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發財 孔子做個車伕也行?聖人的財富觀

能發財 孔子做個車伕也行?聖人的財富觀

思考孔子的財富觀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以看到,不同於後世儒生羞談財富,視金錢如糞土,孔子喜歡錢。這是一個很真誠的表現世人都愛錢,孔子偉大在,他為得到錢的途徑設置了很高的底線。(孔子一向很真誠,如在《論語·憲問第十四·三十四》中寫道,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說,“用恩德來對待怨恨,怎麼樣?”孔子說,“那用什麼來回報恩德呢?用公平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這話聽起來不那麼偉大,但這是最合理、最真誠的話,這樣的孔子,才是聖人,而以德報怨的聖人,往往容易流於偽善),

在《論語·述而第七·十二》中,這樣寫道,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孔子說:“假使財富是可以求得的話,即使拿著鞭子為人趕車這樣的職業,我也是願意去做的。如果不能求得,那我還是幹自己喜歡的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熱衷的行業,也有不少人願意為了自己的愛好選擇一份薪水相對低一些的職業。在古代,更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讀書人除了讀書、做官、教學外,不願意從事任何其他行業。孔夫子就簡單地多了,只要能賺錢,哪怕讓我做個車伕也行。管它白領藍領,矯情。

當然,在古代,藍領是很難得到富貴的,即使在當代,很多藍領能夠比很多做白領的大學畢業生或者研究生賺到更多的錢,但也難說是取得了富貴。但是,哪怕送快遞能賺到一萬,而大學生坐辦公室只能賺到五千,大學生也很少會去選擇送快遞,勞心者和勞力者之辯,在中國人心中留下的印記不可謂不深。

孔夫子願意勞力得富貴,這在古代,對智識階級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但中國如此,外國也如此。歐幾里得不願意把幾何學應用於軍用器械、生活器械之類的研究,柏拉圖對毆多克索斯和阿契塔運用各種工具進行試驗感到很憤怒,痛斥他們貶低了優秀的幾何學,讓幾何學由非物質的、智力方面的事物降低為物質的、實用的東西,迫使幾何學去利用物質,從而需要大量體力勞動介入,使幾何學成為奴隸們從事的對象。對奴隸的工具化、無視技術的提高是羅馬帝國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類似執鞭之士這樣的低等職業,有學問的人是絕不會做的。所以導致基礎工作得不到創新發展。當勞力者不能得富貴時,社會就不能迎來真正的、全面的進步。

遺憾的是,後人對孔子這個開明的思想,完全沒有加以引申、繼承,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箴言,使我們在長達兩三千年的時間內忽略了職業教育。

另一個有趣的事是,孔子似乎挺喜歡駕車這項職業。在《論語·子罕第九·一》中有言,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持?持御乎?持射乎?吾持御矣。”達巷這個地方的人說,“真偉大啊,孔子!學識淵博,卻沒有哪一項能令他成名。”孔子聽說了,對自己的弟子說,“我專注於那個技能呢?駕車?射箭?我還是專注於駕車吧。”

孔子是將軍後代,自己的射術也很好,但相比之下,還是喜歡速度與激情。記得王小波曾經說過,如果寫書不能養活自己,那麼他就會做一個貨車司機。這些傑出的靈魂都喜歡駕車這種刺激又寂寞的職業,也是有趣。

說來說去,持鞭還是富不了,於是,“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那麼,什麼是孔子所好呢?致君堯舜上。但是在春秋亂世,這個做不到,於是,重修、闡釋經典,傳道受業,成為孔子所好。

也成為孔子的收入來源。

《論語·述而第七·七》,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說:“只要帶著學費(薄禮)來見我的,我從來沒有不給於教誨的。”

孔子的重要收入,來自於私塾。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得到了保證。孔子的真誠又一次得到了體現,只要帶著學費來了,我一定會好好教的。從孔子直到清朝,教書一直是讀書人失意時的重要職業,在《儒林外史》中,私塾、編科舉教材、甚至看風水、打秋風,都是失意讀書人的謀生手段。

這樣的生活,自然不會富貴,孔子也因此多次思考過處貧之道,為富之道。

《論語·述而第七·十六》,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臂膀當枕頭,也是有樂趣的啊。用不符合道義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和浮雲一樣。”

所謂安貧樂道,就是這個意思。在貧困中發現樂趣——不僅僅是忍受貧困,而是在貧困中發現樂趣——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

在顧及到最基本的生活後,如果多了三十塊,是給自己加個餐,還是買盆花、買本書?這是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能夠安貧?就在於胸中有青山,腹中有詩書,有浩然之氣。所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一般人窮就窮了,很少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而那些有名氣、有本事的人(比如說孔子),一旦妥協(或者說靈活些),就容易得富貴,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堅持自己,就是一件更難的事情了。

和孔子道德修養相似的顏回終身貧窮,而靈活的端木賜做生意卻發了大財。《論語·先進第十一·十九》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孔子說,“顏回的道德學問差不多了吧,可他常常窮困。子貢沒有經過允許去經商投機,猜測行情卻常常猜中。”也許應該說,按照孔子的道德觀想要得到富貴,是很難得,這也是後世把孔夫子掛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卻少有人真正遵循他的教導的原因。

2019.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