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与万历有很大关系?

血魔-Ticks


明朝的灭亡,责任都推给万历皇帝,万历还是有一点点冤枉的,毕竟他的孙子朱由校是有名的木匠皇帝,每天沉迷木工之中,在位七年也没上朝,明朝这一个个皇帝都很奇葩,也不能全怪万历呀~

之所以大家都觉得明朝灭亡怪万历皇帝,其实主要是因为万历皇帝太牛了,开创了历代皇帝之最,居然28年不上朝。

万历这位小伙子,有一位帝师叫张居正,后来接替高拱成为了首辅,成为了明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万历当皇帝的时候才九岁,张居正对万历的管教老严格了,张居正给万历皇帝收拾的服服帖帖,万历一直学习,都快累死了。终于熬到了他成年亲政,这下张居正再想管他可就难了,毕竟人家亲政了,再教训他也不现实。

万历都恨死张居正了,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都让张居正这个老顽固管束,一点都不开心自在。

万历终于亲政了,但是万历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都很勤政,张居正看到万历这样努力,他也很开心。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儿,改变了少年万历。这一天,万历溜达的去给他的母后李太后请安,可惜他扑了一个空,李太后出去了人不在,只有一个小宫女儿在宫里看家。

万历一看见这个小宫女儿,不由得心神一荡,这小宫女儿真好看啊,于是万历的青春荷尔蒙开始释放,他一下抱住这位小宫女,完成男女之间的事情。

在万历十年的时候,这个小宫女怀孕被李太后发现了,这还得了嘛?李太后就问宫女这是谁的孩子,宫女儿说是万历的孩子,一听这话,李太后赶紧找来万历对质,万历开始死不承认,后来面对事实,无从抵赖,李太后一看,真是万历的孩子,这太好了啊,自己要抱孙子了,于是安排万历娶了这位宫女,为王恭妃,王恭妃生下的孩子正是万历的皇长子朱常洛。

后来万历遇到了自己的爱妃,郑贵妃。并且与她结合生下了朱常洵,从此以后,万历天天和郑贵妃腻歪在一起,还特别喜欢朱常洵,对朱常洛母子更加冷落。

万历甚至想废长立幼,但是大臣们都劝他快点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十分不情愿,因为他喜欢郑贵妃,喜欢他们的儿子朱常洵。

万历牛啊,和大臣们杠上了,28年不上朝,天天饮酒作乐,最后引起了“国本之争”,对大明朝影响深远。

伤害明朝国本的事情,万历没少干,前期还行,他勤政,张居正还帮他处理国家事务,而且尽力改革,开创了万历中兴。

可惜好景不长,张居正死后,所有的改革前功尽弃,被万历一朝送回了改革前。同时,万历还有一个出了名的“三大征”。

“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帑金是指国库)”

这三场出征,花掉了前期张居正积累的所有财富,导致了国库空虚,伤害了明朝的国本和元气,从此明朝走向衰败。

没钱花,很难受。万历不想过“穷日子”,怎么弄钱呢?万历开始横征暴敛,增加税负,干起来搜刮民脂民膏的勾当,搞的民怨沸腾。

由于万历的不上朝,朝纲不振,党派逐渐开始形成,直到最后党派林立,明朝积重难返,再想挽回已是难如登天。


万历不上朝,将张居正改革毁于一旦,沉迷于女色,搜刮民财,增加税负,导致民怨沸腾。“三大征”消耗国力,大伤元气。这一系列的事情,正是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明朝毁于万历的理由,万历所做的一切,也确实是明朝由胜转衰的转折。


野史日记


万历皇帝算是一副好牌打的稀烂。

张居正改革的孰是孰非,我们不去讨论。

只说张居正死后,他没有从官僚系统中选择自己派系的接班人!

没有接班人!

从张居正过往的言行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张居正就是要万历来接受这份遗产的。

张居正留给万历的是什么?

那是一套能够在王朝末年清丈天下田亩的官僚体系!

一套能够贯彻中央意志,组织力下达基层的官僚系统!

这是一套多么强大的系统,张居正花了多少心血去建立和维护,威力又有多大,大家都知道。

而且,整个天下的实干改革派几乎全在这一套系统里面。

最牛的是,张居正还给这套官僚系统安装了保驾护航的武将系统!

这种级别的新手大礼包,张居正都能留下,作为臣子做的够好了。

但凡万历给张居正一个文正,然后赏赐一下当时的主要官员,就可以安抚收买人心。

张四维和申时行能在张居正手底下呆那么久,想来也不是性格强横的,对皇帝来说,这是多好的拿捏对象。

然后万历自己把这一套封建时代算是顶级的执政机器拆了。

之后他自己就再也没能建立起一套这样的执政机器,你说他傻不傻。

这就是一个顶级富二代,明明继承家产就能走上人生巅峰,非要把钱全嚯嚯完,然后才自己创业,结果XX了。


史料未及VL


万历(1572-1620在位),前十年基本由其母李太后代为听政,由其老师张居正主持国家大事。张居正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国家呈现蒸蒸日上的局面。

万历亲政长期不上朝,其在位期间经历了宁夏、朝鲜、贵州三大战争,严重削弱帝国军事力量加重财政负担。在其当政期间外部满洲崛起(后金),内部底层民众因天灾不断困苦不堪(此后农民起义)、党争不断(此后东林党争),为帝国覆灭埋下隐患。


不知叫啥好的用户名


万历皇帝朱翊钧继位之时,只有10岁,而在他继位后的十年当中,朝廷上主持大局的就是内阁首辅张居正。

当时内廷诸事皆归于冯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张居正也不负众望,君臣合力,兴利除弊,推行万历新政,朝野上下都看到了万历皇帝有继往开来,兴大业,振兴大明的决心和精神。

张居正在年轻的万历皇帝的支持下,政治上推行的章奏“考成法”,此法的推行,做到了层层对应,各负其责。这对于大小官吏的低级办事效率有极大的监督、促进作用。

当有人对此诋毁不满之时,万历皇帝就直接表态;“事不考成,何由底绩?”。

张居正在经济上,则是全国清田亩,并施行一条鞭法。

万历十年,张居正在万历皇帝的支持下,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果,明朝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可是,万历十年六月,也就是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逝。而此时的万历皇帝也20岁了,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亲政。

那么,“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与万历有很大关系?”

也正是在万历皇帝朱翊钧亲政之后,明朝搞了有名的三大征;

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了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这三次军事行动,对明朝的国力消耗巨大,明史记载:

“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也就是说,这些军事行动,绝对给明王朝的国库造成了很大的亏空。

在万历后期,辽东局势已经就很明朗了,努尔哈赤的势力不断的增大,而明朝在辽东地区对其发展没有丝毫限制,相反,甚至支持他的发展,试图以此影响辽东地区各种势力的均衡。

经过三大征之后的明朝廷,开始掂量自己的国库,对于辽东地区,反而不那么上心,试图以纵横捭阖之术来解决问题。

到了李成梁主政东北后期,女真已经崛起,而这一时期的明朝廷,还是把目光盯着蒙古部落一举一动,丝毫没有干预、扼制女真的态势,甚至寄希望于以女真制衡蒙古部落。

乃至于万历三十三年,努尔哈赤公然建立了后金政权,已经称王,明朝廷竟然还蒙在鼓里。

最为可惜的是,从万历三十三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到万历四十六年明确攻击明朝军队和边境,这中间13年的时间,明朝廷等于坐视不管事态的发展。

万历四十七年,终于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了,明军才调集大军,试图一举把后金势力压垮。

结果,萨尔浒一战,明军4路大军全部被后金军队击溃,明军在辽东完全的变成守势。

另外,张居正病逝之后,万历皇帝在亲政4年之后,突然开始怠政,最后达到竟然三十年不出宫门一步。且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万历皇帝长期的怠政行为导致朝野上下堕气深沉,通国上下,民气、国力都暗自消磨。

是故《明史》中有所谓:“明亡于神宗。”之说。

综上回答,希望题主满意,我是头条历史领域创作者子由,感谢好朋友阅读,挚诚欢迎大家关注。






子由


啊?万历?我先解释一下,我的确没看懂这个题目。万历是明朝的一个“年号”,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正式开始使用年号的朝代是汉朝,但是只有清朝才会将年号用来称作皇帝。所以,我不太清楚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只能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问题。

  • 明朝的灭亡与万历年间发生的事情有很大关系?

  • 明朝的灭亡与明神宗有很大关系?

不是



因为这两个问题有不太一样的原因,所以想要解释清楚这两个问题,得从从朱翊钧开始说起。

笔者话语,「本文以下内容中,个人观点可能过于浓重,如有不适,还请多多谅解。」

朱翊钧可以说拥有着所有皇帝都不及的起点,自幼登基便是盛世,唯一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就是唐朝的李承乾,但是李承乾登基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而且还有他爹留给他的一屁股烂摊子。当然,朱翊钧屁股下的烂摊子也不少,当时土地分配不均,王公贵胄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耕地,再加上一些地主拒不缴税,明朝税收入不敷出,这件事情是当时明朝最大的祸患。

不过这些朱翊钧都不用操心,年幼的他虽然没办法控制这些事情,可是张居正可以。张居正通过自己的主张和改革,拉拢了一批肯为国出力的人,想要用“清流”来驱除朝堂之中的“污浊”,而且做得还非常好,极大的改变了明朝所要面临的弊端,让清朝得以继续延续下去。

朱翊钧为人诟病是很深的,便是长达二十八年不上朝的“习惯”,很多人也都觉得明朝的灭亡正是从此埋下的祸根。其实不然,朱翊钧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他不理会朝政,在我们翻看朱翊钧这一生的时候,但凡是一些国家大事发生,朱翊钧总能第一时间反应,作出决断。且不论朱翊钧做出的决断对或不对,朱翊钧此人虽然远离朝堂,可却从未离开朝堂。


而且,在明朝的历史中,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太监”,宦官把持朝政霍乱朝纲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是在万历执政的时候却从未发生过。朱翊钧具体如何得知外界消息的,我们暂且不论,最起码朱翊钧懂得帝王之术,所谓帝王之术在于平衡,平衡各方面的势力,让所有势力都在相同的高度进行对逐。显然,朱翊钧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好,除了他,别的皇帝胆敢不在朝堂上刷存在感,早就被架空了。

也正是因为朱翊钧太喜欢对多方势力进行权衡了,张居正在改革之后,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却让朝堂之上出现了一丝的变数,这一变数让朱翊钧看到了不妙。文官势力的崛起让朱翊钧只能艰难的游走于几方势力之间,甚至于我觉得之所以这么长时间不上朝,也是因为如此。唯有让群臣看不到他,才能让群臣都“知道”他。


不仅如此,为了打压张居正所导致的文官派系崛起,朱翊钧不禁抄了张居正的家,后来还有了“万历三征”。战争为朝堂之上带来了平衡,为百姓带来了希望,也为国家带来了隐患。万历三征是对是错,我们无法进行评判。若不开战,那些国家之外的势力便会日渐强大,随着朝廷武官势弱,终有一日会落得个宋朝的结局。若开战,国库空虚钱粮短缺,国内建设无法跟进,导致百姓生计受到影响。这是一把悬在朱翊钧脑袋上的刀,可他作为一个皇帝,却挪不开。

最终,朱翊钧的一生就是如此度过了,做着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背负着天下人的骂名,也许他知道会是这个结果,又或许他从未想过,但又能如何?所谓政治,不过是在现在做现在该做的事情。


正如张居正改革,为明朝解决了当下一系列的祸患,却为后来的东林党埋下了伏笔。朱翊钧平衡朝政打压外敌,一样留下了非常大的隐患。最终崇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明朝覆灭。假设崇祯解决了这些问题,依旧会出现另一个问题,让下一任皇帝接手。

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政策,只有将这个将要发生的问题转变成一段时间后再发生另一个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政治。而在一步步的决策之中,终将会埋下一个巨大的隐患,它不是独立的,不是某一个,而是所有小问题汇集成的大问题,最终爆发开来。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这都是必然要出现的情况。


如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化的道路,也并非从毛爷爷时代就创立下来的,而是一代代的领导者的付出和改变,才让我们有了现在的生活。但我们的政策也并不是完美的,还需要一任又一任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们披荆斩棘,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新中国。

所以,只谈结果不谈原因的人,都是耍流氓。


红樱枪杆子


万历皇帝因为立储问题与群臣斗争,完全不作为,加上掌权大臣互相斗争,导致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几十年积累下来消耗了国力。地方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加之白银匮乏,大厦将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