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校教育最真實的樣子是怎樣?

來香港有一段時間了,來之前還在美國就已被嚇個半死,很多香港虎爸虎媽給我打各種預防針,說香港學校要出生就排隊,進去要買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港幣債券,家長還要給學校當義工……讓我差點因此放棄來港,後來想想還是自己職業發展比較重要,就硬著頭皮來了。

 來了卻別有一番心得,香港教育環境並不是之前聽說的那樣啊!不僅不可怕,反而是相當的優渥!不論和大陸還是美國比,香港的幼兒園、小學、中學質量都不錯,而且入學渠道通暢透明,學費也在合理範圍內。不相信?往下讀。

1、香港學校僧多粥少?NO NO NO!

香港的學校非常多,但大陸精英趨之若鶩的其實就那幾所,所以顯得競爭很激烈。

香港本身是個很多元的城市,所以學校的類型千差萬別。在香港的教育體系中,香港的學校大概分為三類,一類是公立學校,提供免費的小學和中學教育,但學校必須教授教育局指引編排的課程;另一類直資和私立學校則收取學費,它們由辦學團體設立,可自訂課程、收費及入學要求;還有一類即為國際學校,生源包括外籍及本地家庭學生,之前規定本地學生的比例不得超過30%,但據說這個比例在放鬆。

在不同類型的學校中,主要語言又分英文、粵語、普通話,甚至德文法文。國際學校又分IB課程、各國本國的課程、蒙特梭利課程。此外每所學校還分上午班和下午班、三語班和雙語班。

在眼花繚亂的選擇中,大陸精英(以及越來越多的香港上層人士)喜歡的學校其實就幾所,也就是幾種類型學校的前幾名,比如公立條線的拔萃男書院、拔萃女書院、皇仁書院等,私立條線的漢基、弘立、耀中、蒙特梭利等,以及國際學校的香港國際學校、新加坡國際、德瑞、英基等。

其中又以私立的幾所學校為最優選擇,因為這幾所學校都是英文+普通話,兼顧東西方語言文化,而且高中升大學的結果真的很好,每年都有哈佛耶魯,最差也能去香港大學。以漢基為例,出了好幾個IB考試全球狀元,李嘉誠的孫子在漢基,澳門賭王的孫子在弘立,這都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儘管家長的趨之若鶩讓弘立、耀中等名校變得神聖高遠,但進弘立比進北京史家小學要容易多了。敢問北京的朋友們,你身邊有幾個人的孩子在史家小學或者中關村二小?不多吧?但我來香港不久,認識的孩子在弘立讀書的家長已經有一大群。

也就是說,儘管競爭激烈,但這些香港最好的名校錄取程序公正透明,每個人都有機會。

2、香港教育質量一般?NO NO NO!

香港教育還是很hard-core的,就是除了學術要求很高以外,對學生課外活動的參與要求也很高。我們先看看考試成績吧。

大家都知道國際通用的IB課程,全稱為國際預科證書課程(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 ),在今年5月份IB考試中,約有15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應考,共146名考生考獲滿分,其中香港18人。香港今年有2,076名學生應考IB,及格率為96.76%,全球第一。可見香港IB考生表現優異。

但優異成績背後並非死讀書。以香港最老牌的IB學校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為例,學生每天1:30放學,之後就積極投身於各種公益活動和課外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保持良好的學術成績,令人欽佩。

在北京,公立學校英語教育是軟肋,國際學校的孩子中文又跟不上。這一點香港很多學校真的兼顧的特別好,真正做到了“雙語教育”。漢基、弘立這種香港雙語學校,學生很多都必須選擇英國語言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雙母語課程,課程的難度和閱讀量遠非一般的一門母語加一門外語課程可比。

香港學校的課外活動也是非常豐富,從幼兒園開始就有合唱團、藝術團等學生組織,另外香港本身社會公益團體很多,香港學校和公益團體的聯繫也很緊密。香港被殖民過,英國式的儀式感深入骨髓,搞得活動經常是租個大禮堂,有嚴格的dressing-code。所以如果你朋友圈有香港媽媽的話,一定經常看到她曬自己的孩子衣冠楚楚地參加各種冠冕堂皇的盛事。小傢伙從小人模狗樣,也挺好的。

3、香港學校很貴?NO NO NO!

大家都以為香港的學校很貴,我卻覺得香港學校很便宜,至少不比北京貴,更不比美國貴。

看看下面這個學費一覽表,可以發現,香港最貴的國際學校或者私立學校,學費也不過十幾萬港幣一年,也就相當於十萬人民幣。

在北京,任何一傢俬立學校的學費都不止這個數字,北京這樣和“國際”沾邊的,學費都在二三十萬一年。

在美國,私立幼兒園的學費大概在4-6萬美元一年,相當於三十萬人民幣。私立高中的學費普遍在8萬美元一年,相當於50萬人民幣。

這樣看來,香港學校的學費真心不貴。當然,你不能用香港的私立和國內的公立比價格。香港的公立學校價格也很便宜啊,不僅有不要錢的義務教育,最好的拔萃男書院高中學費不過4萬港幣一年。

香港部分學校學費一覽表

4、香港學校都要買天價債券?NO NO NO!

看到這裡,會有略知一二的人問我,“香港學費不貴,但債券很貴啊!”

沒錯,香港大部分名校都有自己的債券出售,單位金額從幾萬港幣到幾百萬港幣不等。通常沒有利息,畢業再返售給學校或其它家長。

但是!我身邊有幾十個名校的孩子,沒有一個買過債券。

為此我專門聽過一個教育專家講座,專家說,其實大部分學校的債券是面向企業的。目前有面向個人的債券還在市場流通的學校只有三所,即弘立、哈羅國際學校和維多利亞。

而即使買了債券,其實也沒多大優勢(這一點可能很多香港父母都不知道) ---- 債券只是購買了更多的面試機會,而不能降低學校的錄取標準。例如,有債券的孩子第一次面試不通過,學校可以再讓孩子來面試第二次、第三次,但如果每次都不能達到學校的錄取標準,就還是進不去。而很多孩子並沒有買債券,一次面試就通過了。

還有很多學校,是要求被錄取的學生統一購買固定金額的債券,有點像大陸的“擇校費”。例如蒙特梭利國際學校,收到錄取通知的同時會要求購買10萬港幣債券,畢業的時候會退還其中的六萬給你。

5、香港學校歧視大陸身份?NO NO NO!

香港學校要求學生必須有香港居民身份(這個簡單,一家都在香港居住的,肯定是有香港居民身份的,不要求是永居),所以想住在深圳來香港讀名校基本沒戲。

個別學校對學生國籍略有偏好,例如香港國際學校雖然表示一視同仁,但56%的學生都是美國籍。新加坡國際學校對新加坡籍優先,德瑞國際學校對歐洲孩子優先,這都很好理解。

但絕大部分的學校是沒有國籍傾向的,持大陸護照的孩子如今非常均勻地分佈在各個名校中。而且因為這些名校都傾向錄取普通話好的孩子,因此大陸孩子反而比香港本地孩子有優勢。

  6、香港學校很勢利,要看家長背景?Yes。

看家長背景這個倒是真的。學校會通過面試家長來判斷家長的談吐教養,例如,弘立的面試有兩輪,第一輪看孩子,第二輪看家長。有個別家長在第二輪敗下陣來,就成了家裡的千古罪人。

學校還有一些明文規定,例如“家屬是校友優先”、“贊助學校的公司的員工子先”等,但不僅如此,還有很多不成文的暗線(鄙視鏈)。

首先是家長工作單位。我身邊的孩子都進了名校,可能也和我在投行工作有關。來香港工作的大陸人普遍都在金融機構工作,高學歷高薪水,這種背景也深得私立名校喜愛,我身邊投行的同事的孩子,來來回回跨不出這幾所名校。

其次是家庭住址。例如,全港地段最優越的德瑞國際學校位處山頂Guildford Road,據說德瑞以前有一項不成文規定, 入讀學生必須居住在山頂區,否則極難進入。所以有部分本地華人家長,會借用住在山頂的親戚朋友的地址來為子女報讀。

  7、香港學校2歲要面試,家長還要做義工?Yes.

來香港之前,也經常聽這邊的媽媽嚇唬我,比如“孩子2歲就要面試”,“家長要做義工”等。說得也沒錯,但這些並不可怕啊。

很多人聽說2歲的孩子入學要面試全套,就覺得很瘋狂,但其實面試內容都是符合小孩年齡段的,並不需要額外準備。例如,2歲的面試(個別幼兒園有2歲班)其實就是讓老師看一眼孩子,走個過場,是否能進主要還是看學校的空餘學位,以及家長的態度和理念。3歲的面試,以弘立為例,就是在家長的陪伴下,孩子和老師做一些類似早教班的活動,比如跟著老師做動作、認顏色、跳圈扔沙包等。4歲的面試通常不允許家長陪伴,會讓孩子認數字、拼拼圖等。

最重要的是,我上文提到的學校大多是“一條龍”,也就是說,花大約40分鐘去面個試,你的孩子就可以一路上到高中畢業了!和大陸的小升初和中考的複雜程度相比,香港的升學簡直是簡單到不可思議。

至於家長做義工,相信你也能猜到,這都是自願的。香港是一個非常注重慈善活動的城市,每所學校時不時都會舉辦親子遠足、上街賣旗、音樂會等以慈善募款為目的的活動,家長可以選擇性參與。

有的家長會覺得有壓力,覺得不參加就被邊緣化了似的,其實並不會啊。就像朋友聚會一樣,參加能增強和其它家長的聯繫,工作忙碌無法參加,也沒有人會責怪你。

  8、香港教育也有煩人之處

不過,香港的全職媽媽確實比大陸和美國都多很多。一方面可能因為來香港工作的老公們都比較能賺錢,一方面香港幼兒園階段有個很討厭的地方特色:大部分幼兒園都是半天班,很少有全天班(我分析原因有點像舊社會家裡只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香港地方太小,大部分幼兒園校舍不足,只能上午小班用,下午大班用)。這讓媽媽們沒法休息,上午送孩子上幼兒園,下午還要送孩子去興趣班,很多媽媽在只好放棄工作。

香港學校也有自己的缺陷,除了幼兒園沒有全天班以外,香港學校也很少有大操場,香港兒童普遍運動量不足。(其實別說操場了,很多幼兒園都是設在地下室或者居民樓的,英基、蒙特梭利、Woodland等知名“貴族”幼兒園也不例外。

不過總體而言,我對香港的教育還是滿意的,比美國教育多了一點亞洲式的嚴格要求,比大陸教育又多了一點純正的英語氛圍和西方理念。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一條龍”,能安心在一流的學校從3歲讀到18歲,這難道不是每個家長做夢都笑醒的事嗎?(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