類,不管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擁有這種智慧。我的關注點是如何解除人類的煩惱、愚昧、分歧,所以這是一個擁有愛心和大愛的作家獨有的解讀。它既符合當代人的心靈,又體現了《道德經》的智慧。”

同時,雪漠先生又說:“文化只有變成生活方式之後才有價值。老子《道德經》中的智慧正好可以融入每個人的生命,成為我們的生命程序。人類已經遺忘自己的心太久了,老是把慾望的目光轉向外部世界,而忘了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豐富的世界。”

三、翻譯是溝通中西的橋樑,也是文化交流的智慧

關於目前各國的經典翻譯情況,顧彬先生說:“在德語國家,特別是德國,翻譯理論可能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翻譯跟哲學有關係,你搞翻譯的時候,你要變身為哲學家。雪漠不光是一個作家,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家,為什麼呢?因為寫作需要思考。”

顧彬先生闡釋自己的翻譯觀:“我的翻譯原則是什麼?首先考慮到讀者。《道德經》有好多非常深刻的思想,我們理解它有困難,包括我在內。我最喜歡的《道德經》觀點是很難翻譯成合適的英文和德文的。比方說,中國美學很特別,我非常喜歡中國畫和唐詩。那麼,中國美學的基礎可以翻譯為‘虛無’,但並不是什麼都沒有。首先,我們每個人,包括作家、畫家在內,應該找到我們自己。但是,我們自己是誰呢?如果我們從《道德經》來看,我們應該把我們的心虛無化,這樣就能夠像雪漠老師提到的那樣,和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因此我們其實不是在繪畫,是自然山水通過我們的幫助畫成它自己,不是我們在畫山水,而是山水自己在畫,只是需要我們的手。”

對談活動過後,臺下讀者朋友紛紛與兩位嘉賓展開互動,他們表示,兩位老師對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思想都很有研究和見地,這場對談無論是從文化的角度、哲學的角度,還是中西思想碰撞的角度,都非常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