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_Terrific


李鴻章既是晚清重臣,也是大清的忠臣,他對慈禧這個異族主子可以說是忠心耿耿,是最合格的奴才。

為了讓大清這艘破船在風雨飄搖中多掙扎幾天,李鴻章可以說是鞠躬盡瘁的大清裱糊匠。


在甲午戰爭前,全世界所有國家都看好大清,大清經過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形勢一片大好,被譽為世界前三,亞洲第一強國。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在全世界以強國自居、到處嘚瑟的東方大國竟然是個紙老虎,跟東瀛小國開戰幾個回合便被打出原形。

甲午戰爭中國慘敗,馬關條約就是失敗者給勝利者的代價,是不而已而為之,國內輿論義憤填膺,這又有什麼用呢?慈禧說過“寧贈友邦不予家奴”,那些憤青還真把人家大清的江山當成自己的家園了?大清上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在乎幾個巴掌大點的臺灣嗎?

但不管怎樣慈禧還是要裝裝樣子的,於是簽訂《馬關條約》的李鴻章就成了替罪羊,被免去公職向國人謝罪,只保留了大學士的名譽職位。


甲午戰爭慘敗,李鴻章一臉懵逼,大清不是世界強國嗎?怎麼會敗給日本這個愣頭青?我們大清如此強大,到底是哪裡出錯了?

為了找到答案,李鴻章在古稀之年不辭辛勞遠渡重洋去歐洲溜達一圈,他要找到救國良方,讓大清振興。

1896年6月,李鴻章一行風塵僕僕抵達德國,德國朝野對李鴻章這個大清的大忠臣表示了熱烈歡迎。德國不是看重李鴻章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屠夫名頭,而是覺得大清這個冤大頭有錢,想通過老李賣軍火給大清。

所以李鴻章受到了高規格接見,德國不僅派儀仗隊前去火車站迎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也親自接待了李鴻章,德國宰相俾斯麥更是跟李鴻章一見如故,兩人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首先李鴻章檢閱了德國軍隊,德國軍隊軍容整齊、裝備精良,戰士精神飽滿,給李鴻章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李鴻章一邊看,一邊感慨說,我大清要是有這樣的軍隊,哪怕只有兩萬人,怎麼會敗給日本?

李鴻章沒有看走眼,當時的德國軍隊在歐洲的實力是沒人比肩的。早在20多年前,歐洲霸主法國就曾被德國打得狼狽不堪,跪地求饒。

20多年過去,德國更是日新月異,有了長足進步。

李鴻章在德國印象最深的,是德國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和鐵路網。走到哪都是柏油大道,跟中國的有雨“水泥”路,無雨“揚灰”路形成鮮明對比。


李大人還看到,德國工廠煙囪林立,馬達轟鳴,車床飛轉。當時德國的鋼產量達到了400多萬噸,佔全世界鋼產量的兩成半還多。

李大人參觀了德國的學校,德國的學校比中國的衙門都漂亮,寬敞明亮的教室書聲琅琅,學校的操場上,孩子們打球,跑操、賽跑生機勃勃。隨行的官員對李大人說,德國已經實行了小學義務教育,入學率百分百,連殘疾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德國文盲率不到百分之一。


更讓老李驚訝的不僅是德國城市市容整潔,基礎公共設施齊備,而是德國人民良好的精神狀態;他眼中的德國人,無論什麼職業,無論男女老少,個個臉上都洋溢著自信的微笑,這跟未老先衰、愁容滿面、麻木卑微的中國百姓簡直是霄壤之別。

德國官員還讓李鴻章到醫院做了一次體檢,李鴻章坐在一個小車上被推到了一間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屋,醫生說要給李鴻章拍X光透視。沒多久李鴻章就在一張膠片上看到了自己清晰的“骨頭”,李鴻章內心連連稱奇。李鴻章也許還不知道,X光是德國人在1895年剛發明的,德國人有很多發明給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中國人依舊在為自己的“四大發明”沾沾自喜。


李鴻章在德國越看越洩氣,當時歐洲各國都在飛奔,日本也奮起直追,唯獨中國墨守成規、閉關自守,政體落後,人民愚昧,官員腐敗,政府無能;滿清政府跟這樣的對手較量,除了捱打還能有什麼選擇?

李鴻章德國之行看到了德國的先進,感覺到了大清的落後,他看到了滿清病入膏肓,他明白中國靠後的根源是制度;可是跟慈禧談制度那是與虎謀皮,自己這個將死之人又能有什麼作為呢?於是他只能仰天長嘆了。


小約翰


處在不同年齡階段,同一個人所思考的問題是有很大不同的,李鴻章也不例外。

年輕時,李鴻章用心讀書,意在考取功名;

中年時,李鴻章平定起義,意在升官進爵;

老年時,李鴻章處心積慮,真正希望自己能夠為國立功、為民謀福。

晚清的半壁江山,李鴻章老年時期,主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對於自己人生的總結與反思,尤其在甲午戰爭失敗後。

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投置閒散

在日本哄嚇詐騙之下,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條約的簽訂,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浪,反對與日議和的百姓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回想簽約過程,李鴻章感覺徹頭徹尾就是奇恥大辱,李鴻章發下毒誓:餘生再也不跨上日本領土一步。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壽,舉行慶典,李鴻章將海軍軍費挪作慶典費用;

《馬關條約》賠款日本2億兩白銀。

全國上上下下、各界民眾都把怒火指向李鴻章,李鴻章成為十足的清政府替罪鬼。

簽完《馬關條約》後,回到國內,清政府解除了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

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長達25年,說撤職就撤職,李鴻章立即無權無職。

想到李鴻章為了大清王朝兢兢業業幾十年,就這樣閒居家中,慈禧太后覺得有點過意不去。

慈禧太后希望李鴻章能夠做點事情,以解除心中的煩悶。恰好這時候,俄國送來請帖。

祝賀沙皇加冕,帶著棺材訪歐

1896年春天,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邀請清政府派使臣參加。

因為不久之前,沙俄牽頭聯合三國,成功阻止了日本佔領遼東半島。清政府對沙俄感激不盡。

慈禧太后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安排李鴻章作為頭等專使,代表清政府前往俄國,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

李鴻章歐洲之行就從俄國開始,接下來將要訪問英法荷比德等歐洲國家。

這一年李鴻章已經是73歲高齡,當時人到七十古來稀。

擔心自己訪問途中發生不測,李鴻章命人用金絲楠木打造了一口棺材,派人抬著,跟隨自己出訪歐洲。

訪問了俄英法荷比等國家後,1896年6月,李鴻章到達了德國。

德國是這次訪問的最後一站,也是李鴻章最期待、打算最用心考察的一站。

德國所見所聞,李鴻章驚訝不已

德軍司令官親自等候在火車站,迎接李鴻章。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接見了李鴻章,李鴻章十分感動。

德國外交官陪同李鴻章參觀了德國很多地方、很多廠房以及醫院。

民眾生活

當時的德國已經開始使用電燈照明。

在民眾家中,李鴻章看見了吊在屋頂的電燈。夜晚,德國民眾家中亮如白晝。

李鴻章在民眾家中看見有線電話,並現場與德皇威廉二世進行了通話。

城市交通

德國的城市與城市之間,已經貫通了鐵軌與火車,遠距離交通非常便捷。

醫療科技

令李鴻章感到萬分神奇的事情是,德國醫生能用X射線機器拍攝照片,鑽進人體骨頭縫隙中的子彈,都能夠看得比較清楚。

鋼鐵生產

參觀德國鋼鐵製造廠的時候,遠遠望去,大片大片鋼板從機器中被推出來、一根一根鋼管從機器中被吐出來,李鴻章驚訝不已。

軍工製造

在德國兵工廠,李鴻章親眼目睹了堅硬的鋼鐵被製造成優良的武器。

成品倉庫裡,大炮排列得整整齊齊,令人望而生畏。

威武軍隊

德國在兩處向李鴻章展示了德國軍隊。

一處在火車站,迎接李鴻章的德國軍隊站立在道路兩旁;另一處是德國皇宮前面的廣場上,德皇威廉二世陪同李鴻章檢閱儀仗隊。

李鴻章所看見的德國軍隊威武壯觀、隊列整齊劃一、步伐高度一致,士兵手中的武器鋥明瓦亮,鋼槍前端的尖刀閃著寒光。

從國家領導人的角度看,這樣的軍隊,令人十分羨慕。

李鴻章到德國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

會見俾斯麥,心生感慨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經評價說: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德國人讚揚過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

對於這兩點稱讚,李鴻章記得很牢,所以,到了德國,他一定要拜訪真正的俾斯麥。

與德國俾斯麥相見的時候,雙方重點交流了兩個方面內容。

第一個方面:

李鴻章問俾斯麥:如果有一個人,他的君王無論什麼都聽別人的,朝廷的中樞要員都來挾持這個君王,這個人當如之何?

俾斯麥良久曰:

與婦人孺子共事,無如何矣。

很顯然,李鴻章問題中指的君王就是光緒皇帝。

俾斯麥思考之後回答,與婦女以及懦弱的人共事,是不會有作為的。

俾斯麥的話語中充滿鐵血風味,與他的“鐵血宰相”形象完全吻合。

第二個方面:

李鴻章當面請教俾斯麥:何以強國?

俾斯麥告訴他:

以練兵為基礎,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聽了俾斯麥對兩個問題的回答,李鴻章感慨良多,他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很多值得反省。

接受德國贈禮,帶上一尊大炮回國

與俾斯麥交談後,李鴻章覺得俾斯麥十分友善、十分真誠,於是,開口提出一個要求:能否贈送一尊克虜伯大炮給清朝?

這個要求正合俾斯麥心意,因為德國希望中國認可克虜伯大炮,希望中國從德國購買克虜伯大炮。

帶上德國贈送的一尊克虜伯大炮,李鴻章回國了。

看到國內現狀,李鴻章仰天長嘆

德國的方方面面都給李鴻章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回到國內,看看眼前的現實,李鴻章仰天長嘆。

一嘆:20多年的民用工業收效微乎其微

從1873年興辦“輪船招商局”開始,23年時間內李鴻章創辦了一系列民用工業企業,可是,中國的民眾生活幾乎沒有改善。

老百姓晚上仍然點油燈;

運輸物品仍然以畜力、人力為主,農村獨輪車還是最主要的運輸工具;

紙質信件仍然是中國百姓最主要的通信方式;

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可以看見的工廠實在太少。

與德國相比,中國落後實在太多。

李鴻章一嘆:中國百姓生活何時能夠獲得改善?!

二嘆:30多年的軍用工業毀於一場戰爭

從1865年開始,李鴻章主持了一系列軍事工業的建設,製造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建設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培養了一批優秀軍官,如鄧世昌等。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雖有英勇戰鬥,但是,最終敗局十分慘淡。

黃海海戰從9月17日12點50分打響,至下午5點半結束。

短短4個多小時,李鴻章苦心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幾乎全部灰飛煙滅。

威海衛之戰,日軍對清朝海軍斬草除根。

李鴻章將剩餘的海軍4個營、步兵40個營、騎兵8個營、水雷兵2個營,以及148顆水雷和26艘艦艇,全部部署在威海衛軍港重要位置。

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攻佔了威海衛海軍基地,將北洋艦隊徹底摧毀。

小小日本竟然能夠將龐大的清朝打得體無完膚。

李鴻章十分傷感地說:“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

李鴻章二嘆:30年的軍事建設徹底消失,清朝還用什麼守衛國門?!

三嘆:已經73,想要挽回以前的損失,真是難上加難!

回想自己走過的歷程,幾十年來,嘔心瀝血、夜以繼日,為的就是改善百姓生活,提高國防力量。

事實上,創建新式學堂、興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所有的努力,既沒有改善百姓生活,也沒有固守國門。

僅僅經過一次戰爭,所有的成果全部化為灰燼。

李鴻章心酸難過,免不了仰天長嘆。

自己親自簽訂的《馬關條約》賠得傾國蕩產,餘生只能看著條約興嘆。

德國俾斯麥不但沒有對外賠款,還能讓德國強大無敵。

李鴻章心有不甘,渴望挽回自己簽訂《馬關條約》造成的損失。

可是,自己已經73歲,更要命的是現在已經無職無權,憑什麼去掙回損失呢?

欲哭無淚、求天不應的李鴻章只能仰天長嘆!

李鴻章三嘆:想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蒼生做點貢獻,實在太難!

李鴻章仰天長嘆之後不久,清政府再次重用李鴻章。這是機會呢?還是厄運呢?

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吐血而死

八國聯軍的進攻,迫使清政府又想起來李鴻章。

1900年6月,清廷再次任命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是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

慈禧特別發了一道詔令:“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吸取了甲午戰爭之後的教訓,李鴻章乘輪船到達上海,以身體不適為理由,拖延時間,駐足觀望。

李鴻章以前車為鑑,不想再次成為替罪羊。

逃亡途中的慈禧太后不停催促李鴻章,儘快北上與八國聯軍交涉。

《馬關條約》的恥辱還沒有洗雪,又要擬定新的賣國條約,李鴻章心結難解,終於大病加身,咳血不止。

為了國家,帶著病體的李鴻章,強忍著身心兩個方面的疼痛,再次與洋人艱難談判。

即使睡到病床上,李鴻章還在絞盡腦汁,指揮手下官員與八國聯軍討價還價,將賠款從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千萬兩白銀。

擺脫不掉“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咬緊牙關、強忍淚水簽訂了《辛丑條約》。

簽完條約,回到家中,李鴻章大口大塊吐血。

帶著自責、愧疚、遺恨,李鴻章離開了人間,享年78歲。

慈禧太后用“再造玄黃之人”給李鴻章蓋棺定論。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仰天長嘆!

李鴻章一嘆:禪精竭慮發展民用工業20多年,最後收效微乎其微!

李鴻章二嘆:嘔心瀝血打造軍用工業30多年,一場戰爭將所有成果化為灰燼!

李鴻章三嘆:想要為國立功、為民造福,實在是難上加難!

(圖片選自網絡)


岳飛的飛


1896年,73歲高齡的李鴻章帶著自己的棺材,進行了長達190天的訪問之旅,期間訪問俄國、德國、荷蘭等八個國家,橫跨三大洋,行程9萬多里,尤其是在德國,李鴻章憑藉自己高大的身軀、雍容的氣質、坦率的談吐,受到了比俄國更為隆重的禮遇,規格之高,絕對不亞於國家元首級別,就連李鴻章喜歡抽的雪茄盒喜歡聽的畫眉鳥,德國都事先安排妥當。

這次出訪德國,李鴻章按理來說應該是春風得意,可是在使團離開德國時,李鴻章卻是一臉惆悵,幾度唉聲嘆氣,這又是為何?

還原當時的場景……

1986年6月14日,李鴻章見到了德皇威廉二世,並遞上頌詞,裡面寫的大致就是對德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的感激之語,15日參加了德國在行宮的國宴,之後就開始進入正題。

威廉二世邀請李鴻章參觀自己的軍隊,並前往漢堡拜訪了前首相俾斯麥,這次與俾斯麥的談話也被記錄下來。

李鴻章:“久仰您的大名,看到您本人,覺得您更偉大。”

俾斯麥:“我也很高興能招待一個建立偉大功勳的總督。”

李鴻章:“哪裡能和閣下相比。”

隨後李鴻章談到30年前的普魯士戰勝奧地利,但是俾斯麥聲稱自己已經老了,不談這個(心想看武器去吧!這才是威廉二世交代的任務)

兩人隨後也是一邊走一邊寒暄,畢竟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直到李鴻章說了一個讓俾斯麥感興趣的話題。

李鴻章:“怎樣才能在中國(大清)進行改革?我們那裡改革,政府和國家每次都給我製造困難和障礙,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俾斯麥一針見血道:“反朝廷自然不行,如果決策者和您站在一邊,你自然可以放手去幹!如果不是,那您就別折騰了。”隨後說到我們國家也是一樣。

隨後李鴻章又提到自己國家人多,但是缺少訓練有素的軍隊,俾斯麥說軍隊不需要多,有5萬精兵足夠,但是不能分化,必須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樣才能調動。

李鴻章參觀德國軍隊、兵工廠

一番話下來李鴻章似乎得到了自己需要尋找(甲午戰爭失敗)的答案,二人之後終於來到德國的兵工廠,李鴻章走進大門的那一刻,發現俾斯麥之前說的那些其實都是che犢子,李鴻章看見德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武器製造,當時跟隨的官員介紹德國的鋼鐵產量已經達到400多萬噸,可憐大清連德國的皮毛都挨不上,自己精心打理的製造局連清兵的子彈都供應不足。

一眼望去,全是大炮,數十個車間,分工明確,各式各樣的先進武器,李鴻章笑著稱道:“如果能給我這樣的武器裝備,甲午戰爭日本人連岸都上不了!”確實,德國在當時軍事實力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

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參觀了德國的軍隊,還被德國的高科技X射線照出臉頰上的一顆子彈,李鴻章清晰的看見自己的骨頭,簡直不敢相信,這要是回去說給慈禧太后聽,怕是如何也不會相信。

李鴻章感慨頗多

最後使團離開德國,李鴻章想起滿清的閉關鎖國,想想乾隆當年拒絕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還要求人家叩首跪拜,李鴻章心裡也不知是何種感慨。

因為德國的刻意安排(當時多個國家知道李鴻章要訪問自己國家時,都希望這個亞洲大國能夠大量購買自己國家的軍火,尤其是當時的英國和德國),讓李鴻章這次看見幾乎是世界最先進的武器,不由得感慨萬千。


貓眼觀史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後去了一趟德國,他獲得了德國上下的隆重接待。可是李鴻章回國後,德國就後悔了,以至於最終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帶頭攻打中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李鴻章畫像)

甲午戰爭結束,李鴻章代表清朝,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以後,出了一次國。他先是去了俄國,接著又去了德國,最後去了英法美等國家。

李鴻章當時已經70多歲的高齡,他在出訪這些國家的時候,傳出了很多故事。比如說,李鴻章在出使過程中,由於用不慣西餐的刀叉,就用手抓。西方國家配餐的人看見了,也不好意思用刀叉,也跟著李鴻章用守抓。

再比如,李鴻章因為年紀大了,在美國的時候,實在吃不下西餐了,於是,他就讓廚師把西餐的原料和蔬菜一起,煮了一鍋。一時間香氣撲鼻,引得美國人胃口大開。美國人忙問是什麼菜?李鴻章說這叫“雜碎”。於是,一道叫“李鴻章雜碎”的菜,就在美國流行了。

這裡講的這些故事,實際上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西方國家。這也表明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過,這些故事,就當時來說,不過是清朝人的一種意淫而已。實際上,李鴻章當時去西方“周遊列國”,他的心情絕沒有這麼好。

李鴻章第一站去的是俄國。他是去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不過,這只是他表面的目的,真實的目的是因為當時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日本把遼東半島割去了。這件事遭到了俄國、德國和法國的干涉,日本不得不把遼東半島還給清朝。

因為俄國等國家的干涉,使得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等朝中重臣都傾向於聯合俄國,對抗步步緊逼的日本。李鴻章此次俄國之行的目的,就是想聯合俄國。

(沙皇尼古拉二世)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只是清朝的一廂情願。俄國與德國、法國聯合,阻止日本獲得遼東半島,其實是為了俄國自己在遠東的利益,為了他們在清朝的勢力範圍不受影響。

也就是在李鴻章的這一次俄國之行中,李鴻章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在這個條約裡,清朝同意俄國把西伯利亞的鐵路修到清朝的黑龍江、吉林,一直到達海參崴。同時,東北的口岸對俄國兵船開放。

這個條約,實際上把清朝整個東北地區,都變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為了對付群狼,把老虎引進來了。想想沙皇俄國在那時候,已經先後割佔了清朝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李鴻章為了抵抗日本這個更兇惡的敵人,也只能吃這樣的啞巴虧。

接著,李鴻章離開俄國,去了德國。

李鴻章在德國,得到了異乎尋常的超規格接待。德皇夫婦擺設國宴,隆重接待李鴻章,德國首相、外交大臣,也對他輪番給予隆重接待,稱呼李鴻章為“副王”。而且德國還專門讓李鴻章參觀了軍事操演等等。

李鴻章在德國獲得的隆重接待,遭到了英法等國報紙的嘲笑,說德國對清朝過於熱情。英法報紙的嘲笑,實際上也點出了德國的真實目的。畢竟當時西方各國紛紛在清朝獲得了利益,劃定了勢力範圍。尤其是英國、法國、俄國,早已獲得了不少好處,而德國作為歐洲新崛起的國家,在清朝還沒有得到足夠的利益。德國對李鴻章一行如此重視,顯然想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希望清朝能大量採購德國軍火,二是希望德國能夠在清朝謀取更多的利益。

(俾斯麥畫像)

德國為此,還專門安排了為德國的統一建立了不朽功勳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與李鴻章會面。李鴻章當時也有一個綽號,叫做“東方俾斯麥”。但真正的俾斯麥實現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而李鴻章卻被迫和西方列強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割地賠款。不過,德國人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因此對李鴻章有了這樣超規格的接待。

只是,德國的目的似乎並沒有達到,李鴻章並沒有和德國簽訂任何條約,也沒有采購德國的軍火。

李鴻章德國之行結束,後來回國後,他本人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慈禧讓他去遙遠的兩廣地區擔任總督,似乎已經遠離了權力中心。德國也對這一次對李鴻章的隆重接待和過分親熱感到後悔。於是採取了和英法等國一樣的做法,用炮火打開清朝的國門。

四年後,德國組織了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逼迫清朝簽訂了《辛丑條約》,在清朝獲得不小的利益。

(參考資料:《李鴻章的德國之行》《李鴻章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1896年,李鴻章不僅僅訪問了德國,還訪問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 8 個國家。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從上海出發,歷時190天,直到10月3日才回到天津,整整半年多的時間。可以說李鴻章在這一年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見的市面比當時清政府任何一個人都要廣。所以,經過這次環球旅行,回國後的李鴻章,再看到清政府與歐美列強之間的差距,忍不住一聲長嘆!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在戰鬥中全軍覆滅。1895年,當時的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去日本談判,與日本簽訂了喪國辱權的《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和譴責。清政府於是革去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留了一個文華殿大學士的虛名頭銜,一直閒居在家,感覺無所事事。由於“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日本在東北的勢力日益膨脹,這讓沙俄感到不安。1896年5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趁加冕典禮的機會向清政府發出邀請,希望清政府能派官員參加此次盛會。其實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清政府參加加冕典禮,而是討論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李鴻章當時在家裡閒著沒事幹,加上他是親俄派,當沙俄發出邀請,李鴻章順理成章的成為出使沙俄的最佳人選。所以,清政府決定派使團赴俄,順便訪問英、法、德、美等國家。1896年,李鴻章74歲已經到了垂暮之年,家人擔心他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於是準備了一副楠木棺材與其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

李鴻章的第一站是俄國,1896年6月3日在訪問期間與俄國秘密簽訂了《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史稱《中俄密約》。李鴻章結束了俄國的訪問,開始了德國之行。1896年6月13日,從他進入德國國境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比俄國更為隆重的接待,李鴻章享受到了國王級待遇,皇家衛隊護送,規格之高,前所未有。由於當時的德國是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李鴻章在德國訪問期間,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工業強國。在德國訪問時他不僅僅訪問了德國皇宮,還見到了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並與其合影,兩人會面被國際新聞大肆報道。

此外,李鴻章當時還參觀了世界聞名的克虜伯鑄鋼廠。逗留期間李鴻章在比頓夫人莊園德國人展示了馬克沁機槍,這種機槍最快射速達600發/分,讓李鴻章目瞪口呆,接連感嘆:“太快了,太快了!”當時李鴻章也希望清政府能擁有這樣威力巨大的武器,在得知其造價高達30英鎊以後,李鴻章又感嘆:“太貴了,太貴了!”1896年的英鎊與白銀比價為1英鎊:6.25兩白銀。馬克沁機槍每分鐘大約會花掉1.5鎊,對於捉衿見肘的清政府來說,這種武器的確很燒錢。至於李鴻章後來買了多少挺馬克沁機槍,不清楚。

不過,李鴻章訪問這麼多國家,收穫最大的就是德國。在他訪問德國以後,就見識到了德國的強大。再看看當時的清政府,國家貧窮落後,總是被外國欺負,想到這裡,李鴻章忍不住仰天長嘆!所以,在訪問德國以後,李鴻章就主張清政府效仿德國,建立一支新式軍。後來,李鴻章等人推舉袁世凱建立了新式軍,李鴻章功不可沒。雖然,新式軍創建時間有些晚,沒有為清朝續命,但是卻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後來,袁世凱掌握新軍,兵不血刃逼迫清朝皇帝退位,這也是李鴻章的功勞啊!


謀士說


作為一位頑強扛起晚清“洋務運動”大業,亦為一堆不平等條約“扛鍋”的近代“紅人”,晚清重臣李鴻章晚年一樁出名的風光大事,就是1896年出使歐美列國:從是年3月28日自上海出發起,73歲的李鴻章先赴俄國參加新沙皇的加冕典禮,而後又陸續訪問德法英美各國,幾乎把西方列強“串”了一遍。

特別在此行的重要一站:德國,對李鴻章的熱情接待,更到了極度認真細緻的程度:德國人提前通過各種渠道,獲知李鴻章的各種喜好,甚至連李鴻章喜歡抽的雪茄煙牌子與玩鳥的嗜好,都弄得一清二楚。然後一一週到安排。李鴻章的住處,也被安排到柏林最豪華的凱撒酒店,衣食住行“供張華美”。歐洲工業強國招待大清李中堂,那是真“給面兒”。

但在相關的史料裡,享盡禮遇的李鴻章,真實的心情卻沒想象中好,甚至還有“仰天長嘆”的形容。為何會這樣?就得先從他一次突然“失態”說起:閱兵秋操。

閱兵秋操,即1896年6月20日,李鴻章出席的檢閱德國皇家衛隊的儀式。這場隆重閱兵典禮上,李鴻章被安排坐在緊挨德皇威廉二世的“虎皮座”上,為讓李鴻章看得清楚,德皇還特意下令軍隊拉近表演距離,虎皮椅上的李鴻章,也把兇悍德軍各種嫻熟的戰術動作看了個滿眼,接著突然衝著德皇一句“失聲長嘆”:苟使臣有此軍十營,餘願足矣——中國如果有十營這樣的精兵,我這輩子值了!

以外交場合來說,李鴻章的這一通長嘆,著實有些失態。可眼前德國兵彪悍善戰的一幕,卻實實在在戳他的心窩子:李鴻章也是帶兵出身,心肝寶貝似的淮軍,放在之前的甲午戰場上,卻被日本人用刺刀活活攆過鴨綠江,一路給人當運輸大隊長。哪怕有眼前德軍一半的戰鬥力,《馬關條約》又怎會籤成這熊樣?瞧見“別人家的兵”,李鴻章又怎能不嘆?

其實,德國這一行,如此“刺激”到李鴻章的,當然不止幾個德國皇家衛兵。期間的李鴻章,不但成了第一個接受X光射線檢查的中國人,還參觀了德國各大軍工企業,哪怕時間有限,也要拼命把人家的生產管理看清楚。德國絕對的工業優勢,也被他看得清楚,聯想到彼時清王朝的慘淡現狀,又怎能不心中長嘆?

而他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拜會親手締造德國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常以“東方俾斯麥”自居的李鴻章,這次終於見到年長自己八歲的真俾斯麥。在俾斯麥的居所裡,兩位老人互相問候身體狀況,熟悉熱情得彷彿老友。甚至李鴻章還吐出了一句百感交集的心裡話:“僕於三十年來,務欲警醒敝國之人,俾克同於貴國,乃仍弱不可支,赧顏滋甚”——強國無望,我慚愧啊!

當然,好不容易見著一次俾斯麥,李鴻章不能只訴衷腸,也得討辦法——詢問中國自強的辦法。俾斯麥的回答,也十分簡單粗暴:“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而且不用多練,就練精兵,“一國之兵,不必逾五萬,特年必以少為貴,技擊必以精為貴”。有四五萬這樣的兵,中國就能強大了。

但對於大清當時來說,別說練四五萬,就算練一個營,那都是談何容易?何況,大清的毛病,又何止是練兵甚至軍工的事兒?俾斯麥的話擲地有聲,可對於李鴻章來說,那真是做不到啊!

比起這巨大的差距,同樣讓李鴻章嘆息的,應該還有談判桌上,“熱情”的德國人,露出的兇狠獠牙。

李鴻章在德國得到的熱情接待,常被近代史好些專家大書特書,用以形容這位“東方俾斯麥”強大的國際威望。但事實是,人家夾帶著私貨呢。比如李鴻章參觀德國軍工企業時,德國人眼巴巴盼著李鴻章多下些訂單,做成些大買賣。誰知李鴻章看了一圈,鏰子沒掏就飄然離開。好些德國人也就幡然變臉,甚至還在報紙上把李鴻章奚落一頓。

而且李鴻章此行,更重要的外交使命,就是要和德國達成一系列合作:此時大清剛被日本胖揍,也得到了德國“干涉還遼”的支持,急需發展和德國的關係。在李鴻章看來,比起英法列強來,德國是“德無所圖”的好夥伴,更該親近親近。可熱情招待李鴻章的德國人,到了談判桌上就胃口大開,不但一口拒絕了李鴻章調整關稅的正當要求,甚至還提出了在中國沿海“建海軍基地”的無理條件,結結實實給李鴻章一盆冷水。

當時的李鴻章,除了在談判桌上含糊其辭,用“將近一切力量將這個諒解達成”之類的言語拖延,又能怎麼辦呢?多年奔走洋務的他顯然已感受到,1896年,也是德國對外政策的分水嶺,兵強馬壯的他們,正加入到瘋搶殖民地的行列。繼日本之後,又一條新的惡狼正向中國撲來。

而李鴻章,就是知道,又能做什麼呢?唯一能做的,就是拖著老邁之軀,繼續“出訪”之路。接下來能做的,就是在幾年後的庚子國難裡,再度忍辱北上。辛丑條約的談判桌上,他面前磨刀霍霍的“列強”們,好些都是1896年時,曾熱情接待他的“熟人”。這,又會是什麼心情?

這一切,縱是李鴻章不嘆,多少後人看過,又是一聲嘆息: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那一代中國人的自強探索,那弱國無外交的憤懣,都在李鴻章“出洋”的鮮花掌聲背後,投下濃濃的陰影,一百多年後,依然值得已站起來的中國人,警鐘長鳴!

參考資料:《李傅相歷聘歐美記》、胡凱《十九世紀中國人眼中的德國形象》、董叢林《刀鋒下的外交》


我們愛歷史



1896年,清朝為了感謝法國、德國、俄國三國干涉還遼問題,擬派大臣出訪歐洲。由於俄國等列強指名要李鴻章出訪,因此,清朝最終詔令李鴻章為全權欽差大臣,出訪歐洲各國。

李鴻章先行訪問俄國,參加了俄國沙皇的加冕典禮,而後,與俄國簽訂密約,清朝和俄國結成盟國,借俄國之手遏制日本。與之交換的是,俄國從李鴻章手中索取了在東北的各種利益。

出訪俄國以後,李鴻章緊接著前往德國,並在德國受到了非常隆重的禮遇。德國皇帝、德國各重臣與商界,紛紛對李鴻章青睞有加。此外,李鴻章還前往漢堡拜訪了德國前首相俾斯麥。俾斯麥是德國崛起的重要人物,有“鐵血總理”之稱。在俾斯麥的主導下,普魯士打敗了法國,並統一了德意志,使德國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由於李鴻章與俾斯麥在經歷上有很多共同之處,再加上兩人都已耄耋之年,互有惺惺相惜之感,交談甚歡。

離開德國以後,李鴻章前往了荷蘭、比利時、法國三國。在法國,李鴻章與法國的談判中,被法國苛刻的條件要挾,不歡而散。

僅隨著,李鴻章由法國到達英國,同樣被英國的苛刻條件所勒索,談判破裂。旋即,李鴻章對英國各界進行了一番大考察。參觀了英國的議院、軍港和各類工廠,大為震驚。隨後,李鴻章離開英國,先後出訪美國、加拿大以後經日本返回天津。

李鴻章的出訪,是清朝第一次“世界訪問”,先後到訪了歐美8個國家,囊括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前後歷時190天,西方的強大程度,極大地觸動了李鴻章。

題主所問的李鴻章的“仰天長嘆”,應該不是在出訪德國以後,而是在訪問英國的時候。由於先後在法國、英國受到冷遇,李鴻章心態必然處於低潮。而在參觀了英國的艦隊以後,李鴻章被極大地震撼了,他嘆息他一手創建的北洋海軍,自以為強大,如今得以見到英國艦隊,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啊。此外,參觀完英國工廠以後,李鴻章由衷感嘆“天下不可端倪之物,盡在英倫。”

李鴻章所感觸的,不是歐洲的強大,而是相比之下,清朝已經孱弱到了無可救藥的程度。


蘇綻


李鴻章73歲還能仰天長嘆,一是說明他有自知之明,再一個則說明李鴻章“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哀,李鴻章老了,可憂心的事情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比如說1896年,也就是甲午中日戰爭的第二年,73歲的李鴻章遊歷歐洲各國,首先需要強調的是1896年這個時間節點,從具體來說,1896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並不耀眼,但放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卻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尤其是結合晚清重臣李鴻章出訪歐洲各國,1896年,西歐列強工業革命發生已經一百多年,並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上大踏步向前,各項科學技術及工業文明成果層出不窮,整個社會展現出蓬勃的發展能力。

李鴻章所處的晚清時代,政治上風雨飄搖,經濟上舉步維艱,社會積累的矛盾就如活火山一樣蓄勢待發,從各個層面來說晚清政府都算是要病入膏肓的節奏了。


李鴻章出訪的目的不管別人怎麼想,在他心裡一定有開拓眼界學習西方,並轉而打敗西方尤其是日本,一雪前恥的雄心報復,可當李鴻章到歐洲各國遊歷一圈後發現,自己的想法太幼稚。

晚清與西方列強的差距不是朝夕之功可以追趕的上的,而且這是在正常的情況下,晚清政局就像膿包一樣,各項事業推進起來極不容易,可謂是困難重重,沒前進一步都要花費比西方列強及日本多的多的努力。

說白了,沒有發展自當工業文明的制度和體制基礎,而這種基礎是晚清完全不具備的,就是李鴻章有意為之,也不可能實現,再反觀他自鎮壓太平天國以來推行的洋務運動,與西方工業文明發展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可就是這不值一提的東西還受到多方刁難,與西方文明下蔚為大觀的工業發展形成鮮明對比,一反一正,李鴻章就知道此生不可能再實現強國的抱負了,此世也不可能,非得日月換新天不可。

在這種局面下,李鴻章只是仰天長嘆,沒哭就證明他心理素質好,沒哭就證明他接受了事實,沒哭就證明他預感到大清完了的結局!


歷史三日談


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我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德國後來居上,且綜合國力遠遠超過大清朝。李鴻章看到一個五千年的泱泱大國,居然遠不及一個立國不足一百年的蠻夷德國,心中無比惆悵。大清朝的強國之路漫長,且無可奈何,非李鴻章所能強為;如此強盛的德國又將蠶食大清朝,為之奈何,故仰天長嘆!

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從上海出發,歷時190天進行了全球訪問,直到10月3日才回到天津,考查列國用時整整半年多。這其間李鴻章經過四大洲,橫渡三大洋,水陸行程9萬多里,訪問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等8個國家。在德國李鴻章深入民間與官府,仔細考查了德國的農業、工業、經濟、軍隊等,對德國的綜合實力有了真切的認識,也意識到中國與德國之間的巨大差距。近代德國成立於1815年,統一於1871年,到李鴻章訪德時,德國曆史才81年!

李鴻章在德國先後參觀了德國的兵工廠、參觀了德國的軍隊操練、進入市區參觀了德國的建築、民生。在兵工廠裡,李鴻章見識到了德國工業的強大,他們生產的槍炮不論是速度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了李鴻章在國內建設的兵工廠。德國軍隊的操練更讓李中堂畏懼,因為德軍士氣高漲,紀律嚴明、攻守有序,槍快炮堅,真是一支鐵軍!德國的民用建築顯然比清朝的房屋更雄偉大氣,居民的交通工具比國內先進許多。這一切讓李鴻章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國的落後,以及德國的強大。

李鴻章與德國外交官會晤,目的在於希望德國支持清朝提高進口關稅,以增加清朝的財政收入,彌補三國干涉還遼增加的三千萬兩白銀虧損。德國則以中國的交膠灣為交換條件,希望德國駐軍交膠灣,建立軍事港口。李中堂後來又與德國宰相俾斯麥相見,兩人相互佩服一翻後,李中堂向俾斯麥請教強國之道,俾斯麥顧左右而言他。最終俾斯麥建議李中堂訓練新軍,採用德國裝備,聘用德國教官,訓練一支五萬人的可戰精兵,則列國不敢侵華。中堂大人回來後,就派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讓李中堂意想不到的是這支新軍最終推翻了清王朝。


大秦鐵鷹劍士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也,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晚清歷史人物。

他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也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讚譽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更被當時的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

在1896年時,73歲的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出國,先是拜訪沙俄,然後去英國、法國、荷蘭德國等等國家。

在拜訪德國時,李鴻章看到一個跟大清帝國完全不一樣,而且是工業化發展在當時來說是最為完善的國度,所以他會仰天長嘆。

當時的德國,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度呢?

1896年的德國,其國內大部份地區已經開始使用電燈照明,民眾生活得比較幸福、輕鬆、悠閒、富有。當時,李鴻章在老百姓家中看到有線電話機。內心感慨良多的他,現場與德皇威廉二世進行了通話。

1896年的德國,其國內的城市與城市之間,已經有鐵軌與火車通行了,使得遠距離的交通變得非常便捷。這一切,讓李鴻章感到驚訝不已。

當時,讓李鴻章感到萬分神奇,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德國醫生能用X射線機器拍攝照片來為病人治病,不管是骨折,還是被子彈入體都能夠看到清楚。

參觀德國鋼鐵製造廠之時,李鴻章看到一片片大塊鋼板從機器中被推出來、一根一根鋼管從機器中被吐出來,並得知年產量可達到400萬噸。他一想到大清朝那渣一般的鋼鐵生產能力,內心就驚訝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那時候,最為讓李鴻章感到震驚的德國的軍工廠,因為一眼望去那些軍工廠裡面全是大炮,數十個車間,分工明確,生產著各式各樣的先進武器。成品倉庫裡,大炮排列得整整齊齊,令人望而生畏。

同時,李鴻章震撼於威武壯觀、隊列整齊劃一、步伐高度一致的德國軍隊,既激動又害怕地看著德國士兵們手中鋥明瓦亮,前端的尖刀閃著寒光的槍支。

可李鴻章一想到當時非常貧窮落後,戰亂不斷,被列強侵略欺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大清帝國,不由得仰天長嘆,感嘆自己已老,無法再為大清帝國和老百姓遮風擋雨了。

再一個,李鴻章也在反省自己,為總結人生而仰天長嘆,因為他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創辦了洋務運動,經歷了甲午戰爭等,更代表過清朝簽訂下《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