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明朝的滅亡與萬曆有很大關係?

血魔-Ticks


明朝的滅亡,責任都推給萬曆皇帝,萬曆還是有一點點冤枉的,畢竟他的孫子朱由校是有名的木匠皇帝,每天沉迷木工之中,在位七年也沒上朝,明朝這一個個皇帝都很奇葩,也不能全怪萬曆呀~

之所以大家都覺得明朝滅亡怪萬曆皇帝,其實主要是因為萬曆皇帝太牛了,開創了歷代皇帝之最,居然28年不上朝。

萬曆這位小夥子,有一位帝師叫張居正,後來接替高拱成為了首輔,成為了明朝舉足輕重的人物。

萬曆當皇帝的時候才九歲,張居正對萬曆的管教老嚴格了,張居正給萬曆皇帝收拾的服服帖帖,萬曆一直學習,都快累死了。終於熬到了他成年親政,這下張居正再想管他可就難了,畢竟人家親政了,再教訓他也不現實。

萬曆都恨死張居正了,整個童年和青春期都讓張居正這個老頑固管束,一點都不開心自在。

萬曆終於親政了,但是萬曆已經養成了習慣,每天都很勤政,張居正看到萬曆這樣努力,他也很開心。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兒,改變了少年萬曆。這一天,萬曆溜達的去給他的母后李太后請安,可惜他撲了一個空,李太后出去了人不在,只有一個小宮女兒在宮裡看家。

萬曆一看見這個小宮女兒,不由得心神一蕩,這小宮女兒真好看啊,於是萬曆的青春荷爾蒙開始釋放,他一下抱住這位小宮女,完成男女之間的事情。

在萬曆十年的時候,這個小宮女懷孕被李太后發現了,這還得了嘛?李太后就問宮女這是誰的孩子,宮女兒說是萬曆的孩子,一聽這話,李太后趕緊找來萬曆對質,萬曆開始死不承認,後來面對事實,無從抵賴,李太后一看,真是萬曆的孩子,這太好了啊,自己要抱孫子了,於是安排萬曆娶了這位宮女,為王恭妃,王恭妃生下的孩子正是萬曆的皇長子朱常洛。

後來萬曆遇到了自己的愛妃,鄭貴妃。並且與她結合生下了朱常洵,從此以後,萬曆天天和鄭貴妃膩歪在一起,還特別喜歡朱常洵,對朱常洛母子更加冷落。

萬曆甚至想廢長立幼,但是大臣們都勸他快點立朱常洛為太子,萬曆十分不情願,因為他喜歡鄭貴妃,喜歡他們的兒子朱常洵。

萬曆牛啊,和大臣們槓上了,28年不上朝,天天飲酒作樂,最後引起了“國本之爭”,對大明朝影響深遠。

傷害明朝國本的事情,萬曆沒少幹,前期還行,他勤政,張居正還幫他處理國家事務,而且盡力改革,開創了萬曆中興。

可惜好景不長,張居正死後,所有的改革前功盡棄,被萬曆一朝送回了改革前。同時,萬曆還有一個出了名的“三大徵”。

“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帑金是指國庫)”

這三場出征,花掉了前期張居正積累的所有財富,導致了國庫空虛,傷害了明朝的國本和元氣,從此明朝走向衰敗。

沒錢花,很難受。萬曆不想過“窮日子”,怎麼弄錢呢?萬曆開始橫徵暴斂,增加稅負,幹起來搜刮民脂民膏的勾當,搞的民怨沸騰。

由於萬曆的不上朝,朝綱不振,黨派逐漸開始形成,直到最後黨派林立,明朝積重難返,再想挽回已是難如登天。


萬曆不上朝,將張居正改革毀於一旦,沉迷於女色,搜刮民財,增加稅負,導致民怨沸騰。“三大徵”消耗國力,大傷元氣。這一系列的事情,正是眾多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明朝毀於萬曆的理由,萬曆所做的一切,也確實是明朝由勝轉衰的轉折。


野史日記


萬曆皇帝算是一副好牌打的稀爛。

張居正改革的孰是孰非,我們不去討論。

只說張居正死後,他沒有從官僚系統中選擇自己派系的接班人!

沒有接班人!

從張居正過往的言行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張居正就是要萬曆來接受這份遺產的。

張居正留給萬曆的是什麼?

那是一套能夠在王朝末年清丈天下田畝的官僚體系!

一套能夠貫徹中央意志,組織力下達基層的官僚系統!

這是一套多麼強大的系統,張居正花了多少心血去建立和維護,威力又有多大,大家都知道。

而且,整個天下的實幹改革派幾乎全在這一套系統裡面。

最牛的是,張居正還給這套官僚系統安裝了保駕護航的武將系統!

這種級別的新手大禮包,張居正都能留下,作為臣子做的夠好了。

但凡萬曆給張居正一個文正,然後賞賜一下當時的主要官員,就可以安撫收買人心。

張四維和申時行能在張居正手底下呆那麼久,想來也不是性格強橫的,對皇帝來說,這是多好的拿捏對象。

然後萬曆自己把這一套封建時代算是頂級的執政機器拆了。

之後他自己就再也沒能建立起一套這樣的執政機器,你說他傻不傻。

這就是一個頂級富二代,明明繼承家產就能走上人生巔峰,非要把錢全嚯嚯完,然後才自己創業,結果XX了。


史料未及VL


萬曆(1572-1620在位),前十年基本由其母李太后代為聽政,由其老師張居正主持國家大事。張居正實行一系列改革,使國家呈現蒸蒸日上的局面。

萬曆親政長期不上朝,其在位期間經歷了寧夏、朝鮮、貴州三大戰爭,嚴重削弱帝國軍事力量加重財政負擔。在其當政期間外部滿洲崛起(後金),內部底層民眾因天災不斷困苦不堪(此後農民起義)、黨爭不斷(此後東林黨爭),為帝國覆滅埋下隱患。


不知叫啥好的用戶名


萬曆皇帝朱翊鈞繼位之時,只有10歲,而在他繼位後的十年當中,朝廷上主持大局的就是內閣首輔張居正。

當時內廷諸事皆歸於馮寶,“而大柄悉以委居正”。張居正也不負眾望,君臣合力,興利除弊,推行萬曆新政,朝野上下都看到了萬曆皇帝有繼往開來,興大業,振興大明的決心和精神。

張居正在年輕的萬曆皇帝的支持下,政治上推行的章奏“考成法”,此法的推行,做到了層層對應,各負其責。這對於大小官吏的低級辦事效率有極大的監督、促進作用。

當有人對此詆譭不滿之時,萬曆皇帝就直接表態;“事不考成,何由底績?”。

張居正在經濟上,則是全國清田畝,並施行一條鞭法。

萬曆十年,張居正在萬曆皇帝的支持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成果,明朝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可是,萬曆十年六月,也就是公元1582年,張居正病逝。而此時的萬曆皇帝也20歲了,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親政。

那麼,“為什麼說明朝的滅亡與萬曆有很大關係?”

也正是在萬曆皇帝朱翊鈞親政之後,明朝搞了有名的三大徵;

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了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這三次軍事行動,對明朝的國力消耗巨大,明史記載:

“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

也就是說,這些軍事行動,絕對給明王朝的國庫造成了很大的虧空。

在萬曆後期,遼東局勢已經就很明朗了,努爾哈赤的勢力不斷的增大,而明朝在遼東地區對其發展沒有絲毫限制,相反,甚至支持他的發展,試圖以此影響遼東地區各種勢力的均衡。

經過三大徵之後的明朝廷,開始掂量自己的國庫,對於遼東地區,反而不那麼上心,試圖以縱橫捭闔之術來解決問題。

到了李成梁主政東北後期,女真已經崛起,而這一時期的明朝廷,還是把目光盯著蒙古部落一舉一動,絲毫沒有干預、扼制女真的態勢,甚至寄希望於以女真制衡蒙古部落。

乃至於萬曆三十三年,努爾哈赤公然建立了後金政權,已經稱王,明朝廷竟然還矇在鼓裡。

最為可惜的是,從萬曆三十三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到萬曆四十六年明確攻擊明朝軍隊和邊境,這中間13年的時間,明朝廷等於坐視不管事態的發展。

萬曆四十七年,終於事態發展到不可收拾了,明軍才調集大軍,試圖一舉把後金勢力壓垮。

結果,薩爾滸一戰,明軍4路大軍全部被後金軍隊擊潰,明軍在遼東完全的變成守勢。

另外,張居正病逝之後,萬曆皇帝在親政4年之後,突然開始怠政,最後達到竟然三十年不出宮門一步。且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萬曆皇帝長期的怠政行為導致朝野上下墮氣深沉,通國上下,民氣、國力都暗自消磨。

是故《明史》中有所謂:“明亡於神宗。”之說。

綜上回答,希望題主滿意,我是頭條歷史領域創作者子由,感謝好朋友閱讀,摯誠歡迎大家關注。






子由


啊?萬曆?我先解釋一下,我的確沒看懂這個題目。萬曆是明朝的一個“年號”,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正式開始使用年號的朝代是漢朝,但是隻有清朝才會將年號用來稱作皇帝。所以,我不太清楚這個題目是什麼意思,只能將這個問題分為兩個問題。

  • 明朝的滅亡與萬曆年間發生的事情有很大關係?

  • 明朝的滅亡與明神宗有很大關係?

不是



因為這兩個問題有不太一樣的原因,所以想要解釋清楚這兩個問題,得從從朱翊鈞開始說起。

筆者話語,「本文以下內容中,個人觀點可能過於濃重,如有不適,還請多多諒解。」

朱翊鈞可以說擁有著所有皇帝都不及的起點,自幼登基便是盛世,唯一能與其相提並論的就是唐朝的李承乾,但是李承乾登基的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了,而且還有他爹留給他的一屁股爛攤子。當然,朱翊鈞屁股下的爛攤子也不少,當時土地分配不均,王公貴胄佔據了很大一部分耕地,再加上一些地主拒不繳稅,明朝稅收入不敷出,這件事情是當時明朝最大的禍患。

不過這些朱翊鈞都不用操心,年幼的他雖然沒辦法控制這些事情,可是張居正可以。張居正通過自己的主張和改革,拉攏了一批肯為國出力的人,想要用“清流”來驅除朝堂之中的“汙濁”,而且做得還非常好,極大的改變了明朝所要面臨的弊端,讓清朝得以繼續延續下去。

朱翊鈞為人詬病是很深的,便是長達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習慣”,很多人也都覺得明朝的滅亡正是從此埋下的禍根。其實不然,朱翊鈞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他不理會朝政,在我們翻看朱翊鈞這一生的時候,但凡是一些國家大事發生,朱翊鈞總能第一時間反應,作出決斷。且不論朱翊鈞做出的決斷對或不對,朱翊鈞此人雖然遠離朝堂,可卻從未離開朝堂。


而且,在明朝的歷史中,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太監”,宦官把持朝政霍亂朝綱的事情屢見不鮮,但是在萬曆執政的時候卻從未發生過。朱翊鈞具體如何得知外界消息的,我們暫且不論,最起碼朱翊鈞懂得帝王之術,所謂帝王之術在於平衡,平衡各方面的勢力,讓所有勢力都在相同的高度進行對逐。顯然,朱翊鈞在這一方面做的很好,除了他,別的皇帝膽敢不在朝堂上刷存在感,早就被架空了。

也正是因為朱翊鈞太喜歡對多方勢力進行權衡了,張居正在改革之後,雖然解決了很多問題,卻讓朝堂之上出現了一絲的變數,這一變數讓朱翊鈞看到了不妙。文官勢力的崛起讓朱翊鈞只能艱難的遊走於幾方勢力之間,甚至於我覺得之所以這麼長時間不上朝,也是因為如此。唯有讓群臣看不到他,才能讓群臣都“知道”他。


不僅如此,為了打壓張居正所導致的文官派系崛起,朱翊鈞不禁抄了張居正的家,後來還有了“萬曆三徵”。戰爭為朝堂之上帶來了平衡,為百姓帶來了希望,也為國家帶來了隱患。萬曆三徵是對是錯,我們無法進行評判。若不開戰,那些國家之外的勢力便會日漸強大,隨著朝廷武官勢弱,終有一日會落得個宋朝的結局。若開戰,國庫空虛錢糧短缺,國內建設無法跟進,導致百姓生計受到影響。這是一把懸在朱翊鈞腦袋上的刀,可他作為一個皇帝,卻挪不開。

最終,朱翊鈞的一生就是如此度過了,做著大家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揹負著天下人的罵名,也許他知道會是這個結果,又或許他從未想過,但又能如何?所謂政治,不過是在現在做現在該做的事情。


正如張居正改革,為明朝解決了當下一系列的禍患,卻為後來的東林黨埋下了伏筆。朱翊鈞平衡朝政打壓外敵,一樣留下了非常大的隱患。最終崇禎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最終明朝覆滅。假設崇禎解決了這些問題,依舊會出現另一個問題,讓下一任皇帝接手。

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政策,只有將這個將要發生的問題轉變成一段時間後再發生另一個問題的方法,這就是政治。而在一步步的決策之中,終將會埋下一個巨大的隱患,它不是獨立的,不是某一個,而是所有小問題彙集成的大問題,最終爆發開來。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這都是必然要出現的情況。


如同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化的道路,也並非從毛爺爺時代就創立下來的,而是一代代的領導者的付出和改變,才讓我們有了現在的生活。但我們的政策也並不是完美的,還需要一任又一任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們披荊斬棘,才能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新中國。

所以,只談結果不談原因的人,都是耍流氓。


紅櫻槍桿子


萬曆皇帝因為立儲問題與群臣鬥爭,完全不作為,加上掌權大臣互相鬥爭,導致國家機器無法正常運轉,幾十年積累下來消耗了國力。地方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加之白銀匱乏,大廈將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