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找工作,簡歷裡到底該寫點啥東西?

面試找工作,簡歷裡到底該寫點啥東西?| 讓工作“更好一點”

面試找工作,簡歷裡到底該寫點啥東西?| 讓工作“更好一點” 第二篇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289篇推文。

全文共3135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面試找工作,簡歷裡到底該寫點啥東西?| 讓工作“更好一點”

1 引言

這個系列叫做“讓工作更好一點”,它來自諾頓商學院的“更好一點”談判系統。

這一篇會把焦點放在找工作這件事兒上,具體的說,可能會重點放在面試策略上,但我所涉及的並不是一套方法論,而是討論“談判”的思維方式是如何影響“找工作”這件事兒的。

“找工作”是不是一場談判?

這個話題並不新鮮,哪怕你並不認同“找工作”也是一場談判,無妨,只要你能理解我今天想要表述的思維方式,你一定能在“找工作”這件事兒上,做得更好一點。

無論是“更好一點”談判系統,還是我們介紹過的“黑天鵝”談判系統,還是“凱普”談判系統,都有一個核心思維方式,叫做,

願景思維。(No Vision No Decision)

這個世界上的各種談判理論都十分堅信,談判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在於談判對方腦海中的“願景”。

它是對方腦海中的一幅畫,一個生動的場景,一個鮮活的瞬間,一個動情的時刻;

如果你還沒有在對方腦海中,構建出任何“願景”,你沒法讓他和你達成任何一致。

你需要想盡辦法,在對方的腦海裡,畫出那幅畫,這就是談判的“願景”思維。

梅於爾-特里韋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畢業生,連續做了18次面試,結果都在第一次就被拒絕了,二面都沒拿到。

在嘗試使用“更好一點”談判系統的思維方式後,他發現自己接下來的12次面試全部走到了最終面試環節。

特里韋迪是如何做到的?

2 “真空”需求

特里韋迪,開始給每一個面試都做相應的準備。

這些準備包括,

找到應聘公司的決策者;

針對每一個面試官,都事先了解他們的背景信息;

通過校園的社交網絡,找找是否有校友在這家公司,或曾經就職於這家公司,然後給他們打電話,瞭解情況;

所有的這些準備,都有一個圍繞的核心目標,那就是,

找到他們的“真空”需求。

這裡我用了“真空”這個詞,來加重“需求”的迫切性。

實際上,在找工作時,我們看到的每一個“JD”(Job Description),也就是“工作崗位描述”,都是這個公司的一種需求,理論上,這個公司放出這個崗位招聘,就是為了滿足這個需求。

可問題是,大部分寫JD的人,都犯了一個通用的錯誤,就是過於泛泛,或者籠統;有的甚至根本沒能準確描述自己的需求。

你需要從這份不太可靠的“JD”上,分析、理解和找到招聘方真正的“真空”需求;

換句話說,他們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來解決什麼問題?

在知道了這些信息之後,特里韋迪意識到,之前他失敗的18次面試,到底做錯了什麼。

因為之前,他給所有的面試公司,都提交了一份統一的簡歷,自認為把所有最全面的能力、經驗都洋洋灑灑的寫進去了,但這是一份沒有重點,沒有在對方腦海中“構建願景”、“勾畫願景”的一份簡歷,字數再多也沒有意義。

所以,這一次,特里韋迪根據自己收集到的,關於每家公司的特點,進行簡歷定製,對方“真空”的需求在哪裡,這份簡歷就在哪裡重點著墨。

這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可想而知,每一個公司,每一個職位,它們的需求點都是非常不同的。

不僅如此,特里韋迪還會針對一個職位,做不同的簡歷發給不同的面試者,比如,一份專門描述資質學歷的簡歷給HR人事部,一份專門介紹某個特定項目經驗的簡歷給項目組組長,一份描述自己的責任心和忠誠度的簡歷給部門領導。

為了能讓這些準備在面試時發揮最大的作用,他叫上自己的妻子,和她一起扮演面試的角色,他做面試官,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去體會面試官可能會詢問的問題,然後寫下來,做好回答的準備,讓他吃驚的是,這12次面試裡所聽到的提問,他幾乎猜對了三分之二。

更重要的是,他針對不同面試者,做了不同程度的針對策略,因為人事部的“真空”需求,在於考核員工的基本資歷;項目組長在考核項目經驗;部門領導在於考核一個員工的潛力等等,所以雖然是同一個職位,面對不同面試官,他每一次所講的內容都幾乎不同。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給每一個面試官的腦海裡,勾勒一幅願景,在這幅願景圖畫裡,他們面前的小夥子是一個滿足他們各自真空需求的人。

這樣做的結果非常出色,特里韋迪得到了每一份職位的最終面試機會,並最終拿到了一家證券公司的聘書(Offer)。

特里韋迪自己都很吃驚,原來的他認為,一場面試的核心還是要看自己的本事,也就是到底自己的能力好不好;

他本來覺得這個能力問題是一個已成的事實,只要在簡歷裡和麵試時,把自己的本事講出來就好了。

可是,“更好一點”談判系統告訴他,在一場談判裡,事實本身影響談判結果的比重大概也就是10%,而談判中的對方,也就是“人”的因素,影響談判結果的比重至少是50%,這是非常反直覺的。

如果你認為,對談判來說,事實本身重要,那麼你就把焦點放在了自己身上;而實際上影響談判的決定因素在於對方,你忽略了這層因素,其實就是把自己的眼睛蒙起來,假裝不去管談判的對方是誰。

3 不如靠能力?

我在前天的推文,也就是“讓工作‘更好一點’”系列的第一篇中,講了一個故事,瑪麗用三年的潛心準備,在公司裡構建關係,為未來的事業危機做準備,這是一場巨型談判。

在文章留言中,我看到我的一個同學是這樣說的,

“瑪麗這樣心思的人,未必受所有人的喜歡,與其耗盡心思拉攏所有人為自己說話保住位子,不如靠能力說話。”

我相信,持有這樣觀點的人一定很多。

實際上,這種觀點的潛臺詞是,

“這就是我的能力,你們喜歡就要我,不喜歡無所謂。”

一個人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這一點不用爭論;

可問題是,在一場談判裡,角逐的並不是談判雙方的能力,而是你在對方腦海裡所畫下的願景。

你不願意耗盡心思去做關係,這無可非議,只是,你明明可以做的更好,讓你的工作變得更好,讓你的關係變得更好,這和你的能力強弱並不矛盾;

況且,能力好的人在各種職場中,不被重用,才華被埋沒的例子,好像也不在少數。

我僅僅是希望,我的朋友們在有著強大的工作能力的同時,也要去重視“人”的因素,牢記在一場談判中,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是什麼。

4 不要薪水

斯圖教授作為沃頓商學院談判大師,一直致力於談判的研究,同時也針對研究工作長期在社會上招聘人才。

每年,他幾乎都會瀏覽一百多份簡歷,但可惜的是,他從來沒有見過一份簡歷可以像特里韋迪那樣,把針對“談判”項目的真空需求,著重描述和介紹的。

斯圖教授每次都很感慨,他說,

很多人都認為找工作就是寫一份最完善的簡歷,而他們卻完全沒有意識到,在寫這份簡歷的時候,看它們的人是誰。

他記得還有另一個沃頓商學院的華裔學生,張怡,也在找工作的事情上,把“願景”思維做到了極致。

張怡面試了硅谷的一家投資公司,適逢當時的大經濟環境處於低谷,各大公司都很注意控制成本,而這個職位的薪資又不低,所以張怡的面試並沒有想象的順利。

他被拒絕了,書面的理由是認為他沒有初創公司的經驗。

而張怡明白這不是真實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自己的薪資要求和他們的不匹配。

相信這個時候,大部分人的普遍做法是兩個:

一,放棄。

二,再次爭取一次商談,接受對方的薪資水平。

而張怡沒有這麼做,他根據“願景”思維的方式,明白這件事的問題出在,對方的腦海裡還看不到自己能夠匹配這個薪資水平的畫面。

於是,他爭取再次和對方商議,條件是,他願意在工作的前幾個月不收取任何薪水,直到公司認可他的能力。

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做法,正像我前面提到的我的朋友的留言評論,如果你十分堅信自己的能力,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呢?

但我相信,在你身邊能採用這種策略做面試談判的人幾乎沒有。

張怡的故事很精彩,那家初創投資公司接受了協議,張怡在工作三個月後,就得到了他希望的薪資水平。

張怡自己的解釋是,

很簡單,我給對方構建的願景是,無需成本就能評估一個人的能力,大大降低了風險,這個願景很美好。

-

另外,只要我能進入公司,我就可以開始瞭解更多這家公司的情況,我就會知道如何讓他們更認可我。

5 小結

如果你認同找工作是一種談判,那麼“願景”思維作為一種談判思維,就能給你很大幫助。

對這次談判結果影響最大的,是你需要去面對的人。

給他的腦海裡構建一個你是合格的人的願景,才是成功的關鍵。

-

-

讓你的工作更好一點

-

這裡是“談判思維”!

“讓工作‘更好一點’ 第二篇 ” 待續

--- 桔梗

面試找工作,簡歷裡到底該寫點啥東西?| 讓工作“更好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