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小学校仍然要求教师手写教案,而且每月查一次进行评分,你怎么看?

子木老师讲语文


我对中小学校仍然要求教师手写教案持反对观点,现在电脑办公已经普及,并且在教学手段上也日趋电子化,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就拿每月查一次老师教案来讲,不仅形式化,还浪费人力,评那个分数有什么意义?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形式上,不如撒开手鼓励老师在备课上面推陈出新呢。

手写教案最大的弊端就是格式,不方便反复修改,而用电脑做教案,则更轻松。

我爱人就是学校老师,她经常在家里晚上备课,电脑打开,打印机也打开,桌上还有一堆手写教案的文稿。我就问她:“既然可以用电脑制定教案,也可以方便用打印机打出来再装订,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手写?”爱人答:“上级规定啊,人家怎样要求,就怎样检查,我打印出来的教案制作的再好,人家也说不合格啊。”MY GOD!教师连怎么制作教案都如此形式化,还有什么不能走形式的。

不能与时俱进,必然会阻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过多的条条框框极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厌倦心理。

就拿教师手写教案,每月还要检查评分来讲,这是传统教学管理的方式。时代发展到今天,还要不断去重复过去的老路子。对教师们来讲,极容易形成思维固化,但同时又对省时省力的工作方式不敢尝试,为此很多教师会对这种几十年不变的检查与评比产生无奈与不满心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不是鼓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做法,而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厌倦心理的最愚蠢的做法。

身为一线教师如果没有自主教师的管理权,反而处处被掣肘,慢慢就养成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如果问当下中小学教师最大的通病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都变成一个模子,都缺乏教师鲜明的个性。即便你再有才华,也不能跳出现行规范好的模具之壳,是龙你得盘起来,是虎你得趴下来。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很容易扼杀教师的激情与活力,使大家不敢搞教学创新,因为但凡有个性化的做法,必然会招来一片反对之声。结果是教师呈现模板化,学生自然也都一样的模具出品。当教师缺乏教学方式自主管理权时,处处被掣肘,慢慢就养成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给教师减负,从手写教案开始,从每月的检查评分开始,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改革。

教育部已经旗帜鲜明地讲,一定要给教师们减负,让老师把更多时间用来搞自主教学研究和教学探索。但是现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多年的沉疴积习难改,唯有从上到下,像政府行政职能改革一样,把所有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旧条条框框都梳理一遍,就不能发现哪些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现在政府办公效率已经明显得到提高,在学校里不也应该如此吗?并且还必须要从教育职能部门开始,彻底改变他们的工作观念和方法。

结束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仅从一份手写教案现象,我们就能从中反思到很多东西。如果教育职能部门都有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相信会让广大教师工作起来更轻松,工作积极性会更高,教学效率也会更好,自然最后体现出的就是普遍提升的教学成绩。


寒石冷月


很多中小学校仍然要求教师手写教案,而且每月查一次进行评分,你怎么看?还能怎么看,可怜又无奈的看呗!

首先表明我的观点:在备课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手写教案只是教学质量差的遮羞布而已。

为什么呢?

因为还有时间揪住手写教案不放的学校,估计也没什么招数来应付上级的质量检查了。

你想啊,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上级来评估检查时奖状荣誉摆满一屋子,历年的数据、照片琳琅满目,还用得着用手写教案来向领导表示:虽然我们教学质量差,没有拿的出手的东西,但至少我们的老师每天都在勤勤恳恳的写教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就像歌唱比赛里,选手歌唱的不咋地,但是人家家里够穷够惨人也够努力啊,评委一感动,过了吧!

水平不够,苦情来凑,大体都是这么一个套路。

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喜欢检查手写教案的学校,内心里充满了对一线老师的不信任。

今天的备课手段实在是已经很发达了。电子备课、网络备课、PPT等等,最不济也能从网上下载优质教案,经过自己的二次加工变成自己的东西,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缺点,就是老师的劳动体现的不够充分,领导不容易把握你到底干了没有,干了多少,干的怎样。


基于这种对管理失控的恐惧,好多学校领导喜欢让老师写手写教案,打印的统统不要,只有手写才是你一笔一画的工作,其他的我看不见,等于没干。

其实不仅仅是手写教案,要求老师手写的多了。

读书笔记一万字,必须手写。

外出学习心得3000字,必须手写。

假期培训心得体3000字,必须手写。

每月的工作总结2000字,必须手写。

……

你知道在这样的学校里是有多么无奈,每天都在写写写,不管质量,不看效率,只要是手写的,就是好同志。于是,每次评比,教着三四个班的一线老师因为写的最潦草、字数不够倒数第一,而那些退居二线做着清闲工作的老师写的最好、最仔细因而获得学校表扬。你说你忙,领导可不管你有没有时间、忙不忙!

可是这又让辛苦教书的老师们做何感想呢?

手写教案的优缺点。

手写教案不是一点优点也没有,尤其是对新手教师来说,写教案是基本功,所以新手教师不但要写教案,最好还要写详案,有些东西是无法跳过的,跳过了必然根基不稳,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会产生影响。

不过我们教育上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可以写在教案本上,更可以写成电子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经过自己的加工改造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且后几种方法更高效,更便于修 改和保存,尤其更利于以后的二次利用。而手写教案除了占地方、不利于保存,更重要的是二次利用率非常差,这样非常不利于一个教师对一节课的连续更新和升华改造。

手写教案的检查评比会让老师们更加注重书写的美观、得分的高低,至于能不能拿到课堂上去用 那就不管了。我就曾经因为上完课后在教案上进行了多次批注,导致教案不美观而得分很低。这是妥妥的把人往形式主义上逼啊!

手写教案已经沦为应付检查的工具,实际效用非常低,这是遭到绝大多数老师吐槽的根本原因。

结束语:我们常常说学校应该是最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最应该百花齐放,最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很多管理者却思想陈旧,把手写教案当成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当成是否好好干活的尺子和把柄,让老师们忙于低级重复的工作,疲于奔命间失却了最宝贵的活力和创造力。

对手写教案的态度,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你说呢?


晓行致良知


我是教学管理者,也曾是第一线老师,我上的课,不敢说有多好,但毕业的学生都说让我教着就是幸运。我还接手过中师函授的面授课,学员听了我一节课之后说:听你的一节课,比以前上一学期课还要好。

但是我是很反感形式主义的,做事就要有效率。我也备课,但备课本总是课本没有的新颖题目,是我的解题过程,可以说是我的得意之作。但很潦草,没有什么教学目的、教学过程、重点、难点等等。我认为,一个熟练的老师,目的不用写,教学过程是随堂发挥,写得再好的过程,到了堂上也不可能完全执行,写出来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与其花时间写工整的教案不如花时间钻研教材,精雕细琢每一道题才是认真备课。你上的课如果学生佩服到地五体投地,那么就成功了,而不是看你的教案有多漂亮!每年的中、高考就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金木水火土22925551


我个人认为手写教案是必须得有的。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是为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任课老师的教学特长,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誘导学生的艺术性,综合考虑而制訂的教学方案。一节课的优质教案,它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不亚于一篇优质论文。文章不厌百遍改,连手写一遍都不愿写,能合适吗?

常有老师下载别人的教案使用。若仅做为自己教学的参考,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若生搬硬套,你是会吃亏的。若人家的学生知识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老师稍作点拨,就能完成新授任务,转入课堂练习。而你的学生,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不明不白,那你不相当于高速路上开车抛锚了吗?学生若因此对老师产生信任危机,恐怕你就永无宁日了。

课堂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应充分发挥自已的特长。有学生家长问我:有的老师不善言辞,他教的课学生都学得很好是怎么回事?我说,引而不发,跃如也!学生不是盲人,是带眼睛的。他们看到了拉弓的姿势,引弓射箭的过程,学会射箭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就是说,这个老师虽不善言辞,但是,善于做示范,善于点拨,善于诱导,仍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善讲的老师来说,讲课是一大乐事,人家妙笔生花,他妙嘴生花,把一堂课讲得出神入化,妙趣横生。学生听得兴趣盎然,为情所动,为理所服。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生头脑中去了。

从以上两种老师的授课可知,老师的教案是应该揚已所长,避已所短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揮老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每个老师驾驭课堂的艺术能力和科学水平是不同的,学生感知艺术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方法,也是不宜借用的。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案,应该是既适合于学生接受能力,又有利于老师扬长蔽短的教案。借用别人现成的教案,往往会犯削足适履的错误而得不偿失。因此,我劝告有上进心的老师,最好还是设计出既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接受能力,又适合于自已扬长蔽短的手写教案,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又避免了出现偷工减料的嫌疑!何乐而不为呢?


傅天信老师


中小学要求教师手写教案,这是为了应付检查的一种形式主义,现在都提倡现代化办公,老师上课用PPT进行教学,一是为了节约板书时间,二是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给学生讲解重难点。我们学校要求教师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老师采用电子备课的形式,将教案打印出来后,根据上课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并将反思内容写在教案上,并将每节的重难点勾勒出来,学校和上级领导来检查教案时,只需出示打印教案即可。



现在很多学校都使用多媒体教学,备课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以前的手写教案不适宜现代教学的需要。几乎所有教师上课所带的教案本都是摆设,老师根本不可能看着教案本上来上课。老师的备课形式多种多样,只说备教材这方面,现在很多老师都能离开教材来讲课,把课本上的知识备在头脑里,这是一种最好的备课形式。


十年前,我们讲课时只带两支粉笔,书本上的知识早就印在头脑中,重难点内容在书上某个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先把新课内容讲完,接下来自己编写两道课后作业题,让学生们做在作业本上。很多同学佩服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教育教学业绩非常不错。

现在一些学校没有解放思想,依然靠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管理老师,这样不利于老师提高教学效率。形式主义的东西应该摒弃,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管理成果,促使教育教学迈上新台阶。


Lance课堂


个人不太提倡手写教案(可能是与所教学科有关,我是教初中道德与法治),每个班的学生学情不同,所用案例也会有区别,或者已经提前备过课,但是到上课时又发生了更符合讲课内容的案例,会临时更改讲义,可遇到领导听课时会扣分。每个月要备十节课,我已经从教十年依然要求我写详案,否则要扣分。即便是写详案也依然会扣分(领导曾说:备课组长一定要找到扣分点),而公示检查结果时,领导的备课、听课记录每次满分。

我曾提议写电子教案(教案加PPT),并存档,有新入职的老师或是换年级的老师可以根据前人的教案进行修改后使用,遭到领导反对,并批评说太懒不严谨。

每个月抄教案我生无可恋,只是为了交差而已,我的授课内容与教案不太一致,但并不妨碍我考市排名前三。所以,手写教案真的必须存在吗?


番茄_小丸子


同行们好,对于手写教案,我作为语文老师觉得很好,哪怕是以前讲过的篇章,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边想边查资料,融注自己新的思考挖掘到新的内涵,带来的都是一份惊喜,在教学上分享给学生时常常让自己也多了一份自信和成就感,还有一笔一划地写好每一个字,特别喜欢和满足,当然如果是抄教案,为完成任务,另当别论。话说今年这个学期结束整整三十年教龄,从89年大学毕业走进校园,从我第一个语文组长,对桌的上海知青返城回来的老师的言传身教开始,我觉得自己收益于这个过程,当然我也使用过电子教案,确实方便快捷,家里的打印机就是干这个居多,但是为了提高业务,还是提倡多手写教案为好。


用户4175947975755


我今年57岁了,教龄40年,算是学校的元老了,由于学校没有照顾老教师一说,很多老教师当班主任到退休那一天,我现在上的课和年轻老师一样多,没少一节,做的事也和年轻老师一样多,没少做一件,制定教学计划,每节课备详案都只能手写不能打印,每月检查一次,每学期上一堂研究课,每学期的理论摘记一个字也不能少等等,一直要做到60周岁,才能解脱。


老孙来了6311


教案不管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都是应该被淘汰的产物。那些整天纸质版也好,电子版也罢的领导,可以离开教育系统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就是一个例子。我教了多年学,几乎没写过什么教案,但每次学校进行竟赛,我班几乎都是拿第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专门研究出了一套如何教好学生的资料,实践证明,比教案效果好百倍!


用户2003696896458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有的学校要求老师手写教案,引来诸多反对的声音。那倒底手写还是打印呢?听我给大家分析。


反对写教案的理由:

1、浪费时间,以语文为例,如果每一课环节齐全的话,光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要写一页。第二页才导入新课,而且语文的教案一课时最起码要写三页。一周六节课,就是18页。就是说一周的教案要占用半天的时间。

2、写了不看,很多老师上的课和教案上的不同步,也就是说,教案根本不是用来上课的。而是为了应付检查的。而打印的教案内容详细,条理清楚,稍加改动便可以用。

所以,选择手写的老师少之又少,手写教案是不是一无是处了呢?我让为也有好处的:

1、加深对本堂课的理解,上课时更流畅,流畅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好,上一堂好课。

2、可以练字,现在很多老师对板书不太重视,其实就是自己写不好。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应该先做到,写好粉笔字,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因此,写与不字,要按需要,按自己的水平来决定。有时候也不要因为自已的懒散找借口,学校也不要因为领导的爱好而太专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