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九十一天

《论语.雍也篇》第九章: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解析:

季氏派人通知闵子骞,让他当季氏采邑费城的长官。闵子骞告诉来人说:“好好地为我推辞掉吧!如果再有人为这事来找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那边去了。”

关于这个闵子骞,如果要说他出名,现代人,如果不学国学,如果不读《论语》,不读史料,应该对他的故事是不甚了解的。

如果说他不出名,他又是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人物。

所以,今天也借着这个机会传扬一下他的故事,让看见文章的人能对他有所了解。

闵子骞之所以能青史留名,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孝。

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自己又生了两个儿子。人都是有私心的,继母偏爱自己的孩子却虐待闵子骞。

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即便忍受饥寒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亲和继母的关系。

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驾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父亲的鞭子抽破衣服露出了衣服中的芦花。父亲上前握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冰冷。回去后,把继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实。

父亲瞬间大悟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照顾孩子,现在你欺骗我,让孩子受冻,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道:“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

他的父亲听了之后,沉默了。父亲后来同意不让子骞的继母走,继母也痛改前非,平等对待闵子骞。

看完这个故事,你的内心是否觉得很震撼呢?一个少年在遭受了如此不平等的待遇后,仍然能为他人着想,这样的品质实在是令人敬服。

上面的是闵子骞的孝,而今天这一章讲的就是闵子骞的道义。

孔子所在的年代,鲁国季氏当道,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深受孔子的影响。孔子一生重视忠义仁孝,在富贵和忠孝仁义之间,先取忠孝仁义。而季氏不忠于鲁国国君,所以,当季氏邀请闵子骞去做官时,闵子骞遵循忠孝仁义的原则拒绝去他那里做官。

人的一生总有机会面对选择与诱惑,有些人会需要在权力财富和原则底线之间做选择,进退之间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就像闵子骞这样,进则可以拥有权力,同时也会沦为与奸人做同党;退则是保全名节,但是面临的是平凡普通的生活,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招来陷害与抱复。如何做好进退取舍真的需要很大智慧和很强的原则性。难得的是闵子骞用了这样的方式去面对。

虽然后来经孔子劝说,以造福百姓为目的,还是去任了官职,举家迁到东蒙之阳。在他治理下费地非常好,但是终究还是因为看不惯季氏的行为,最后他仍旧毅然辞职,选择了离开,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可见一斑。

闵子骞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的轶闻,但是仅仅是这些已经足以让我们对他的品行有一定的认识,少年时期他便能忍受饥寒而不破坏家庭和谐,这份宽广包容的心怀便少人能及,成年时又能为了坚持忠孝仁义放弃权利和富贵,这份豁达淡然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圣贤,这样的人才能不枉圣贤之名。

文章写到最后,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你的一生最后会被如何标记?

这是一个终生命题,能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好好反问一下自己,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触动。

《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九十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