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蒋方舟:“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01

《奇葩大会》第二季第八期,少年成名的作家蒋方舟,分享了自己战胜讨好型人格的经历。

作为天选之人,她七岁写书九岁出书,是街坊邻居教育孩子时用来举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很多的赞美。

然而一路走来,她却无法跟人产生真实的关系,不会与人发生争吵,不会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在别人眼前。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不是她情商高,特别懂事,善于包容,而是她不会与人产生任何冲突。

在工作中,她时常会面对比自己大的人,哪怕别人胡说八道,也会恭恭敬敬地迎合;和朋友相处,她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不会展示自己很愤怒的一面;哪怕在最亲密的两性关系里,对方打电话骂她,她也可以一直道歉两个多小时。

她不会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会去跟对方争吵,非常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觉得不高兴。

直到后来,她接触到了“讨好型人格”这个心理学范畴的词。

蒋方舟:“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02

按照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的观点,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境下,一个人忽略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不在乎自己,就是讨好。

讨好型的人,对于人群的气氛非常敏感,擅长察觉他人的感受。即便心里有愤怒,也不常公开表达、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责任心强,经常不自知地超时工作。

讨好型的人,不容易拒绝他人的请求,经常担心自己会给别人添麻烦。喜欢去照顾别人,哪怕自己因此花去许多时间,或感觉非常疲惫。习惯于跟随他人的意见,在和别人意见不同时,会尽量避免说出自己的想法。

蒋方舟认为,讨好型人格的可怕之处在于两点。

第一,做什么事情之前自己都会去想别人的反应,以及做事会迎合他人的期待。

第二,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自己变成了一个没有底线和原则的人,已经非常不愉快了也不会表现出来,导致了世界观的崩塌。

蒋方舟:“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后来,她去东京呆了一年,把自己放逐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因为没有朋友和社会关系,所以不必在乎他人的评价。

当她从很远的距离看待自己的生活时,慢慢治好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回国后和一个老师吃饭,老师倚老卖老教训她的时候,她终于把他骂了一顿,然后摔门而走。

第一次与人发生冲突,让她很高兴,到处打电话给朋友说:“我终于骂人了。”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最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是女孩子,并且很多人都是在同一套模式里成长起来的。

父母教导你要听话,不能一言不合就撒娇。如果遇到冲突,要学会忍耐,有人抢了你的玩具,也不能流露出不快,得让别人先玩一会儿。

于是,你一直很“懂事”,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深深地藏起来,每天看起来像是很开心,所有人见到你都会说,这孩子性格真好。

可是你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得不到呵护,也缺乏安全感,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小心翼翼地成长着。

后来你长大了,有人说你善解人意,有人说你温柔可人,有人说你坚强内敛,大家都很喜欢你。但只有你明白,是你一直尽全力成全每个人的情绪,因为怕他们不悦就离你而去,便将情绪尽力藏起。

你敏感而被动,常常倾注全部心思帮助别人解决烦恼,但深夜只有一个人,去面对自己的摇摆和不知所措。

蒋方舟:“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你吸引来的人并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因为真正的欣赏,是要欣赏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你要明白,只有当你自己在乎自己的时候,别人才会用正眼看你,才会去在乎你。

你很优秀,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自信,去做你害怕做的事情,才能消除恐惧。

你要知道,拒绝是每个人的权利。甚至当你说“不”的时候,也不用费心思找借口。爷只是不想伺候你而已,你自己有手有脚,凭什么使唤我?

人无完人,你也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做好,把所有人都取悦。在精力有限的时候,尽力去做那些你擅长,能让你快乐的事。

人生苦短,你不必让每个人都喜欢,与其小心翼翼讨好别人,不如做一回真实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