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孩子沒出息?你的“偏見”會成孩子障礙,4招激發內向優勢

前段時間,朋友帶女兒外出旅遊,一同去的,還有同事帶著自家的女兒。

旅行十天,一路下來,同事的孩子坐在旅行團大巴車上,又是給大家唱歌,又是背誦詩歌,她甜美可愛的聲音,獲得了乘客無數次的掌聲。

相比之下,朋友女兒就是個"小透明",坐在車上很安靜,朋友私下提醒女兒活躍些,但女兒根本不予理睬,朋友實在鬱悶的很,擔心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太內向,沒有出息。

在生活中,外向、活潑的孩子似乎更容易討親友師長的歡心。當家裡孩子是外向性格的,他們聊孩子特帶勁,但家裡孩子是內向性格的,就悶悶不樂,很發愁似的。作為父母,我們總會為孩子的"內向"感到擔憂和焦慮——孩子這麼靦腆,怎麼能交得到朋友?將來怎麼在社會上生存?總是不自覺地認為"外向"是褒義詞,"內向"是貶義詞,總是迫切地尋找讓孩子變得外向活潑的方法。

為什麼我們會本能地不希望孩子是內向性格呢?原來大家都有同樣的擔憂:

怕孩子不合群,被孤立,甚至被欺負;

怕不能表現自己,失去很多機會;

怕什麼都憋在心裡,越來越自卑……

我們對"內向"的誤解太大了。其實,"內向"只是一種性格特點,並不是缺點,讓孩子活得更像自己,才是成功的教育。

內向的孩子沒出息?你的“偏見”會成孩子障礙,4招激發內向優勢

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

一個非常有名的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改變了很多人對內向者的印象。

受整個社會導向的影響,人們總是輕易斷定:那些善於溝通、喜歡錶達、朋友眾多的外向型人更招人喜愛、更容易成功;而內向的人則常常和怪異、孤僻、難相處畫等號。

事實上,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

內向的人,通常沉靜、穩重,更喜歡思考,辯證思維、領導能力更強,他們也給這個世界帶來了驚人的創造和改變。

內向的孩子,往往擁有細膩而豐富的內心世界,更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對父母十分依戀,對朋友也更加真誠。

性格內向,從來不應該是一個貶義詞,它只是一種性格特點。

如果你有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作為父母,應該拋去那些偏見,看到他們身上閃光的特質,不應該用"內向"這個標籤固化了對他們整個人的認識

誠然,內向的孩子確實不像外向性格的孩子那樣活潑開朗,看起來沉默無趣,不太容易受別人喜歡,但內向孩子有自己的性格優勢,

他們在獨立、創造力,責任心方面更甚於外向性格者,他們對待別人往往更坦誠,也更能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中,不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擾。

縱觀古今,許多有卓越貢獻的人,大多屬於內向性格。

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著名投資者沃倫·巴菲特,俄羅斯總結普京,散文大家周作人等等,都屬於內向性格者。

花滑界有名的天才設計師伊藤聰美說,自己能成為獨立設計師的另一個原因是討厭和別人相處。她曾在一個專業做芭蕾舞服裝的大公司工作過四年,因為不得不與很多人扯上關係,在26歲時,辭職成了獨立設計師,靠著自己的悟性與鑽研,很快在領域內獨領風騷。

內向性格的專注與執著,使他們更容易在自己鑽研的領域內取得成就。

內向的孩子沒出息?你的“偏見”會成孩子障礙,4招激發內向優勢

家長的"偏見"會成孩子障礙

大多數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性格活潑開朗,與周圍人能融為一體,在人群中表現優秀。

常見到這樣的場景:"寶貝,給叔叔阿姨們表演一個節目"、"寶貝,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許多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會逼迫內向性格的孩子做一些他們並不擅長的事情,動輒訓斥、與別人家孩子比較等,卻不知道,父母越是這樣,越容易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內向性格的孩子因為不善言談,在性格上極敏感,當父母努力改變孩子的內向特質時,等於告訴他,你是不好的,孩子也會在潛意識中否定自己,增加他們的自卑感,在面對問題時不敢去嘗試,長大後,也會形成自我否定型的人格。

《內向者優勢》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艾先生從小性格內向,但他很羨慕在人群中侃侃而談的人,渴望和所有人打成一片。為了彰顯自己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他經常會在人群中高談闊論,在聚會中也顯示自己非常熱情。

可當人群散去後,他便意識到自己有多麼可笑,覺得自己仍舊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邊緣人物。他渴望像外向性格者一樣能言善辯,卻違背內心那個最真實的自己,這讓他的生活過得非常擰巴。

當父母認為內向是不好的,孩子就很難接受真實的自己,也很難體會到生活中的幸福感。

內向的孩子沒出息?你的“偏見”會成孩子障礙,4招激發內向優勢

激發孩子內向優勢的四招

面對內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需要刻意改變,應順從天性進行引導,保持向內發展的潛能,讓孩子做最優秀的自己。

  • 不給孩子貼標籤

知乎網友說了一件自己的事情——

兒子上幼兒園大班時,他為了讓孩子更大膽自信些,每次買東西都讓兒子去問價、付款。

一天早晨,他在吃早餐時,讓兒子去付款,兒子拿錢繞了一圈,跟他嚷嚷說老闆在忙。這時,旁邊一位奶奶大聲叫嚷:"老闆,趕快來接下這小孩子的錢,他太膽小了,都不敢叫你。"

網友說他非常生氣,其實,這個奶奶可以這樣說:"小朋友,老闆在忙,可能沒有聽到,你可以再大聲一點點哦。"

心理學中有個"貼標籤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貼上一個標籤後,他在自我管理方面,會盡量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內容相一致。

父母一旦給孩子貼上內向標籤,就會強化他的思維,讓他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從而為自己設限。

內向的孩子沒出息?你的“偏見”會成孩子障礙,4招激發內向優勢

  • 尊重孩子的權利

我小時候性格內向,喜歡獨處,同齡孩子在一起瘋玩時,我總是一個人在家裡發呆。一些親戚鄰居對母親說:"你家女兒太孤僻了吧?應該跟大家在一起玩。"母親總會笑笑說:"性格不同,人各有志,隨他去吧。"

正因為母親不干涉我,小時候的我,常喜歡天馬行空地想一些事情,這對後來的寫作非常有幫助。

心理學專家認為,內向的孩子,獨立空間是激發他們創造力的基地,也是他們個人進步的踏板。

許多內向的孩子喜歡獨自做事情,比如個人塗鴉,長時間沉思,對著一株植物發呆。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強行逼迫他們進入人群,尊重他們的喜好,留出時間,讓他們在自己的思想裡自由馳騁。

內向的孩子沒出息?你的“偏見”會成孩子障礙,4招激發內向優勢

  • 興趣入手,打開話匣

鄰居家女兒小雨最愛窩在家裡看書,雨媽每次開家長會都被老師提醒"孩子太內向"。

為了引導小雨變外向,雨媽給她報了演講班,可即使其他小朋友三五成群練演講,小雨仍然獨自練習。

雨媽決定從小雨的興趣入手,每週末帶她去圖書館。

讀書多了,小雨開始自己寫作。

隨著文章陸續發表,她成了班裡的才女,被老師邀請主持班裡的讀書分享會。

分享會上,小雨侃侃而談,整個人神采飛揚。

其實,內向孩子不是排斥社交,他只是不願應付無意義社交,而興趣能吸引他融入群體,自在交流。

內向的孩子沒出息?你的“偏見”會成孩子障礙,4招激發內向優勢

  • 提升孩子的鈍感力

作家渡邊淳在《鈍感力》一書中說:所謂"鈍感力",即"遲鈍之力",亦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傷痛,而不要過分敏感。

內向的孩子大多過分敏感,外界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容易成為他們情緒上的枷鎖,出現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

提升孩子的鈍感力,家長要多帶孩子去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拓寬他們的視野。當孩子見識足夠寬廣,才不會拘泥在自己的小世界,被批評或讚美的聲音所左右,才會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努力堅持下去。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自有他們來到這世間的使命,父母應根據種子的不同,按照各自的發展規律去培養,內向的孩子才能擁有更獨立、更自信的光芒,成就這世上獨一無二的自己。

我是小E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