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韓非子》之亡徵·第十五 06

承接上文,繼續寫。

第十七徵:輕其適(di第二聲,通嫡)正,庶子稱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

說到本篇,其實對中國古代皇權有所瞭解的都知道,封建社會經過長期的發展,根據以往的歷史,所以流傳了一套自己的規矩,其中就包括了封建王朝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度起源於西周,由周公制禮作樂,開始了嫡長子制度。要知道,周公可不是無緣無故的創制出這條規定的。周朝以前,由於繼承製度的不確定,極易造成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不利於王朝政治的穩定和統治的安全。商代中期的九世之亂,其根源即在於此。周公為了結束統治集團內部經常出現的為爭奪最高政治權力而造成的動盪,決心在新興王朝推行王位的嫡長子繼承製。這就保證了王位過渡的平穩,有利於統治階級內部的團結。

所以有句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前人用血淚總結出來的教訓還是有他的道理的。

讀《韓非子》之亡徵·第十五 06


隨著時代的發展,總有些人會玩出點新花樣,其中最著名的翻車例子就包括了韓非的狂熱粉絲秦始皇。將最有希望繼位的公子扶蘇(注:秦無太子)“流放”到了北境去守長城,最後自己病死於沙丘,然後就發生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沙丘政變,秦朝也在“祖龍”死去的四年後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

“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秦始皇 摘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讀《韓非子》之亡徵·第十五 06


當然,肯定有人表示不服,畢竟後世中也有人這麼玩,但是人家並沒有亡國。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門。這個卻是沒亡國(唐朝),但是作為皇帝的李淵卻翻了車,從此過上了“頤養天年”的幽禁生活,換你你願意嗎?還有比如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雖然也沒亡國,但是一是“大清自有國情在”,封建社會發展到那個階段,早已經過了韓非的那個年代那種相對落後很多的政治制度了。另一方面,晚年的康熙之所以會出現“九子奪嫡”,也是一種無奈的制衡手段,一代政治老手康熙都玩得心力交瘁,要是換個別的人來,估計就是下一個“李淵”了。

所以拿後世的“帝制”來衡量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建制”是不對的,要知道春秋戰國,很多時候國君去世後,如果沒有明確的繼承人,那麼將勢必會引起一場刀兵。比如最近大名鼎鼎的電視劇《重耳傳》(我沒看過,以下內容以歷史為主)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讀《韓非子》之亡徵·第十五 06


晉獻公死,晉國大亂。夷吾派人請求秦國協助自己回晉國繼位,秦穆公答應了夷吾的請求,派百里奚將兵護送夷吾回晉。夷吾答應:如果能順利繼位,就把晉國黃河以西的八個城池割讓給秦國,當然繼位後又失信,這後面的故事暫且省略。順便提一句公子夷吾就是晉慧公。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出兵護送晉國公子重耳即位,是為晉文公。吸取此前的教訓,秦穆公令杞子、逢孫、楊孫三位將領,率甲士兩千,保護新即位的晉文公。名為保護,實則為牽制,秦穆公想控制晉文公。

所以從兩次晉國國君的繼位我們都可以看到其身後秦國的影子,雖然秦國的陰謀兩次都沒能實現,第一次是因為晉慧公毫無信譽(碰到個不要臉的)。第二次則是碰到了一代雄主晉文公。但是細思極恐的一點就是,連晉國這種強國,其繼承人都有很多國家加以利用,甚至如秦國者直接派兵干涉。那其他小國呢?所以這一篇文章還是很有道理的。

最近年底了事情比較多,每天忙於生計,所以能騰出來的時間也就不如從前了,還好碰到了這篇《亡徵》,可以詳細展開慢慢寫,但是我也會盡量寫詳細一點,深入一點,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