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塞林格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創作的一部描述叛逆的青少年題材的小說,是美國“垮掉的一代”文學流派作品之一。

《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小說的主角霍爾頓,是一個出生在美國紐約的中產階級青少年,他討厭虛偽功利的社會,厭惡成年人總是迷醉於喝酒、女人、性、工作、賺錢這些事情上。他一方面苦悶彷徨,厭棄學業,整日歪戴著鴨舌帽,用吸菸、放縱、酗酒、說髒話等對抗這個世界。另一方面,又很純潔善良,夢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想守護那原始的純真,卻被當成異類,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

它以一個青少年的視角,批判虛偽的世態人情和過分追逐名利的社會現狀,以及對純真生活和崇高理想的追求。

《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創作背景

二戰後,美國沒有受到太多戰爭的破壞,反而發了一大筆軍火財,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這時的國內經濟增長很快,但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人民生存壓力繁重,麥卡錫時代白色恐怖導致民眾精神上產生了極大的壓抑,理想幻滅,信仰缺失,社會動盪不安。

此時,“垮掉的一代”文學作品在美國應運而生,小說以“垮掉青年”對戰後美國社會現實不滿,又迫於政治壓力,通過酗酒、吸毒、崇尚性解放、奇裝異服、信封禪宗佛學等形式反抗傳統觀念,追求情感的宣洩和垮掉的生活。

他們厭棄學業和工作,長期浪跡於底層社會,對金錢物慾文明嗤之以鼻,渴望尋找到精神的寄託,和理想的歸宿,他們同時也是探索的一代。

《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麥田裡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著筆於青少年青春期的矛盾和迷惘,以及對社會的反抗,表現了“垮掉的一代”,他筆下的霍爾頓,除下種種吸菸酗酒等壞習慣外,還有純真美好的一面,渴望探索精神世界的充實,厭惡赤裸裸的物慾。

該書一出世就引起極大反響,受到廣大青少年,甚至大學生的追捧,掀起了一股模仿書中男主角的打扮、口頭禪的潮流,教育界稱讚這本書可以提高青少年對醜惡的現實的警惕,但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書中少年不愛學習,髒話連篇,容易帶壞青少年,應該予以禁止。

如今,這本書已成為美國青少年必讀的課外讀物,也成了表現“問題少年”題材的經典小說之一。全球銷量高達7000萬冊,而塞林格也成為影響幾代人的著名作家。

《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我們通過霍爾頓一系列的思想和行為,探討一下他的內心世界和追求。

01

苦悶和矛盾:蔑視傳統觀念,卻無力反抗

霍爾頓是一名16歲的初中生,身材高大,個性叛逆早熟。他已被學校開除過三次,這次,又因為考試不及格,再次被學校開除。

按傳統眼光來看,霍爾頓就是傳說中的“別家的壞孩子”,吸菸、酗酒、打架,早戀,說髒話,遇上這樣的壞學生,父母、老師的說教已派不上用場,其他家長一定會讓自己的孩子對他敬而遠之。

但霍爾頓是個壞學生嗎?他的憤世嫉俗、苦悶彷徨到底來自哪裡?

《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首先,他蔑視學校的教育制度。他所在的學校潘西在社會上名聲很好,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入學得到很好的教育,但在霍爾頓眼裡,“潘西也和別的學校一樣,根本沒栽培什麼人才,也許有那麼一兩個優秀的、有腦子的,那可能是在進學校前就是那樣的人。”

他對學習的意義有懷疑,學生們努力學習,就是為了長大後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賬凱迪拉克,讓他覺得毫無意義。成年人的世界全被金錢、工作、性填滿,空虛而忙碌。

其次,他厭惡校長的虛偽世俗。霍爾頓認為周圍全是偽君子,校長最假仁假義。每到週末,校長會和每一個開豪車來接學生的有錢家長握手,親密交談,但對衣著寒酸、貧窮的家長假笑應付。

《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再次,對老師們語重心長的老套勸解不認可。

老師們都告訴霍爾頓:人生是場大家按照規則進行比賽的球賽。

但霍爾頓認為:球賽,屁的球賽。對某些人說是球賽。你要是參加了實力雄厚的那一邊,那倒可以說是場球賽,而你要是參加了另一邊,一點實力都沒有,還談什麼賽球?什麼也賽不成,根本談不上什麼球賽。

他最尊敬的一位男老師,也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的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一套來教育他,當霍爾頓發現這位老師可能是同性戀時,他落荒而逃。

霍爾頓蔑視一切傳統觀念,以及成年人的虛偽,但卻沒能力反抗,於是只好苦悶、彷徨、放縱。如果不能遵守成年人建立的社會規則,那麼只有逃離這一條路可走。於是,他戴著鴨舌帽,叼著煙,離開了學校,並迫切希望找一個窮鄉僻壤,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只需裝下他的靈魂,而不用和任何討厭的人交談。

02

尋找和發洩:想在認識與不認識的人中尋求精神上的理解和安慰

霍爾頓在和同學打了一架後,深夜離開學校,他不敢回家,於是尋找旅館過夜。

他看到旅館裡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人,開著窗戶穿女裝的男人,互相往對方身上噴酒的男女,男同性戀們,欺騙女人的花言巧語的男人,他們尋歡作樂,荒誕不羈,令霍爾頓吃驚和煩膩。他本來想放縱一下,找了個妓女,最後也只是單純的聊聊天,不僅被訛了錢,還被人打了一頓。

當他第二天約到女友薩麗時,向女友表達想和她一起到林間砍柴、隱居時,遭到女友的拒絕,認為他應該努力學習,然後工作掙錢,兩人不歡而散。

他在現實中希望尋求到真誠和善良,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

《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他沒有信仰,不信耶穌,也不信天主教,但因為同學的幾句話,“東方哲學比西方哲學更有道理,他們把性關係看成是肉體和精神的雙重關係。”開始對東方的禪宗哲學感興趣。

霍爾頓喝醉酒,意識到可能得肺炎而死,於是偷偷溜回了家,要見妹妹菲芘一面。菲芘聰明、善良、機靈,聽他抱怨學校的種種,當霍爾頓說出自己的願望是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時,菲芘只是重複的說:爸爸會殺了你的。菲芘無法理解他的願望,但還是支持他,拿自己全部的零花錢給他當了路費。

霍爾頓從離開學校,在空虛無聊的人群中,尋找自己的精神世界,並且期望在別人身上獲得理解和安慰。但他沒有尋求到,因為這個世界如此忙碌,大家都在忙著工作、賺錢、尋歡作樂,沒有人能像他一樣可以停下來,尋求心靈的救贖。

03

與自己和解:順從父母的安排,但不放棄追求崇高理想

霍爾頓曾對妹妹菲芘說出了自己的夢想: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象話。”

《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霍爾頓厭惡成年社會的虛偽及惡俗,保留著內心的善良和純淨,在菲芘學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就氣憤的擦去,生怕影響到天真的孩子。看到修女為窮苦人募捐的花籃,就慷慨的捐錢。他看著菲芘在旋轉木馬上一圈圈無憂無慮的轉著,身心感到極大的舒暢,這就是他一直想做的:最大程度的守護純真和美好,希望孩子們保留的童真更長些,不要太早被社會的大染缸汙染,陷入物慾橫流的漩渦。

小說最後,霍爾頓本想逃離汙濁的環境,尋找自由和歸宿,但因為無法制止菲芘要和他一起出走,而被迫留下,他只好接受父母給他安排的轉學。這期間,他生了一場大病,於是待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休養。

那麼,看起來霍爾頓好像並沒有逃離這個迷茫複雜的世界,但我們相信,他一定會在自己內心和現實之間尋找到一種平衡,不會背叛自己去迎合社會主流的想法,因為,我們在作者塞林格身上已找到答案。

成名後隱居

塞林格:用作品為自己的人生註解

《麥田裡的守望者》令塞林格一舉成名,沒過兩年,他就厭煩了記者和無窮盡的採訪,選在新罕布什爾州鄉間的河邊小山附近買下了90多英畝的土地,在山頂上建了一座小屋,開始了長達半生的隱居生活,此後鮮少出版自己的作品。

《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在每天早上8點到下午5點半的寫作時間裡,塞林格便一個人待在書房,不允許家裡任何人打擾他。當人們想拜訪他時,也要事先遞送信件。他很少出門,也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真正的過起了隱士生活。

後來,在1974年,他接受了《紐約時報》的採訪。關於為何出版量稀少,他回答道:“不再出書使我得到了一種美妙的寧靜。出版是對我的隱私的一種嚴重侵犯。我喜歡寫作。不過,我只是為自己和自己的快樂而寫作。”

2010年塞林格在家中去世,據他家人和鄰居們提到,塞林格一直在持續創作,抽屜裡有多本尚未出版的著作。但可能因為無法忍受媒體或評論家隨意歪曲事實,胡亂解讀,而拒絕出版。單純為自己而寫作,為興趣而寫作。

《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表達,小說中的霍爾頓是塞林格內心矛盾的一個縮影。塞林格發現這個世界不符合他的想象,於是遠離喧囂物慾的世界,只追求內心的平靜,不去向媒體解釋或辯解什麼,只用作品給自己的人生註解。

“用自己掙的錢蓋個小屋,在裡面度完餘生。不再和任何人進行該死的愚蠢交談”。

《麥田裡的守望者》不僅適用於矛盾彷徨的青少年,還適合任何對世界對人生充滿迷惘的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得到不同的感悟和啟發,叛逆迷茫的背後,是對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探索。

《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

——END——

麻辣兔頭,一個有趣的影視書評號,愛讀書,愛寫字,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