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不合群真的那麼可怕嗎?

讀書的點燈人


總是獨來獨往,不合群,真的有那麼不好嗎?

我們應該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然後順著內心的聲音,去尋找最真實的答案:

1、\t我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的時候,內心是舒服自在的感覺,還是孤獨淒涼的感覺?
2、\t我是主動想要一個人安靜地做事情,還是出於無奈只好選擇獨來獨往?
3、\t我是真的不喜歡安靜的一個人做事情嗎?還是出於隨大流的想法,才覺得獨來獨往似乎是不對的?

如果我們能坦誠地回答以上這些問題,就能找到解開心結的線索啦。讓我們來梳理一下:

第一個問題,當我們獨來獨往時,內心是否舒服自在?通過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看出我們與生俱來的氣質類型。

心理學認為,“氣質類型”就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典型、穩定的心理特徵,是人格的先天基礎。它包括感知、思維的速度,情緒感受的強弱,性格的內、外傾向等。

如果我們獨來獨往的時候內心是舒適的,那麼可以看出我們先天的氣質類型應該是更多的指向內部,即當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很安靜,思考的時候無人打擾,社交的氛圍簡單而深入,我們的感受會很好。

每個人氣質類型都不一樣,那些先天的人格特質經過奇妙的排列組合,形成了每個獨一無二的人。因此,選擇一種讓你內心最舒服的方式去生活,這不是壞事,反而是一種健康的態度。

第二個問題,獨來獨往是不是我的主動選擇?有了上面的心理學解釋,我們已經大致明白了自己偏向於什麼樣的氣質類型。現在來看看,獨來獨往的情況是不是天生氣質類型的自主選擇。

在心理諮詢時,我們會遇到一些有自卑心理或創傷體驗的人,在社交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障礙。他們並非不想“合群”,而是由於長期的心理缺失,導致他們無法合群。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我們就應該小心辨別了。

當我們是出於無奈,被動接受了獨來獨往的行動模式,那麼應該對自己重視起來。通過適當的情緒調節、心理諮詢等方式,幫助自己重新建立“人際自信”和“社交動力”,這樣我們就能逐步回到人群中去,不再有失落、孤獨的體驗了。

第三個問題,我們對獨來獨往的認知是否正確?有時,大多數人選擇的生活方式未必適合自己。但是,我們會出於人性的本能去隨大流,強迫自己融入集體,做一個活躍的人。這種認知是可以修正的: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陪伴,有些人天生“孤獨”,但卻不“寂寞”。他是與眾不同的存在,而且能把生活安排得豐富美好。有些人不喜歡喧鬧和泛泛的社交,他認為那樣是浪費生命,所以只交三兩知己,過著寧靜的生活。只要我們能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然後自信地去選擇,那麼內心就不會出現太多的糾結。

其次,我們有時會給自己一些“沒必要的壓力”,比如強迫自己當眾發言,羨慕別人社交時如魚得水,希望自己合群、不被邊緣化……其實,這些想法只是心靈的負擔,它們非但不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好,反而會破壞掉我們內心的秩序,讓心態變得越來越糟。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剖析和解答啦,希望你能通過與自己對話,找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希望每一個獨特的人,都能自信地活出最舒服、自在的樣子。放開自己,丟掉不安,擁抱屬於自己的生活吧!

心理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用接地氣的心理學知識,解決你生活中的小困惑。關注我,共同成長。

心理姐


這要看你是喜歡獨處,還是確實無法融入當前的工作環境裡。

先說獨處,我就是一個比較喜歡獨處的人,題主的那些事我也經常幹,每年我還自駕幾百公里去看海,哥們兒都覺得我無聊,哈哈哈!不過我挺開心的!獨處也不是不跟人接觸,我也經常約著哥們兒好友吃飯喝酒一起玩耍!一個人的時候要學會享受恬靜的時光,我個人覺得也是一種境界(有點昇華了,哈哈哈),跟友人一起時也可以說是換換心情換換環境吧

再說工作環境。前幾天看見蔡康永說的一段話,原話忘了只能說大概意思了,他說“我不用對身邊所有人都那麼熱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只需要對我認為重要的人熱情就行了,我身邊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小S”。(原話可自行搜來看看)看完這段我覺得很對,以前我也是總覺得對身邊所有人都要熱情的建立良好的關係,可後來發現太累了,而且每個人也不一定能熱情的對待你,會讓你很失望。所以現在工作中我只保持正常的工作關係就好,不影響工作就好,我沒必要融入他世界,你也沒必要打探我的生活。能聊到一起的同事就多聊幾句,聊不到一塊的何必硬的融入呢


烏托邦731


合不合群是要看對象,看情況,看心情的。

本人從小就有嚴重的選擇性交友,第一感覺不好的,脾氣人品不好的,過分驕傲的,說話咄咄逼人的,即便她在別人眼裡有多好,我也不會主動搭話…


本人大多時候不喜歡多人的聚會,因為那時候自己多數被冷落;偶爾參加一下是因為有好朋友去,而且聚會活動安排也不錯…


本人在忙自己的東西時,會自動屏蔽周圍的人,她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我都會自動忽略,甚至叫我我也聽不見…


本人比較慢熱,和別人聊天一般都是別人聊到不想聊了,我還是興致缺缺的,所以,不怎麼熟的都不怎麼跟我聊天了…


本人做實驗喜歡自己一個人做完一套,不是因為不信任同伴,而且不喜歡自己缺了哪個過程,不喜歡不清楚的要問別人,也不喜歡寫論文時不知道怎麼分析別人的數據…


遇到不開心的時候,有時候我只想一個待著,不想別人打擾…在很多這些情況下,我也覺得自己很不合群,但是我就喜歡這樣…


不過,在熟悉的人面前,本人可以滔滔不絕,可以各種裝逼,各種撒嬌,開心時我很樂意把我的快樂分享給我的朋友們,不開心時我也會毫無顧忌地吐她們一身苦水…我可以玩得很瘋,前提是在熟人面前…

所以,合不合群不能很明顯地分主動或者被動,這是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安米心理小課堂


可怕倒不至於

但是這樣的事情時間長了必然不是好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作息時間十分的規律,規律到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小規矩。他會每週五單獨吃一頓大餐,每天的吃飯時間也是固定的,累了也會自己去影院看電影。但是他在集體活動面前不太會缺席,遇到一些事情也會及時的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

因為他的各種規律的原因,我們也是經常不好找他,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的關係,並且也沒有不合群這樣的情況。

當然,他屬於不極端的現象。如果說一個人比我的這位朋友再極端一點,那就比較可怕了。原因也是以我朋友為準。

你想,我們找他或者想要讓他同我們一塊去用餐,或者去看電影,他都偶爾會拒絕,雖然不會特別影響,但是特別多次數的拒絕,必然會影響大家的情緒,同時也會出現可能他也想去,但是因為多次拒絕之後大家忘記叫他而產生了誤會。

獨處不礙事,獨處可以讓自己放鬆;但是過分的獨處,不與人接觸,會讓人產生自閉的傾向,特別是從事工作之後,兩點一線的生活,再加上長時間不與人交流,自閉可能都是最好的結果,某些精神問題不就是這麼慢慢形成的嗎?


影視剪輯組


談不上可怕吧,我也屬於你說的這一類吧。一個人餐廳,但沒一個看過電影,覺的有點小尷尬。畢業了大家工作都天南地北的。聚會也會參加,小聚一般我就不怎麼出去了。畢竟不像和同學那麼自在,熟悉。我感覺還好,活的精彩,雖然很孤單但依舊很精緻。嘿嘿。


娛樂集散地


1,只要不違法亂紀,做個守法公民,一個人想幹嘛就幹嘛,有啥可怕的?


2,一個人做事情,是否可怕,跟你自己的認知有關係。如果你覺得一個人去餐廳、看電影,感覺很好,那就是好的。如果你非要把這個事解釋成慘兮兮,那別人也無能為力。所以,一個人做事情本身並不可怕,而是看你怎麼來解釋這個事情。


3,生活嘛,可以靈活點。想一個人就一個人,想跟朋友一起就約朋友一起,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沒必要大家都遵守一個模板。願你開心。


我是二美,自由作家,積極心理學指導師。我會經常回答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果對心理、寫作方面的問題感興趣,歡迎關注我哦。

作家二美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從社交活動中吸取能量,越熱鬧越開心;另一種人參加社交活動只會消耗能量,反倒是獨處的時候更開心。

在心理學發展早期,人們錯誤地認為第一種人才是正常人,第二種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心理疾病。今天我們知道了,這不過是外向者和內向者的差異,兩者都是正常的。

外內向各自的優勢不必贅言,只要知道一點:如果這世界僅剩下外向者或內向者,文明很快就會崩潰。

回到題主的疑問。

“不合群”是一個粗淺的詞,它僅代表了一類現象,並沒有揭示背後不同的成因。比如說這人有社交恐懼症,不想接觸別人,那就是有問題的;

但如果這個人屬於內向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耗費了大量精力和別人相處,那他就需要一點獨處的時間來舒緩情緒,沒有問題。

缺乏思考習慣的外向者憑直覺認為不合群都是freak,這種想法挺可怕的。而從小在外向環境中長大的內向者,受此想法影響形成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反而會更不合群。

事實上,即使是喜歡在眾人之中展現自己的外向者,也需要一點不合群的精神。沉溺於群體中的個體很難訓練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時還會被裹挾成烏合之眾。

綜上,

內向者需要訓練合群的能力,因為不合群是他們的天賦;

外向者需要訓練不合群的能力,因為合群是他們的天賦。

任何人不需要也不可能自行改變性格,只需要提升能力。


虎皮青貓的小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首先要明確的是,“不合群”這個詞到底是指怎樣的行為。

很多人覺得,一個人不喜歡與人交往,儘量避免各種無效的社交活動,日常獨來獨往就是不合群。

但我覺得,這其實是集體主義盛行之下,人們對個人意志的誤解和脅迫。

真正的不合群應該是,身在群體之中,卻絲毫不顧忌他人的情緒和感受,一心一意只為自己謀求方便和利益。這種不合群,對他人、對群體所帶來的傷害,才是真正的可怕。


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一個孤獨症十級患者,一個人在餐廳吃飯,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逛超市,一個喝咖啡,一個人國外旅行,一個人看海,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去遊樂場,一個人去醫院,所有一個人做得來的事情,我都可以一個人去做。

這種生活方式讓我覺得舒服,且不會給任何人造成麻煩與不便,我想,這是對自我意志與他人權利的尊重,而非不合群。

當然,我也喜歡和意趣相投的朋友,相聚飲茶喝酒,談笑晏晏,我也喜歡與三五好友共看海天一色或在瘋狂旋轉的過山車中大聲尖叫,我也希望在生病時有人能夠一起去看我十分不喜歡看的醫生。

但,如果沒有合適的,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人,又何必為了表現得合群而為難自己,為難他人呢?

而當身處群體之中時,我總是盡力去照顧他人的感受,體貼對方的情緒,願意為團隊的利益而付出、而努力,與前面提到的自利主義者相比,我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可怕。

因此,我想告訴你,享受孤獨是一種能力,並不是不合群,懂得享受孤獨的人也並不可怕。那些不懂也不願為他人考慮,心中只有自己的人,即使他們每天在人群中呼朋喚友,也是真正的不合群,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瞳言勿記,一個寫作者與永遠不放棄成長的資深少女


瞳言勿記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適的群。

何為“合群”,又何為“不合群”呢?“不合群”會怎樣?

也許,成年人越來越難去說出拒絕的話了。

沒人喜歡孤獨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到“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人都是群體動物。

我們會遇見志同道合的人,因為熱愛走在一起,而成為並肩作戰的同事;我們會結交趣味相投的人,因為信任聚在一起,而成為真心相待的朋友......

每一顆星星散發的光芒勾勒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每一條河流聚集的力量匯聚成一片壯闊的大海。因為相聚,我們收穫了更多的快樂;因為分享,我們看見了更多的風景。

村上還說過:人人都是孤獨的。但不能因為孤獨而切斷同眾人的聯繫,一味沉浸於孤獨之中,用牆把自己圍起來是不行的。

那些看似和所有人都玩的起來,去到哪兒身邊都聚集著一幫朋友的人,也許,他們有真的在享受社交的樂趣。

首先你是你自己

但是,我們應該強調的是,合群不應是”迎合“。首先你得是你自己,堅守你的原則,明確你的底線,而不應該是委屈自己去成全他人。

汪涵說在朋友圈人數達到一百多人時,他會把一些沒有意義的全部刪掉;

黃磊面對一群不熟悉的人,直言不諱:“我和你們不熟,我沒必要和不熟的人瞎扯。”

社交是自由的,我們要學會摒棄掉“無效型社交”,要學會說”不“。

美劇中萊納德說過下面一段話,我覺得很對:


知乎上曾有個提問: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友善,卻喜歡獨來獨往?

高贊回答是:”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所以,不要害怕落單,不要害怕一個人。

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加班,一個人K歌......

這些真的沒什麼,只要我們自己開心就好了,不是嗎?

所有那些你遠離人群,自己獨處的時刻,都很寶貴。

因為,它會讓你變得更好,便能在足夠長的時間後,讓更多人看到你。


讀書的點燈人


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不合群真的那麼可怕嗎?

首先,我們要理解何為不合群?在我看來,不合群是指即使你在一大群人中,同學、同事、親友......中,依然是格格不入,無法跟他人有共同話題或者共同利益。


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這並不可怕,因為這不是“不合群”的表現。這隻說明了你是獨身一族,這代表了年輕人喜歡獨身和獨立。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年輕一代,不再像父輩那樣為家庭全心全意付出,個人的利益和權利不再是服從於家庭和集體,對愛情、婚姻、家庭的觀念都有了變化。年輕人更加註重精神世界和追求自己內心的自由,獨處是一種不願意妥協的行為。在遵守社會法則的前提下,獨身一族不必刻意去迎合他人,不必去在意他人的感受,肆意放飛自己的靈魂。


獨身一族的人越來越多,也催化了獨身文化和獨身經濟。

自拍杆,三腳架,單人套餐,單身公寓,單人KTV,單人旅遊套餐,甚至還有電影院和餐廳推出“獨身包廂”,方便獨身一族可以靜靜地享受而又不受他人目光的打擾。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快樂文化。


所以說,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遊,並不可怕。因為除了這些獨處時刻,在學校、在公司、在家庭裡,說不定你是一個人際交往高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