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陪母出遊行千里之永濟普救寺

【編前語】 一直想帶母親出遠門散散心,正巧暑假機會成熟,七月成行。自駕從老家出發,經陝西韓城、山西平遙、山西太原、河北正定、北京、河北邯鄲、山西運城、山西永濟等地,行程近3000公里,算是了卻母親去一趟北京的心願。隻言片語記錄帶母親出遊點滴,以示紀念。

散文:陪母出遊行千里之永濟普救寺

離開關帝廟,下一個目標普救寺。

普救寺是本次自駕計劃出遊的最後一站,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資料顯示,普救寺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寺院。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

普救寺寺院建築佈局為上中下三層臺地,規模恢宏,別具一格。從塬下到塬上,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託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 普救寺挺拔俊逸之感。《西廂記》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等建築穿插其間。

普救寺依山而建,若我一個人來的話肯定是從山腳往上參觀,因為和母親同行,當然選擇從山上往下參觀,好在山上有停車場。

散文:陪母出遊行千里之永濟普救寺

到了普救寺路口,早有保安在路口指揮,把車直接開到山上的停車場。山上的停車場實際上是在普救寺寺院管理處的院子,此時的車輛並不多,安頓好後,便入寺參觀。

因為喜歡戲曲,母親也看過《西廂記》,聽過紅娘的故事,所以對這個地方很感興趣。

進入寺內便是一條仿古街,左手邊有一個西廂記放映廳,裡面正放映著《西廂記》影片。放映廳的門口也出售旅遊紀念品,琳琅滿目。

出了放映廳,往前有座戲樓,臺下木條凳擺放得整整齊齊。

再往前,就是張生和崔鶯鶯小姐相會的地方了,導遊講著《西廂記》的故事。

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和小童歡郎一行30餘人,護相國靈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暫住。此時,河南洛陽書生張珙(字君瑞)赴長安趕考,路過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馬將軍,順便遊覽普救寺時與鶯鶯相遇,產生了愛慕之情。


張生為了追求鶯鶯,遂不往京師,在寺中借廂住下。張生的住所與鶯鶯所住的西廂只一牆之隔。一天晚上,鶯鶯同紅娘在園中燒香禱告,張生隔牆高聲吟詩一首:

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

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

鶯鶯立即和詩一首:

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經過詩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散文:陪母出遊行千里之永濟普救寺

在為崔相國做超生道場時,張生、鶯鶯再次相遇,兩人默默地相愛了。就在這時,守橋叛將孫飛虎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為妻,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因而許願:“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白馬將軍杜確。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女兒嫁給張生,只許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為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後十分感動,便叫紅娘前去安慰。張生叫紅娘給鶯鶯帶去一信,鶯鶯回信以“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約張生相會。當晚,張生赴約,由於紅娘在場,鶯鶯只好假裝生氣,訓斥張生不禮貌,張生從此一病不起。紅娘前來探望張生,暗示當夜鶯鶯一定前來相會,張生病即痊癒。深夜,鶯鶯來到張生書齋,與張生訂了終身。此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巧妙地說服了崔夫人。崔夫人雖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

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恆造謠說,張生已做了衛尚書女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恆的陰謀,與鶯鶯喜結連理。

散文:陪母出遊行千里之永濟普救寺

張生當年的讀書處西軒,就在大雄寶殿的西側。鶯鶯和她母親、侍女紅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在大雄寶殿的東側。在這裡有張生越牆會鶯鶯的跳牆處,也有張生上牆踩踏過的杏樹。

再往前走,就是普救寺的鶯鶯塔了。

鶯鶯塔是一座內方外方空筒密簷式的十三層四面錐型磚塔,迄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此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其特殊的結構,精湛的工藝,具有奇特的迴音效應——"普救蟾聲"而著稱於世。

導遊讓我下到鶯鶯塔北側臺階中間,她用石頭敲擊路中一塊石頭,果然可以聽到“蟾聲”,似乎從塔上傳來,真是神奇。讓母親來聽,母親也連連稱奇。

"蟾聲"給鶯鶯塔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據說,還有一個寓意深刻的"師徒比藝留蟾聲"的傳說。

相傳唐代,佛教大興,河中府要在普救寺和中條山腳下的萬固寺各建一座佛塔,因選不下能工巧匠未能動工。一天,從外地來了師徒二人,言說專攬浩大工程。兩寺主持聽說來了名師高徒,便將師徒邀至禪堂,商量建塔一事,師徒欣然應諾。

開工選在四月初八佛誕日。兩寺主持當著師徒面說:"師徒各建一塔,要求塔身十三級一樣高,青磚砌成一樣料,施工期限一年整,明年此時見分曉。"當下徒弟選建萬固寺塔,師父則建普救寺塔。話妥,各行其是。

散文:陪母出遊行千里之永濟普救寺

話說這徒弟心高意大,自恃聰明,心想這可是個出人頭地的好機會,便挖空心思,巧立名堂,把功夫全用在塔外型的精雕細刻上,妄圖以此勝過師父。歲往月來,轉眼已是第二年四月初八,兩塔同時竣工。驗收那天,眾僧身披袈裟,頂禮膜拜,香客如流,爭相觀瞻。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大家經過比較,都說萬固寺塔八面玲瓏,磨磚對縫,密簷樓閣,精雕細刻,齊聲誇讚徒弟比師父藝高一籌。有詩為證:

佛塔倚中條,峻峭聳雲霄,

芙蓉連斗極,徒藝比師高。

徒弟聽了十分得意。

正在這時,師父當眾說道:"我建的塔是座寶塔,塔下壓著一對寶貝--'金蛤蟆',擊地即有叫聲。"眾人當場一試,果真如此,人人稱奇,個個喝彩。亦有詩為證:

古寺紫氣開,塔高望眼寬,

師父造詣深,當年活魯班。

頓時,徒弟羞紅了臉,跪在師父面前請教。師父語重心長地說:"一座建築,外形上的華麗美觀固然重要,而內部結構更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你要牢牢記住'謙受益,滿招損'這個做人的哲理!"

傳說終歸是傳說,其實,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蟾聲"引起了我國聲學界人士極大興趣,經過科學考察和測試,"普救蟾聲"這一千古之謎已被揭開。四面八方的遊客來到這裡,都要俯首擊石,聆聽哇鳴。

參觀完普救寺,我扶母親下到寺門,讓她在寺門外等我。我又返到山頂去開車。下來時,母親買了一個冰棍給我,著實讓我感動了一陣。

實際上離普救寺不遠還有鸛雀樓、黃河大鐵牛等,因時間不早,加之母親回家心切,只好在寺下面的街道吃點飯,離開普救寺,回家。

散文:陪母出遊行千里之永濟普救寺

出門六日,暑期酷熱,怕老人身體吃不消,不敢在外久留。遺憾的是在北京呆得時間太短,但母親顯然是很滿意的,唯一不滿意的可能就是嫌我多花錢罷了。可是話又說回來,掙的錢不給老人花又給誰花呢?實際上,一路上我的心一直在懸著,生怕母親身體不舒服。也許是老人恩澤,一路順利。

此行經陝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歷經大雨傾盆、遭遇酷暑高溫,踏過大道坦途,經過坎坷崎嶇。雖鞍馬勞頓但心情舒暢。母親是高興的,當然也可能會有遺憾,但作為兒子,我已經盡了自己的努力。回到西安時,我看了一下座駕虎子的里程錶,此行近3000公里,甚至超過自駕重慶路程。

匆匆六日,對我來說是不尋常的日子,母子相依,周遊祖國大好河山,特別是完成了母親去趟北京和我陪母親去趟北京的心願。

我從上學到現在,從來沒有像這次出遊這樣和母親單獨相處過,聽母親嘮叨,分享她的喜悅,帶母親看美景、品美食,體驗各地風土人情,使母親眼界大開,也使我再次成長。好在母親身體硬朗,不需要我多做什麼,總感覺因為趕路和天氣原因,好多次吃飯都是湊活,沒讓母親吃好,休息好,愧對母親。

人到中年,多數身不由己,有時懷疑人生。兒時的夢想在現實中一點點湮滅,活得自己全無。一睜眼,周圍都是依靠你的人,而你卻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只能故作堅強,因為你是男人。

想想母親,因為不在身邊,無法整日分享她老人家的喜怒哀樂,無法整日孝敬母親。對於母親來說,每個孩子都是她的親骨肉。沒有因為我的一事無成而減少對我的愛,並沒有因為我已近天命之年而減少她對我的愛。在她老人家眼裡,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都是永遠需要照顧的孩子。正如這次出遊,母親時時處處考慮我,照顧我。一想到這,我就鼻頭一酸。

散文:陪母出遊行千里之永濟普救寺

一個人一輩子總得做一兩件聽從自己內心的事情。我想,陪母親出遊可以算上一件吧。雖有猶豫與擔心,但決心最終成行。即使可能不完美,但對於我,以能及時盡孝,不留遺憾為最好選擇。母親的恩情,我一輩子都還不完。不僅僅因為母親生養了我,更因為母親的眼界和堅持,在當時艱難的生活條件下,堅持讓我讀書,才有了我今日的人生。雖然時至今日,我仍普通如一顆塵埃,但我仍要感激母親的愛與偉大。

拙筆連續撰文,記錄此行。惟願母親永健康。趁母親健在,多多盡一個做兒子的責任,多盡孝道,不忘來路,不違初心。

原作於2019年8月3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