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春秋時期,孔子與儒家思想並不受到重視,為何到了漢朝之後逐漸成為中國正統學說?

大侃歷史


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儒家的創立者,一代聖人孔子誕生了。出生亂世的孔子,十分痛恨禮樂崩壞、戰亂不止的社會現象,因此他周遊列國,提出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仁”,希望天下能夠恢復周禮,永止刀戈。但僅憑他一腔熱血,卻沒能國君的賞識,儒學沒能盛興,也難以實現“一統”的願望。可喜可賀的是,大約五百年後,一位名叫董仲舒的大儒將不受重視的儒學推向至尊面前,完成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想。這麼一個在百家爭鳴時無人認可的思想學說,為何會得到後世的推崇呢?

一、起於春秋,大秦受創

為何名儒?儒字又是何種含義?這個是後世許多人好奇研究的。後人的評價莫衷一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人部》對“儒”的解釋為:“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莊子後學評論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春秋末期,孔子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弱,諸侯僭越,卿大夫專權已是習以為常,孔子提出“仁”,初衷只是在於恢復周禮,以圖天下安定。

秦國發跡於西陲,在邊境磕磕碰碰百年,終於等到了商鞅變法,秦國因此強大。而早在商鞅之前,列國便有變法而強的例子,比如李悝、吳起變法等,相比推崇“仁”、“仁政”的儒家,倡導“兼愛”、“非攻”的墨家,法家更加適應春秋戰國時期“兼併”的潮流,成為舞臺的主角。秦始皇大一統後,曾詢問大臣們用何為政體,博士齊人淳于越認為“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因此提出恢復周朝的分封制,而丞相李斯卻持不同意見,認為亡周之過就在於分封,極力推崇郡縣制,意圖“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後無戰攻之患”。這不只是政見之爭,甚至可以說是儒、法兩家之爭,誰嬴便是佔據主流。然而可惜的是,有了周朝的先例,這位“千古一帝”很排斥分封制,於是下令焚燬《詩》、《書》等,“以愚黔首”,這邊是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儒學與百家學說遭受重創,法家得以獨佔鰲頭。

二、苛法亡秦,漢武重儒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大增,為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秦法得以深入秦人心中。然而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空降的秦吏帶著“嚴苛”的法律來到新立的郡縣,秦人能習慣,但六國遺民卻不習慣,使得“天下苦秦久矣”,因此才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六國群起而攻之,秦朝如夏花般美好,卻又如曇花般短暫。

接手的漢朝,痛改前非,不再大興刀兵,而是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之前的戰爭創傷被抹平,國家再次進入強盛時期,武帝總結前朝經驗,認為“黃老無為而治”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了,在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博士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其中“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大一統”等學說都適合漢武帝推行“獨裁”統治,得到採納,儒學也因此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其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三、崇尚“仁”“禮”,難擋利炮

漢武過後,時代變遷,歷經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儒學的發展可謂是此起彼伏。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地位下降,“避世”玄學更受隱士推崇;唐朝興盛一時,與佛、道教互有參透;宋朝發展為理學,其中“程朱理學”聞名後世;元明也都有建樹。

及至晚清,我國國門被外國人的火槍利炮打破,為救國存亡,社會必須實行改變,隨著傳統社會的瓦解,致使孔子聖人權威喪失,近代開始了大規模的反孔運動,參加五四運動的學生們、學者們抱著"打倒孔家店"的決絕姿態,否定了作為中華兩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學。扛了兩千多年大旗的儒家思想,在“內憂外患”中還是倒下了。

縱觀儒學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支持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根源在於:“變”,也就是順應時代發展做出改變。為什麼儒家思想在孔子提出的時候沒有得到重視,因為其有過於超前的地方:“天下為公”、“為政以德”,而又有落後的地方:恢復周禮,畢竟春秋時期,還不是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各諸侯國需要快速就能夠增強國力的“變法”,而周天子也不是周武王在時,能夠一呼百應的“天下共主”了。反觀西漢、唐、宋時期的儒家思想,則是吸取各種學說的精華,補足缺點,甚至做出改變,才得以佔據主流,得到後人的推崇。


鄧海春


顯然,腐儒是自作多情了。

歷代治國:

1、 周人選擇的周禮框架下的奴隸封國制。

2、秦人選擇的是依法治國內核下的中央集權郡縣制。

3、漢人最初選擇的是黃老之術下的道法內核。

漢武帝確立漢家制度,內法(道)而外腐儒。

4、後世王朝基本繼承和發展了漢家制度。

5、三國亂世,重法度而崇實用。

6、五胡亂華南北朝,政出多門,均以法制為內核,外示以儒、道、佛等。

7、隋唐基本繼承漢武帝的漢家制度。

但唐以法制為內核,外示道。

8、宋雖有法,但卻以腐儒理論為核心治國為主,吹噓半部論語。屬於異類,亡國悽慘。

9、明代初期,雜揉各家,重法重罰,極端集權。

明代中後期,腐儒架空皇權,腐儒之間黨爭,腐儒與宦官之間黨爭不斷。制度被改的面目全非。漏洞百出,千瘡百孔。自然,亡國是必然。

10、元代。放權地方,只管收稅。腐儒把持地方政策,搞宗法大族政治。屬於大雜燴。

11、清代。以漢奴漢,包衣奴才。腐儒為狗,重法酷刑,時時文字獄。

信腐儒,做奴才。

儒家,跪舔權貴,撈官揩油。

孔老二:蔑視女子,輕賤平民,跪舔權貴。

孟子:嘴炮無實,虛言正氣,酸腐自雄。

朱熹:狂妄無知,要滅人慾,餓死事小。

王陽明:困於心,求無得。

董仲舒:

雜糅陰陽,借用五行,吸納法道。

妄談天人,虛託感應,人君法天。

羅織三綱,名教五常,忠忍奴化。

腐儒是華夏千古毒瘤,禍害華夏兩千年。

腐儒跪舔權貴,撈官揩油,愚民奴化。

顯然,信腐儒,做奴才!

其實,西漢在漢武帝之前是黃老之術,漢武帝確立漢家制度,腐儒只是擦屁股紙而已。有些垃圾把擦屁股紙說成是絹帛,其實是腐儒的明目自大與目中無人的狂妄無知所致。當然,腐儒一直腦殘而妄顧事實的。

顯然,董老三其實是中暑了,所以胡言亂語,是開玩笑的。

懂老三扯淡扯的有點心術不正了,當然,只有足夠舔才會被重用,所以,從這點來看,老董還是蠻拼的。

那個叫囂“滅人慾”“餓死事小”的反人類的貨色,居然是腐儒的得力干將,從拷打妓女嚴蕊讓其汙衊與他人作風不正這事,我們就很能明白這貨內心的齷蹉與兇狠無底線,赤裸裸的栽贓陷害他人的無恥之徒。

儒家,跪舔權貴,撈官揩油。

孔老二:蔑視女子,輕賤平民,跪舔權貴。

孟子:嘴炮無實,虛言正氣,酸腐自雄。

朱熹:狂妄無知,要滅人慾,餓死事小。

王陽明:困於心,內求無得。

腐儒是華夏千古毒瘤!

腐儒理論從一出現就是破產的: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百家爭鳴,腐儒理論之是其中最垃圾言論之一,腐儒言論屬於下三濫的三無產品:

1、無師自通編造的上古禪讓,自己刪除篡改附會編造歷史,以此來支持自己的垃圾言論。

2、無人承認其有思想,被諸子百家及民間高人嘲笑,孔老二在自己的時代就是喪家之犬。

3、無人願意用其垃圾言論,孔老二週遊天下,遊說72國國君,沒有一個正眼看孔老二的。

腐儒妄圖復古奴隸制:

儒家:君臣父子。真權貴,假仁義。

腐儒的假仁假義就是垃圾:

腐儒的仁,同一階級同一待遇,是標榜剝削的合理化。

腐儒的義,民交稅參軍是義務,貴族享樂受尊敬是權利。

孔老二是個被高估了的不學無術的偽君子,官本位思想的忠實粉絲,貴族階級的走狗,跪舔當權者的舔狗,蔑視女子、輕賤平民的混賬而已。

腐儒追求的是做官,腐儒都是官迷,孔老二遊說72國君主的目的就是忽悠個官噹噹,做偽君子,滿口的假仁假義是腐儒的畫皮,復古奴隸制、教人做狗做奴隸是腐儒的真面目。

孔老二是華夏千古毒瘤:

孔老二本身就是罪人,刪除篡改歷史。

腐儒是反動的,妄圖復古奴隸制,腐儒是殭屍還魂,臭不可聞。

孔老二是個二貨,整天宣揚讓人怎麼做狗做奴隸。

孔老二是奴隸主的代言人,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腐儒都是偽君子,騙別人做奴隸,他自己做官耍嘴皮子。

腐儒是華夏千古毒瘤,禍害華夏兩千年。

腐儒爛嘴治天下。

孔老二其實只是個失敗的投機者:

孔子厄於陳蔡,被當地人評為“喪家之犬”。

到楚國被楚狂人鳳歌嘲笑。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喪家之犬!喪家之犬!

孔老夫子曾經周遊列國,見72國國君推銷自己的腐儒理論,可惜都不招人待見。

當然,子見男子(南子)這事咱不能深究,畢竟,孔老夫子除了高大,他其實並不是小白臉。

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垃圾話一大堆,把老子給聽煩了。

老子打斷孔子,對他說:老二呀,你那些話都是死人說過的,說那些廢話有毛用?趕緊回去洗洗睡吧。


用戶1789621402868715


真心想要復興儒學,建議仔細研究一下學術的體系、真實的歷史,不要捕風捉影:秦統六國靠法家,西漢興國靠黃老,隋唐盛世靠道學。

兩漢經學,不過就是迷信、煩瑣、穿鑿附會的大雜燴,不具備真正的學術價值。獨尊儒術尤為痛心,導致中華文明的學術思想嚴重壓抑。

宋明理學,完全違背了先秦儒學的仁義初衷,變成徹頭徹尾的封建禮教。就像統治歐洲中世紀的天主教神學,開啟了中國的黑暗中世紀。

捨本逐末:道家務本求末,儒家務末求末;佛家種因得果,儒家種果得果……


伯成01


春秋時期,孔子與儒家思想並不受到重視,而孔子學說的最大影響不在他本人和他本人的學問,在於他的後人、他的弟子和信徒,對他學問的引申和發展。


劉邦在稱帝前其實極為鄙視儒生,但登上帝位後,上朝的時候一起打江山的眾哥們還和以前差不多,甚至在酒宴的時候借酒發瘋拍桌子罵娘。自由、平等的氛圍讓劉邦很不爽,卻又礙於一起長大的面子,不好意思立威。

大儒叔孫通及時出現,幫忙制定了三跪九叩的朝拜禮儀後,讓劉邦體會到了做皇帝的威嚴。於是對儒家的印象開始改觀,為了讓儒家的跪拜儀式更深入人心,劉邦就開始尊孔。這樣儒家和皇權相互利用,開始狼狽為奸。


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進《天人三策》,宣傳君權神授、帝為天子,再加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把國人全歸為皇帝的奴僕,一下子抓住了專斷獨裁的漢武帝之心。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更是讓漢武帝做夢都能笑醒。


更利害的是,儒家思想強調等級尊卑,絕不許僭越。國人如果都嚴格遵守儒家思想,可以保障皇帝寶座永遠是皇帝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思想哪個皇帝不想利用?皇權最怕的是有人造反奪自家的天下,抬高這樣的思想,就等於給自家的帝位加固!何樂而不為!


那皇權怎麼抬高儒家思想呢?一是尊孔,讓孔子從人渣變聖人,誰敢質疑聖人就殺誰的頭!二是科舉,高考的全是儒家那一套,不認同儒家的就永無出頭之日!三是給儒生們一點甜頭,讓愚民們羨慕,當然就願意學了!


所以到漢代大儒董仲舒對孔蠕學說進行精神閹割後,蠕家思想開始了正統地位。使得“君權神授”、“帝為天子”,等蠕家思想都是圍繞為封建王權統治服務而進行的。而孔子推崇的周禮,也主要變成了對於“三綱五常”宣傳和鞏固。看重的“三綱五常”的主要是等級和約束。


在三綱五常的教義下,上對下是俯視訓導和管理;下對上是仰視聽從和服從。這樣就形成了對下頤指氣使,對上阿諛奉承的官場風氣,至今陰魂不散。層層的尊嚴都來自於自己的下層,最有尊嚴的一定是皇帝,最沒有尊嚴的是普通百姓,下層婦女。


以致中國兩千餘年的政治制度越來越專制腐朽,到近代差點就亡國滅種……


猛哥厲史


得志時尊孔,爭天下時反孔是歷代當權者遵守的規律。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弱,天下權力出現真空,各國諸侯紛紛跳出來爭奪天下共主的角色,這時侯儒家的忠孝阻礙了很多人爭權奪利,當然不受歡迎;漢代以後出現大一統王朝,誰當上皇帝就用儒家忠孝鞏固自己統冶,阻止別人向他奪權,於是歷朝歷代統治者不遺餘力地尊孔,也就是不遺餘力地維護自己的權力,當然當皇帝的人在爭奪皇位時都是絕對反孔的。尊孔反孔的故事說明儒家是當權者的絕對擁護者,如果你是大大小小當權者或者說得志尊孔是你正確的選擇,如果你是普通百姓最好離孔子儒家遠遠地。


尊道重德


那時候教育沒有普及,民心沒有開化,不懂老子孔子說的是什麼,以為是胡說八道。後來教育面擴大,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才明白高人說的東西。一個新事物可能被一種文化封殺,這就是文化會固化思想的原因,就是有道理的理論被覺得是胡說的原因。胡說是胡人說的話漢人聽不懂,才叫胡說。


經常糊塗原大無畏牛刀


孔子時代禮樂崩壞,人心不古,諸侯互相吞併爭霸。俗話說亂世用重典,因此那個時代是不會重用儒家溫和的治國思想的,那是法家的舞臺時代。漢以後,國家大統一,需要有一個穩定發展的環境,一開始實行黃老思想,修養生息,其次才敢用儒家思想,但也僅僅是外衣,也就是封建君主常用的外儒內法。說白了,儒家思想就是調節不激烈階級矛盾的,好比保健品,而法家是治國的藥。

到此,就明白了,春秋大爭之世,好比急病來臨,用保健品能行嗎。


合序自強天道酬勤


時代政治的需要。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實際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西歐封建治",政治上沒那麼專制,思想上百花齊放,各家學說均有用武之地,儒家學說只是一種。

經過秦至漢大一統的帝國形成,尤其漢武帝雄才大略,對外開疆拓土,對內樹立絕對的權威,過去能與皇權抗衡的相權(宰相)被削弱,政治專制性一步步加強。新的統治模式需要一種學說在合理性上論證,董仲舒的儒家學說滿足了這種需要。他對孔子、孟子的思想進行了新解釋,並擴展了內容,提出了"罷黜百家”、“三綱五常”等理論,通過罷黜百家讓社會不再有其他思想,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因此,從漢武帝開始儒家成為了封建社會的正統學說。


輶車鸞鑣


秦皇后,由於社會的“家”甚多,即我們常說的“百家爭鳴”,雖然這種開放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勃勃生機,但人們的思想也容易產生混亂,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此時,董仲舒為了迎合漢武帝的政治謀略提出了“廢黜百家獨尊儒家”的主張。

具有平民、大同思想的儒家文化也正好容易被國人所接受。儒家思想對統治者的長治久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武帝用儒家思想統一了國民思想,為實現社會的穩定、國家安邦奠定了思想基礎。後逐步演變為所謂的中華民族的正統思想。



十十樂


漢朝坐了八百多年,八百多多年肯定要重新文化教育。沒有文化教育這八百多年如何過日子啊!打戰強手還沒出來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