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九十一天

《論語.雍也篇》第九章: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解析:

季氏派人通知閔子騫,讓他當季氏采邑費城的長官。閔子騫告訴來人說:“好好地為我推辭掉吧!如果再有人為這事來找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那邊去了。”

關於這個閔子騫,如果要說他出名,現代人,如果不學國學,如果不讀《論語》,不讀史料,應該對他的故事是不甚瞭解的。

如果說他不出名,他又是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賢人物。

所以,今天也藉著這個機會傳揚一下他的故事,讓看見文章的人能對他有所瞭解。

閔子騫之所以能青史留名,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孝。

他少年喪母,父親娶了繼母,繼母自己又生了兩個兒子。人都是有私心的,繼母偏愛自己的孩子卻虐待閔子騫。

冬天,繼母用棉絮給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給他的棉衣填的是蘆花。即便忍受飢寒子騫卻並不告知父親,避免影響父親和繼母的關係。

一日閔子騫駕馬車送父親外出,因寒冷飢餓無法駕車,馬車滑入路旁溝內。被父親喝斥鞭打,結果父親的鞭子抽破衣服露出了衣服中的蘆花。父親上前握他的手,發覺他的手冰冷。回去後,把繼母生的兒子叫來,握住他的手,手是溫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實。

父親瞬間大悟就對妻子說:“我娶你的原因,是為了照顧孩子,現在你欺騙我,讓孩子受凍,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騫長跪於父親面,為繼母求情道:“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

他的父親聽了之後,沉默了。父親後來同意不讓子騫的繼母走,繼母也痛改前非,平等對待閔子騫。

看完這個故事,你的內心是否覺得很震撼呢?一個少年在遭受了如此不平等的待遇後,仍然能為他人著想,這樣的品質實在是令人敬服。

上面的是閔子騫的孝,而今天這一章講的就是閔子騫的道義。

孔子所在的年代,魯國季氏當道,閔子騫是孔子的學生,深受孔子的影響。孔子一生重視忠義仁孝,在富貴和忠孝仁義之間,先取忠孝仁義。而季氏不忠於魯國國君,所以,當季氏邀請閔子騫去做官時,閔子騫遵循忠孝仁義的原則拒絕去他那裡做官。

人的一生總有機會面對選擇與誘惑,有些人會需要在權力財富和原則底線之間做選擇,進退之間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就像閔子騫這樣,進則可以擁有權力,同時也會淪為與奸人做同黨;退則是保全名節,但是面臨的是平凡普通的生活,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會招來陷害與抱復。如何做好進退取捨真的需要很大智慧和很強的原則性。難得的是閔子騫用了這樣的方式去面對。

雖然後來經孔子勸說,以造福百姓為目的,還是去任了官職,舉家遷到東蒙之陽。在他治理下費地非常好,但是終究還是因為看不慣季氏的行為,最後他仍舊毅然辭職,選擇了離開,閔子騫剛正不阿的品格可見一斑。

閔子騫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太多的軼聞,但是僅僅是這些已經足以讓我們對他的品行有一定的認識,少年時期他便能忍受飢寒而不破壞家庭和諧,這份寬廣包容的心懷便少人能及,成年時又能為了堅持忠孝仁義放棄權利和富貴,這份豁達淡然實在令人肅然起敬。

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聖賢,這樣的人才能不枉聖賢之名。

文章寫到最後,我突然想起一個問題:你的一生最後會被如何標記?

這是一個終生命題,能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好好反問一下自己,或許每個人都會有觸動。

《論語》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九十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