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最深刻的一句上海话是什么?

8888鹏程万里8888


说起上海话中的《时髦》短句,倒是有一说,曰:(与时俱进)可以概括。



(外滩晨曦)

上海话,分年代不同,各有一些含混不清而包罗万象的词语,各领風骚七八年吧。


(烟雨曚曚的陆家嘴)

在文革时期,《懂经》,这两字简直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其大概含义就是~~心领神会、绝顶聪明、知道行,势、或者是指不入流的所谓(出道)。也可指对一件事情的应对非常善解人意。总而言之,它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论什么类型的谈话,都会夹杂着一个个的《懂经》。委实神奇至极。

八十年代初,可能是大街上的年轻人,因为多数肚子里没一星半点的真墨水吧,这十里洋场竟推出一句疯狂的叫嚷作为城市的标记~~乓乓响!因为上海话的发音习惯,还得在后面加一轻聲的阿字。



(从浦东南路远眺陆家嘴)

北方朋友应该可以猜到谜底的。对,它就是形容~好极了、没说的、一级棒、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吧。你能设想到这样的场景吗?一锅油炸麻球起锅了,掌勺的小伙子,扯起嗓子大声吆喝:哎~模求阿,涅格阿,乓乓相阿!


(杭州湾跨海大桥上的海天一洲,此处离上海境还有不足五十公里)

实在让人啼笑皆非。而人们在吆喝聲中,飞快地将麻球买完了。真香!不错,是乓乓响!

(离家最近的十字路口,大厦是复旦大学新建的。)

到了九十年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岗工人艰难度日,最早下海做生意的,都不大不小地发了点财。炒股票的,手提着MOTOROLA砖头手机,神气活现地扬手招来出租车~《察头》扬长而去。一句《淘江湖》,上海话曰:道浆无。开始流行。



(上海新地标)

此语貌似简单,其实深不可测。说者的含义可能包括着:得意、蔑视、艳羡、或者贬褒皆似。闻者意会,言者则更加滔滔。


(拍摄所在是苏州河上的四川路桥上,镜头中的铁桥是大名鼎鼎的外白渡桥)

甚至可以引申至不可描述之地。上海话的精准被含混地包裹得严严实实。

(八十年代初的江湾五角场,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啊,XL,你还记得吗?)

一别家乡已经有二十年了,虽然说有事经常回去,乡音也未荒腔走板。但毕竟没有成天浸润在日新月异的沪语环境之中。这可是有天壤之别的。



(华灯初上的外滩)

不知道现在的上海滩又有什么时兴短句象流行性感冒一样,大肆横行。真不领世面啦。


(雨夜的中山东一路)

现在的上海倒是已经真正成了全国人民的上海。同国际接轨自当司空见惯了吧?是否年轻人在自我解嘲时会脱口而出~~嘠布罗斯?

阿诺诺。


手机用户崔永方


香俄林。乡下人的意思。

这句话,是上海人对所有(注意,是所有)不是上海人的称谓。可见当时的上海人多骄傲。连首都人都不放在眼里。是因为上班是十里洋场吗?还是上海的高楼大厦多。其实,我们家亲戚也在上海,问了不少人,也说有亲戚或朋友在上海。他的原来也都是上海以外的城市人。城市大小不同而已。

后来,在新疆和上海人分在了一个连队。这下平等了。我曾经笑话了他们一下:侬也是香俄林了。也终于知道为什么上海人将所有外地人都叫乡下人。原来是觉得外地人土,没上海我洋气。

其实,他们的洋气有时让我们好笑。比如,那时候做衣服要布票的。上海人穿不同颜色的衬衫让我们羡慕。有一次见到他们换衣服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假领子。可见上海人要面子精到骨头里去了。

不过,现在确实让上海人有资本骄傲了。上海完成国民总产值的40%。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带一路的桥头堡。

以前,我瞧不起上海人的小气,现在我为他们的贡献点赞!


荒山无泉


“一墨刹辣奇”,这句话是指赞,太平常的一句闲话,指挂件及摆放的东西的物品整齐划一。

我是上海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到北京,出差乘特快列车,在卧铺车时,我的同事,在列车上看女列车员在走道坐位窗上挂帘处,整理旅客毛巾的干净利索样,一声感叹。差点引起那北京的列车员误会,我立刻用普通话进行解释一遍,这“一么刹色啦奇”的意思是指你整理得整齐!她听后,笑了。听到时如乌云布天要打雷,听释后如雨后彩霞。

所以上海闲话真的非常有内函的。外地人想融进上海,请多注意,不懂上海话,请勿乱说。慎重!


学诗圣声远振声才


96年,作为刚北佬初到上海滩,想去城隍庙白相,外滩附近问路,一个老太太:落上海门路要付铜钿额。是我听懂的第一句上海话,我惊愕之余,旁边的老伯伯用手指偷偷的指了指路。后来,认识的上海人朋友多了以后,给他们讲起这样的经历,他们说我变相的在骂人,上海人没有那么坏,那个老太太可能也是外地来沪人员……


王登军周易预测


我是上海人,我爸爸爷爷都是。

我最感兴趣的上海话是夜壶蛋,打桩模子,斯不林,鹞子。。。等等我能听出是上海话,有些不懂,有些知道是泊来语,但我终究生出隔膜来的母语。语言首先是工具,又必然有时代地域隔膜。熟悉的陌生,亦如我们的人生:)

说乡下人的,不懂江北(苏北)人的梗:)比我年长的上海人还是会叨叨江北(苏北)人。我也不知道他们的确切说法:)

说上海不包容的,不懂包容。存在本身不需要包容,因为已经在那里:)


吴琬君JessieWu


上海话是我的母语,虽然现在已经说的不太流利了,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三个字“小棺材”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十来岁吧,在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忘了为了什么事,总之被老妈一顿臭骂,最多就是这三个字,感觉特没面子,后来还是一个列车员阿姨过来安慰我。这一晃就三十好几年了。


Dennis118


好了,现在上海佇已经失去许多优越感了,优质的上海人早在改革开放出国潮中都出去定居了,留下来的就是守住自己老公房等拆迁可以发点横财,二三百万退休职工除了原来是公务员工资高点,其他人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上海海纳百川,已经是全国优秀人才的重要舞台,老上海人已经边缘化了,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佇,讲的都是当前上海的真实写照,对阀?


Lisa143554226


关侬啥事体。

上世纪90年代,有幸与大上海(他们自己说的)人相处过一段时间。感觉他们上活挺精致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收拾得清清爽爽,裤缝烫得笔直,而且非上海话不开口,哪怕你再三提醒听不懂。

可能是因为见多识广,所以,对我们江北人多用批评口吻,喜欢指点江山,善用讽刺文字。但你不能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比如:你家住多大房子?平时家里来亲戚朋友了,是去饭店呢还是在家里烧菜……等等。看到他吃饭时,老是喜欢说“么掐锅”,然后不顾别人地狂伸筷子,如果你问他:大上海买不到这些菜吗?他会非常生气地回答你:关侬啥事体。这是我对上海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体现了他们的自以为是,精明小气,己所不欲,偏施于人,虽有无数无奈缺又死要面子的小家子气。

也难怪,他们老祖宗毕竟是帮洋人当下人的,骄傲和自卑的复杂心理代代相传,可以理解。但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新上海人……太恶心了,不说了


用户59638439014


上海话中令我印象深刻还代有时代印象的是‘洋径浜’‘派司’‘司不林’‘水门汀’‘打桩模子’‘结棍’‘老卵’由于20世纪初上海有英美公共租界于是老上海人在与英美人打交道中就学会了些英语,可是说的不连贯杂着上海话口音的英语就被称为洋径浜,后来被人称为说话不标准的意思,洋径浜在20世纪初是黄浦江旁英美租界上的一条小河后来被填平成为现在的延安东路,因此说到洋径浜老上海人就会想到那段历史,但曾经看过那条洋径浜河的上海人可能已没有了,派司,司不林,水门汀这三个词是英语‘通行证件’‘彈簧’‘水泥’的意思在现在65岁以上的老上海人的记忆中派司是证件,行,和扑克牌的意思,司不林是老式彈子锁的意思,水门汀是水泥地的意思,打桩模子意思是在街头倒卖外囯香烟,电影票,有价证的小商贩,如同电线杆似的站在街头灯影下,结棍是厉害的意思,老卵是牛逼的意思,这两个词能见词生意,结棍见字就能觉得此人厉害如棍,老卵见字就觉得此人有点岁数的老江湖了,上海人是由于天南海北的人组成融合的,因此形成的语言习惯性格很有意思,是中国最有特色的一个城市。


栖雁林


我单位是上海内迁厂,从学校分配到单位,人生一夜之间就象进入一小小上海人天地。

岁月长了,人在那座山,唱那山歌,讲那山方言,所上海"拉吳话"也一般会互通互聊起来,带点南昌腔。

单位上海师傳们常吊在嘴边是:"侬佬灵光的。"也为说"佬嘞色":拎得清,恰价。反之:十三点,猪啰,小猪头,冈头,阿三,小瘪三…这些都不算骂人话,如同南昌开口言方:咯只扇头…

上海话"侬佬灵光"尤为南昌方言"伍好厉害",普通话讲:你好聪明,圆滑,有本事,可解决一切问题,什么事都摆得平。

佬灵光,也为赞许表扬,同为互敬,互邦,互爱的一句心里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