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朱棣造反時,有八個兄弟不在了。這八個兄弟分別是:大哥太子朱標、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八弟潭王朱梓、九弟趙王朱杞、十弟魯王朱檀、十二弟湘王朱柏和老么朱楠。(趙王朱杞和朱楠都是幼年夭折)

除掉去世的八個人和朱棣本人外,剩下的十七位藩王對靖難之役的政治立場,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第一類——被廢黜,暗中支持朱棣(4人)。

這一類有五弟周王朱橚、七弟齊王朱榑、十三弟代王朱桂、十八弟岷王朱楩

建文帝繼位後實行削藩,三個顧命大臣之一的齊泰建議他先削老四燕王朱棣,理由是秦王和晉王都病死了,朱棣是事實上的藩王老大,應該擒賊先擒王。

然而,齊泰的建議卻遭到了另外兩個顧命大臣黃子澄和方孝儒的反對。這兩個二貨給出的理由是不能打草驚蛇,應該先拿實力較弱的藩王開刀。於是老五,朱棣的同母的親弟弟周王朱橚就當了倒黴蛋,替朱棣擋了槍。

周王被削爵後,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一併被削。其中湘王朱柏很有骨氣,自焚身亡,其餘的四位藩王全部被建文帝流放。

朱棣起兵後,一路南下,朱允炆害怕朱棣來個千里突襲,救出被流放的兄弟們,便在靖難之役開始後,把這些已廢黜的藩王又抓回了南京等地,分別軟禁。一直到朱棣靖難成功後,這哥幾位才又重新恢復了王爵。

所以,周王、齊王、代王、岷王應該支持朱棣的。畢竟朱棣不成事,他們一輩子都沒出頭之日。不過他們都以戴罪之身軟禁,只能在內心裡暗自給朱棣加油了。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第二類——被迫支持朱棣。(1人)

這個人就是寧王朱權

朱棣靖難時,建文帝下詔給寧王、谷王還有遼王,也就是離朱棣最近的三個藩王,令他們三人到南京勤王。遼王和谷王都去了,只有寧王沒有去,公開抗旨了。

他想坐觀其成,讓朱棣和建文帝打的兩敗俱傷了,他再出來下山摘桃子。

建文帝聞之大怒,口諭要“坐削三護衛”,懲戒寧王。也就是要懲罰寧王抗旨之罪。然而寧王仍然不為所動。他就是吃準了朱棣這塊肥肉。按他的想法,抓住了朱棣,建文帝也不會跟他計較太多。

朱棣見寧王不是善茬子,就先下手為強,跑去大寧把寧王的兵權奪了。

寧王前腳抗旨不尊,後腳被朱棣架空,兩頭都沒撈到好,失去了利用價值。最後只有被迫支持朱棣(支持朱棣才有活路),公開支持朱棣靖難。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第三類——公開支持建文帝。(2人)

公開支持建文帝的藩王有兩個,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

遼王朱植原本駐守廣寧,朱棣造反後攻佔了山海關,切斷了遼東和關內的連接。建文帝擔心朱植會支持朱棣,就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沒有支持朱棣,而是服從朝廷的命令,從海路去到了南京,封地也被建文帝改在了湖廣的荊州。

此後,朱植沒摻和靖難之役。

朱棣奪得帝位後,埋怨朱植在靖難之變時不支持自己,所以非常不喜歡他。永樂十年削其護衛,只留軍校廚役三百人供他差使。等於是把他冷藏了。

不過朱棣也沒廢他的爵位。遼王一脈後來傳承了九代,至隆慶二年因得罪了張居正,才被廢藩除國。

谷王朱橞是個奇葩,典型的騎牆派。他的封地在現在河北張家口的宣化和懷來,離朱棣的封地最近。朱棣造反後,朱橞明確表示了反對朱棣。命人將宣化城門堵死,防備朱棣偷襲。而他自己則帶三千人馬以勤王救駕的名義逃到了南京投奔建文帝。

四年後,眼見建文帝大勢已去,谷王朱橞和紈絝子弟李景隆一起開門迎降,又成了擁立朱棣登基的功臣。又過了十五年,這廝被自己的同母哥哥蜀王告發謀反,被朱棣削爵為民,終生囚禁。谷王爵位也被廢除。

這裡順帶說一句,從建文帝先後廢周王、齊王等藩王來看,朱棣其實是給遼王、谷王這些小弟弟們擋了槍。因為看地圖上的分封區域就可以看出,朱棣被扳倒後,下一個要廢的肯定是寧王、谷王、遼王。(晉王和魯王因為傳到了第二代,所以不會先動他們)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第四類——中立派,選擇坐觀兄侄血拼,誰都不支持。(10人)

這一類有十個人,分別是六弟楚王朱楨、十一弟蜀王朱椿、 十四弟肅王朱楧、十六弟慶王朱栴、二十弟韓王朱松、二十一弟沈王朱模、二十二安王朱楹、二三弟唐王朱桱、二十四弟郢王朱棟以及二十五弟伊王朱㰘

楚王朱楨典型的醬油男,他坐鎮武昌,手握重兵,既不支持朱棣,也不支持建文帝。朱棣繼位後,任命他為宗人府宗正一職,名義上成為朱家的大族長。從這個任命來看,朱棣還是比較信任他的。

蜀王朱椿在歷史上是一個性孝友慈祥,博綜典籍,容止都雅的人。朱允炆削藩時抓不到他的把柄,沒有為難他。靖難之役時,朱椿替朝廷守衛西南大門,注重與少數民族搞好關係,維護了明朝的領土完整。(這才是一個藩王應該有的樣子)

後來,朱棣認可了朱椿的成績,對他也是非常的禮遇。尤其是朱椿告發谷王朱橞後,朱棣對他更信任了。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肅王朱楧年紀很小,他雖然是太祖之子,但只比建文帝大一歲。靖難之役時,朱楧沒什麼主見,選擇作壁上觀,誰都不支持,貓在藩國打醬油。

慶王朱栴年紀更小,他比朱允炆還小一歲多。朱棣靖難時,他在封地寧夏打醬油。(基本上邊遠山區的藩王都在打醬油)

順帶一說,慶王很能活,他歷經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六朝,是六朝元老級級的藩王。

韓王朱松的封國本來在遼東,由於因為他年紀很小(比建文帝小四歲),一直沒有到遼東那個苦寒之地就藩,靖難時留在南京。

既然是在南京,那就不用多說了,肯定是被建文帝嚴加看管的了。

剩下的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伊王朱㰘。靖難前有王號,但是沒有封地,都留在了南京。他們都跟韓王朱松一樣是被實質軟禁的醬油男。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總的來說,十個中立派藩王中,有四個有藩國的,剩下的六個都在南京被監視。如果再加上當時在南京的谷王、吳王(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靖江王朱贊儀。南京當時的藩王數量有九個人。

另外,還有三個藩王沒提到。分別是第二代秦王朱尚炳、第二代晉王朱濟熺、第二代魯王朱肇輝。

二代秦王朱尚炳和二代晉王朱濟熺都暗中支持建文帝,所以朱棣繼位後,把這兩個侄子都修理了一頓。

朱棣先是修理了朱濟熺,於永樂十二年下詔革去了他的晉王爵位,並命他去守陵。接著派人把朱尚炳家裡的屬官逮了,警告朱尚炳小心一點,朱尚炳嚇得要死,親自到南京向他四叔謝罪,才沒被廢黜。

二代魯王朱肇輝年紀很小,靖難時,朱肇輝只有十歲,因其年幼,建文帝沒有動他。朱棣繼位後,也很關心他的成長。魯王一脈後來傳承了十二代,一直傳到1654年末代魯王朱以海病死才斷絕。

總體而言,靖難之役時,朱棣的兄弟們大多都選擇了作壁上觀,誰都不幫。畢竟給建文帝當臣子和給老四朱棣當臣子,結果是一樣的。沒必要摻和到這場叔侄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