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浙江海岛风光

文|知甬

‌‌浙江自古人文荟萃。‌‌特别是近代“西学东渐”,江浙沿海地区最先受到影响。“庚款”‌‌留给的公费留学机会,让更多小康之家的浙江子弟,‌有机会远赴重洋求学深造,为人文气息过于浓厚的旧中国,注入些科学和民主的味道。

‌‌‌‌民国时期,‌‌浙江人‌‌在政界、商界和文化界均有建树。‌‌学者陈万雄考证《五四新文化的源流》指出,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期间,‌‌文史科聘请的教授‌‌,浙江籍达三分之二,如‌‌陈汉章、‌‌马叙伦、‌‌钱玄同、‌‌周作人、马裕藻、沈君默‌‌‌‌等,可谓灿若星河,难怪有人说:一部民国史,半是浙江人。

这两天在读《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作者撷取了冯骥才、‌‌施蛰存、‌‌丰子恺、黄宗英、郁风、‌‌戴望舒、冯雪峰、‌‌冯亦代,‌‌艾青、‌‌徐迟、‌‌董鼎山、‌‌董乐山、‌‌夏衍、邵燕祥、‌‌何满子‌‌等浙江籍文人,谈及种种往事,饶有趣味。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1993年在三味书屋。左起袁鹰、应红、冯亦代、黄宗英、李辉

李辉与他们‌‌或长期书信交往,‌‌或曾为其写书立传,‌‌或策展‌出版过其作品。百度了一下李辉,发现‌‌同名同姓的实在太多,‌‌好不容易找到正确答案,网上资料显示‌‌,作者为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传记作家,二0一六年退休。‌‌

在《人民日报》耕耘三十余年,使李辉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一众文化名人。‌‌难得的是作者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并善于通过‌‌彼此错综复杂的联系,将‌‌横向纵向的历史人物及背景,如‌抽丝拨茧一般找出来,使许多正史之外‌‌未为可知的史实一一呈现,达到还原真相,拾遗补缺目的。

这里且选取三段。

蒋梦麟

蒋梦麟是浙江慈溪人,民国时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达十六年之久,在蔡元培的强劲风头掩盖之下,蒋梦麟人称“历史价值严重低估的北大校长”。为了采写蒋梦麟的史实,作者专程赴武汉某研究所,访到蒋梦麟最小的儿子‌‌蒋仁浩。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蒋梦麟

蒋梦麟的几名子女当中,蒋仁浩与父亲生活时间最长。据蒋仁浩回忆,西南联大期间,父亲带着他们,与普通教授同住在昆明一个小平房里面。由于敌机轰炸频繁,在躲进防空洞里的时间,‌‌蒋梦麟始终在用打字机写东西。

这部著作就是《西潮》‌‌。蒋梦麟将1840年鸦片战争至蒋生活的一百年间的历史事件,从乡村生活、童年教育、家庭影响,一直到留美参与辛革命的经历,以及国家统一、抗战中的诸多故事,作了比较完整的记录。

重庆谈判期间,广播播出毛泽东到重庆的消息。蒋梦麟忆起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之事。当初李大钊‌‌找他,说毛泽东没饭吃了,“你是不是可以给他找个工作”。‌‌‌‌他当时就批准了,“十几块钱,‌‌就这样子‌‌情况”‌‌。毛泽东于是成了北大图书馆管理员。‌‌‌‌

艾青

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报纸‌开设“作家近况”专栏,‌‌作者有机会采访著名诗人艾青。艾青是浙江金华人,一九八三年八月作者采访期间,艾青刚获平反不久,即以诗融入正在掀起的否定“文革”的潮流,‌‌‌‌写出《鱼化石》、‌‌《虎斑贝‌‌》及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系列作品。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著名诗人艾青

当时顾城、舒婷、北岛等新生代诗人以写“朦胧诗”‌‌声名鹊起,并且得到北大教授谢冕、‌‌福师大学教授孙绍振等人热捧。‌‌艾青在《文汇报》上发表七千字长文《‌‌从朦胧诗谈起》,批评“连高级知识分子也看不懂”的朦胧诗‌“写给谁看呢”?‌‌

此文改变了不少人对艾青的敬仰与期许,使他‌‌站到了‌年轻人‌对立面的位置。受到非议正在郁郁不乐之际,他的老朋友,著名女作家丁玲‌发起筹办《中国》‌‌杂志,‌‌邀请他担任编委会成员。

艾青考虑再三,拒绝了丁玲‌的邀请,两人友情随之破裂。

‌‌这些看似不合情理的举动,‌‌其实与当时许多社会事件‌‌紧密相连的。李辉‌‌也叙述,也让读者对整个事情有了清晰认识,脉络背景更清晰了。‌‌直到一九九八年‌‌艾青逝世,其题给李辉的“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也就成为永久的纪念。‌‌

郁达夫

画家、诗人郁风是浙江富阳人,其父为民国时期殉国的法官郁华,‌‌三叔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郁达夫。郁风和‌‌沈从文‌‌十分熟悉‌。一次,沈从文化告诉郁风,‌‌郁达夫是第一个帮助他的人。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郁达夫与沈从文拼版照,左为郁达夫

当年沈从文‌‌孤身一人来到北京,成为最早的北漂青年。因为贫困潦倒,‌‌无奈之下便给《‌‌晨报副刊‌‌》编辑‌‌郁达夫写信。‌‌某个下雪的上午,‌‌ ‌‌郁达夫‌‌推门而入,‌‌在‌‌看见冷若冰窖的屋子里,沈从文正裹着被子写作,‌‌几乎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解下自己的毛围巾披在沈从文的身上,‌‌又拿出‌‌5块钱请他吃吃饭,‌‌并把零钱都给了‌‌沈从文‌‌。回去以后,‌‌郁达夫写了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为受到社会冷遇,生活艰难的青年鸣不平,‌‌进而抨击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此后,‌‌《‌‌晨报副刊‌‌》成为沈从文早期发表作品最多的副刊。‌‌《‌‌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也成为前两年《朗读者》节目的热门篇目。

接着,‌‌沈从文认识‌‌了浙江海宁人徐志摩。‌‌彼时徐志摩在文坛影响力如日中天,‌‌但他十分欣赏‌‌沈从文‌‌流露出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静穆之美,对沈多有提携。

他将沈从文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如闻一多,‌‌罗隆基,‌‌潘光旦,‌‌叶公超,‌‌胡适,‌‌梁宗岱,‌‌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等,沈从文的世界从此打开了全新的一扇窗。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1984年张兆和为病中的沈从文洗手。李辉摄

甚至‌‌与张兆和的结合,‌‌也是在胡适的‌‌撮合下实现的。这段时间,沈从文‌‌也写出了《边城‌‌‌‌》《湘行散记‌‌》等系列文学经典。‌


《‌‌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一共22篇,‌‌每一篇有长有短,‌‌文字简朴平实,‌‌并佐以丰富的史料。使这些‌‌叱咤文坛的名家大咖,‌‌在他的笔下,‌‌都流露出‌‌普通人的‌‌那一面‌。

由于时代隔膜,读这本书的时候,笔者经常为了某篇中涉及到的某人名、地名等,再去网络查询相关背景材料,往往‌‌为自己的知识浅薄而汗颜。‌‌

不过,读书就是读思想,正是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才能达到自我提升之目的。‌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只要开卷,终会有益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