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传在山西藏山的忠义传说

位于山西盂县的藏山,相传是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地,故事来源于历史上的“下宫之难”,又称庄姬之乱,据《左传》、《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元前583年晋国栾氏、郤氏家族诛杀赵氏全族,只有赵武(赵氏孤儿)因跟着妈妈赵庄姬住在舅舅晋景公宫里而幸免于难。

一个流传在山西藏山的忠义传说
一个流传在山西藏山的忠义传说

注意:此记载没有说是赵武藏在藏山里面,也没有程婴其人。

即使有程婴这个人,骑着马把赵氏孤儿带到藏山,首先一个问题:他们从哪里出发来的这里?“下宫”乃古晋国之亲庙,“下宫之难”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当时晋国已经迁都新田(今侯马市),可见,赵氏孤儿传说的发源地或当在晋国古都“新田”,即侯马市一带。就是说程婴骑着马,带着赵氏孤儿从侯马来到盂县,行程四五百公里,根本躲不过路上的盘查。

除了故事的真实性,藏山景区刻意宣传“忠义”二字也值得探讨,所谓“忠义”就是“忠臣义士”,“忠臣”说的就是赵武一门忠诚伺君的诚信精神,“义士”说的是程婴、公孙杵臼等慷慨就义的高尚情操。

那么,历史上赵氏一家是忠臣吗?

赵氏一族发迹始于赵衰,他和大名鼎鼎的晋文公重耳一起逃难,娶的老婆是姐妹俩,就是说他俩是连襟。后来,晋文公又把自己的女儿许给赵衰,哈哈,他们又变成了翁婿。这么铁的关系,奠定了赵氏在晋国的地位,赵氏几代也是尽心竭力辅佐晋国,算是忠臣了。但是,大家别忘了,三家分晋的其中一家就是赵武的重孙赵襄子啊!还有,就在赵衰儿子赵盾掌权期间,他的族兄赵穿竟然弑君,杀死了晋灵公,这么看,赵氏不但不是忠臣,反而是大大的奸臣!

赵氏孤儿不是传说中的忠臣遭到奸臣迫害,而是另有隐情。

一个流传在山西藏山的忠义传说
一个流传在山西藏山的忠义传说
一个流传在山西藏山的忠义传说

要说清这段历史,不能不提到两个女人,一个是骊姬,就是晋文公重耳他爸爸晋献公的小老婆,她于公元前656年发动骊姬之乱,逼死太子申生,重耳出逃,“尽逐群公子”,由此确立了历代晋君恪守不渝的一项制度:“晋无公族”,而公族是指君王的直系后裔,无公族打击和削弱了以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宗法分封制。这当然在继承人问题上有尚贤、尚功等积极的一面,但也使扶立新君的斗争更加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握有军政大权的异性卿族参与其中,加剧了公室和卿族、卿族和卿族相互之间的矛盾。

晋国卿族势力壮大,导致晋国政权下移,当30出头的赵盾任正卿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贵,赵氏势力的发展,对晋公室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晋灵公不满赵盾专权,派人谋杀,结果反被赵盾族弟赵穿杀于桃园,矛盾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

赵盾死后,没有将赵氏宗主的位置传给儿子赵朔,而是传给弟弟赵括。这时候,第二个女人出场,就是赵朔的老婆赵庄姬,也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妈妈,为了保住自己儿子宗主的位置(还有说法是庄姬的情人赵叔婴被驱逐,怀恨在心),于是赵庄姬便经常在弟弟晋景公面前诽谤赵括兄弟。晋景公出于打压越来越嚣张的赵氏一族的目的,便顺水推舟的借用栾氏和郤氏的势力,一举将赵氏铲除,这就是所谓的“下宫之难”。实际上遭殃的只是赵括兄弟一族,而赵朔一族却未受到任何伤害,反而后来赵武还重振家业,重回晋国正卿位子。

这才是历史真相,下宫之难是公室、卿族之间矛盾激化爆发的结果,虚构的人物屠岸贾不过是只替罪羊。

一个流传在山西藏山的忠义传说
一个流传在山西藏山的忠义传说

三家分晋建立了赵国的赵氏,对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美容,在《史记.赵世家》中,出现了反面人物屠岸贾、忠义之士程婴、公孙杵臼等,赵氏孤儿的故事也被重新改写,将晋国政坛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加入了忠奸对立的元素,因此,我们在他们自己所记录的历史中,看到的满是冤枉和委屈,看到的是他们代表了正义和道德。不过这时候故事里替死顶罪的婴儿是从别处找来的。

而到了元代,纪君祥创作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冤报冤》,简称《赵氏孤儿》),故事里替死顶罪的婴儿也变成了程婴自己的孩子。不过这都是戏剧,宣扬的“义”虽然感人,却缺乏历史依据。

据有人考证,赵氏孤儿传说最早发源于以襄汾为中心的晋南地区,随着赵氏家族政治中心的北移传播至忻州,在民间信仰的推动下辐射至盂县藏山等地。

在山西境内形成了三个各具特色的传说之地,三地传说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主题的区别上。“忠义”精神是赵氏孤儿传说的“大主题”,三地在凸显这一精神的同时,由于实际传承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主题”,即晋南以褒扬赵盾为核心的祖先崇拜、忻州以赞颂程婴为中心的家国意识、盂县藏山以崇信赵武为雨神的民间情怀。

历史上,赵武作为赵氏唯一的幸存者,他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也承担了太多的责任,赵武的为政之路与其祖赵盾不同,他一反其祖之专制、狠辣、凌厉,表现出来的是温和、忠信、礼义、谨慎,赵武为政期间的作为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声望、赞誉和威信,这也是赵武在民间收到供奉的原因所在吧。

盂县藏山赵氏孤儿传说在民间生存需求的推动下,形成对赵武的民间信仰。盂县地理位置偏北,处太行山之巅,四周群山环绕,境内山脉纵横,属中纬度地区,虽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受季风影响不大,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炎热。处在这种交通闭塞、耕种面积小、春季干旱频发的地理环境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成为当地的主要矛盾。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对自身生存的渴望,促使当地民众自发地寻求守护之神以得到精神寄托。传说中藏匿此地十五载的赵武便成了人们的首选目标,赵武既然有扭转乾坤、平定天下的能力,自然也有拯救百姓于水火的神力,于是赵武被推举为地方司雨之神,赵氏孤儿传说被赋予了一种民间情怀

从宋金到元,对于藏山大王祭祀的内容逐渐有了转化,由单纯的仰慕“忠义”扩展到了乞雨、祈福的内容。传说赵武逝后被玉帝敕封为“藏山灵感大王”(即宣扬的天下第一王),专司人间风雨,造福百姓。

一个流传在山西藏山的忠义传说
一个流传在山西藏山的忠义传说
一个流传在山西藏山的忠义传说

在《西游记》里也有个灵感大王,是观音菩萨莲花池中的金鱼精,在通天河要吃童男女的,和藏山的灵感大王不是一码事。

据史料记载,历朝皇帝对赵武推崇备至,屡加敕封:宋元丰4年神宗封赵武为“河东神主”,宋绍兴11年高宗封赵武为“藏山大王”。明成化20年,皇帝下诏重修藏山庙宇,并将藏山升格为“万岁朝廷香火院”。清光绪5年,皇帝亲赐“明德崇禋”御书匾高悬正殿。清同治8年穆宗封赵武为“翊化尊神”,清光绪5年德宗加封赵武为“福佑翊化尊神”……。藏山大王跃上了晋盂第一神的宝座。从民间自发推崇到官方的推波助澜,藏山大王从人间到神坛,越走越高。

作为历史,藏山是个经不住推敲的“故事”,作为文物,藏山里有货真价实的古迹,作为景点,藏山不妨去一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