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流傳在山西藏山的忠義傳說

位於山西盂縣的藏山,相傳是趙氏孤兒故事發生地,故事來源於歷史上的“下宮之難”,又稱莊姬之亂,據《左傳》、《史記·晉世家》記載,公元前583年晉國欒氏、郤氏家族誅殺趙氏全族,只有趙武(趙氏孤兒)因跟著媽媽趙莊姬住在舅舅晉景公宮裡而倖免於難。

一個流傳在山西藏山的忠義傳說
一個流傳在山西藏山的忠義傳說

注意:此記載沒有說是趙武藏在藏山裡面,也沒有程嬰其人。

即使有程嬰這個人,騎著馬把趙氏孤兒帶到藏山,首先一個問題:他們從哪裡出發來的這裡?“下宮”乃古晉國之親廟,“下宮之難”發生在晉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當時晉國已經遷都新田(今侯馬市),可見,趙氏孤兒傳說的發源地或當在晉國古都“新田”,即侯馬市一帶。就是說程嬰騎著馬,帶著趙氏孤兒從侯馬來到盂縣,行程四五百公里,根本躲不過路上的盤查。

除了故事的真實性,藏山景區刻意宣傳“忠義”二字也值得探討,所謂“忠義”就是“忠臣義士”,“忠臣”說的就是趙武一門忠誠伺君的誠信精神,“義士”說的是程嬰、公孫杵臼等慷慨就義的高尚情操。

那麼,歷史上趙氏一家是忠臣嗎?

趙氏一族發跡始於趙衰,他和大名鼎鼎的晉文公重耳一起逃難,娶的老婆是姐妹倆,就是說他倆是連襟。後來,晉文公又把自己的女兒許給趙衰,哈哈,他們又變成了翁婿。這麼鐵的關係,奠定了趙氏在晉國的地位,趙氏幾代也是盡心竭力輔佐晉國,算是忠臣了。但是,大家別忘了,三家分晉的其中一家就是趙武的重孫趙襄子啊!還有,就在趙衰兒子趙盾掌權期間,他的族兄趙穿竟然弒君,殺死了晉靈公,這麼看,趙氏不但不是忠臣,反而是大大的奸臣!

趙氏孤兒不是傳說中的忠臣遭到奸臣迫害,而是另有隱情。

一個流傳在山西藏山的忠義傳說
一個流傳在山西藏山的忠義傳說
一個流傳在山西藏山的忠義傳說

要說清這段歷史,不能不提到兩個女人,一個是驪姬,就是晉文公重耳他爸爸晉獻公的小老婆,她於公元前656年發動驪姬之亂,逼死太子申生,重耳出逃,“盡逐群公子”,由此確立了歷代晉君恪守不渝的一項制度:“晉無公族”,而公族是指君王的直系後裔,無公族打擊和削弱了以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宗法分封制。這當然在繼承人問題上有尚賢、尚功等積極的一面,但也使扶立新君的鬥爭更加激烈。在這一過程中,握有軍政大權的異性卿族參與其中,加劇了公室和卿族、卿族和卿族相互之間的矛盾。

晉國卿族勢力壯大,導致晉國政權下移,當30出頭的趙盾任正卿時,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貴,趙氏勢力的發展,對晉公室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晉靈公不滿趙盾專權,派人謀殺,結果反被趙盾族弟趙穿殺於桃園,矛盾到了刺刀見紅的地步。

趙盾死後,沒有將趙氏宗主的位置傳給兒子趙朔,而是傳給弟弟趙括。這時候,第二個女人出場,就是趙朔的老婆趙莊姬,也就是趙氏孤兒趙武的媽媽,為了保住自己兒子宗主的位置(還有說法是莊姬的情人趙叔嬰被驅逐,懷恨在心),於是趙莊姬便經常在弟弟晉景公面前誹謗趙括兄弟。晉景公出於打壓越來越囂張的趙氏一族的目的,便順水推舟的借用欒氏和郤氏的勢力,一舉將趙氏剷除,這就是所謂的“下宮之難”。實際上遭殃的只是趙括兄弟一族,而趙朔一族卻未受到任何傷害,反而後來趙武還重振家業,重回晉國正卿位子。

這才是歷史真相,下宮之難是公室、卿族之間矛盾激化爆發的結果,虛構的人物屠岸賈不過是隻替罪羊。

一個流傳在山西藏山的忠義傳說
一個流傳在山西藏山的忠義傳說

三家分晉建立了趙國的趙氏,對歷史進行了大規模的美容,在《史記.趙世家》中,出現了反面人物屠岸賈、忠義之士程嬰、公孫杵臼等,趙氏孤兒的故事也被重新改寫,將晉國政壇的你死我活的鬥爭,加入了忠奸對立的元素,因此,我們在他們自己所記錄的歷史中,看到的滿是冤枉和委屈,看到的是他們代表了正義和道德。不過這時候故事裡替死頂罪的嬰兒是從別處找來的。

而到了元代,紀君祥創作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又名《冤報冤趙氏孤兒》、《趙氏孤兒冤報冤》,簡稱《趙氏孤兒》),故事裡替死頂罪的嬰兒也變成了程嬰自己的孩子。不過這都是戲劇,宣揚的“義”雖然感人,卻缺乏歷史依據。

據有人考證,趙氏孤兒傳說最早發源於以襄汾為中心的晉南地區,隨著趙氏家族政治中心的北移傳播至忻州,在民間信仰的推動下輻射至盂縣藏山等地。

在山西境內形成了三個各具特色的傳說之地,三地傳說的差異性突出表現在主題的區別上。“忠義”精神是趙氏孤兒傳說的“大主題”,三地在凸顯這一精神的同時,由於實際傳承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主題”,即晉南以褒揚趙盾為核心的祖先崇拜、忻州以讚頌程嬰為中心的家國意識、盂縣藏山以崇信趙武為雨神的民間情懷。

歷史上,趙武作為趙氏唯一的倖存者,他經歷了很多的苦難,也承擔了太多的責任,趙武的為政之路與其祖趙盾不同,他一反其祖之專制、狠辣、凌厲,表現出來的是溫和、忠信、禮義、謹慎,趙武為政期間的作為為其贏得了良好的聲望、讚譽和威信,這也是趙武在民間收到供奉的原因所在吧。

盂縣藏山趙氏孤兒傳說在民間生存需求的推動下,形成對趙武的民間信仰。盂縣地理位置偏北,處太行山之巔,四周群山環繞,境內山脈縱橫,屬中緯度地區,雖距海不遠,但因山脈屏障受季風影響不大,春季乾旱少雨,夏季高溫炎熱。處在這種交通閉塞、耕種面積小、春季乾旱頻發的地理環境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成為當地的主要矛盾。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對自身生存的渴望,促使當地民眾自發地尋求守護之神以得到精神寄託。傳說中藏匿此地十五載的趙武便成了人們的首選目標,趙武既然有扭轉乾坤、平定天下的能力,自然也有拯救百姓於水火的神力,於是趙武被推舉為地方司雨之神,趙氏孤兒傳說被賦予了一種民間情懷

從宋金到元,對於藏山大王祭祀的內容逐漸有了轉化,由單純的仰慕“忠義”擴展到了乞雨、祈福的內容。傳說趙武逝後被玉帝敕封為“藏山靈感大王”(即宣揚的天下第一王),專司人間風雨,造福百姓。

一個流傳在山西藏山的忠義傳說
一個流傳在山西藏山的忠義傳說
一個流傳在山西藏山的忠義傳說

在《西遊記》裡也有個靈感大王,是觀音菩薩蓮花池中的金魚精,在通天河要吃童男女的,和藏山的靈感大王不是一碼事。

據史料記載,歷朝皇帝對趙武推崇備至,屢加敕封:宋元豐4年神宗封趙武為“河東神主”,宋紹興11年高宗封趙武為“藏山大王”。明成化20年,皇帝下詔重修藏山廟宇,並將藏山升格為“萬歲朝廷香火院”。清光緒5年,皇帝親賜“明德崇禋”御書匾高懸正殿。清同治8年穆宗封趙武為“翊化尊神”,清光緒5年德宗加封趙武為“福佑翊化尊神”……。藏山大王躍上了晉盂第一神的寶座。從民間自發推崇到官方的推波助瀾,藏山大王從人間到神壇,越走越高。

作為歷史,藏山是個經不住推敲的“故事”,作為文物,藏山裡有貨真價實的古蹟,作為景點,藏山不妨去一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