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區多部門聯動 護童跨省返鄉

江北新區多部門聯動 護童跨省返鄉

江北新區多部門聯動 護童跨省返鄉
江北新區多部門聯動 護童跨省返鄉

南京同心未保中心供圖

南報網訊(通訊員 史一帆 王棟才 陶家興 記者 馬道軍)“我以後一定會好好照顧他的。”張少強說,他沒有想到,丟失快十年的孩子有一天真的回到了自己身邊。

從江蘇到河北,跨越700多公里,近日,在南京市江北新區大廠街道“漂泊”多日的無戶籍兒童張曉兵,在當地街道社區、民政、公安等多部門聯動、幫助下,回到了河北省滄州市泊頭市老家,與親生父親張少強相認。

“流浪家庭”拉扯大,上學就醫成難事

時間倒回到2011年,河北籍女子蕭秋麗(疑似有智力殘疾)帶著與臨近村男子張少未婚生下的孩子,也就是當時不到兩歲的曉兵,從河北 “流浪”到了江蘇。彼時,她在南京火車站認識了同樣在外“流浪”的男子程峰。據瞭解,程峰也沒有固定工作收入,靠著政府的“低保金”和臨時救助過日子。

2017年,在街頭流浪的蕭秋麗被南京市救助站送回了河北原籍,沒過多久回原籍後的蕭秋麗再次了無音訊。母親離開後,孩子跟隨“養父”程峰生活,但因為沒有戶口,無法上學,不僅看病就醫是大問題;甚至有居民反映,“養父”程峰也自顧不暇,加上眼睛疾病加重,“父子”兩人生活窘迫,曉兵有時甚至需要隨父流浪、靠人幫助才能填飽肚子。這一情況被大廠街道十村社區工作人員發現後,及時反映給了江北新區未保中心。經過多次實地調查走訪,中心工作人員才發現,由於找不到親生父母,曉兵的落戶和入學都成了一個非常難解的問題。

現實中的“養父”程峰,既不是孩子的監護人,也沒有能力保障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那這個孩子的生活該怎麼辦呢?今年4月,街道社區與民政、公安等多部門召開緊急會議協商,確定工作計劃,一定要為曉兵找到親生父母,送孩子回家。

計劃與目標確定後,工作的展開卻遇到更大的難題。要知道,張曉兵是老百姓口中常說的“黑戶”兒童,從2011年至今,九年來,孩子一直跟隨親母和後來的“養父”在城市中流浪。母親被送返原籍後再次離家出走,到現在都沒有迴音。茫茫人海,去哪裡尋找曉兵的親生父母呢?

幾經周折,江北新區未保中心,通過南京市救助站提供的蕭秋麗被送遣回家的地址,聯繫上了孩子的舅舅,也就是蕭秋麗的哥哥。但對方稱,他們家中的經濟條件非常困難,無法承擔撫養張曉兵的責任。而孩子母親蕭秋麗常年在外流浪,孩子親生父親,多年不來往,也是無從查找。

小小流浪兒,牽動各方的心

一個月、兩個月……時間在跨省調查中快速流逝。區未保中心儘管沒有找到曉兵的親生父母,但也沒有忽略在此過程中,對曉兵的關護。不能再讓孩子流浪街頭了!

為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和學習,江北新區未保中心聯合南京同心未保,及時啟動對曉兵的生活和教育援助。通過社會募集資金,同心未保提供給曉兵“養父”每月五百元,保障孩子的生活和飲食;兒童社工定期走訪、跟進服務,確保曉兵不發生意外風險。今年8月,江北新區未保中心舉辦困境兒童軍事夏令營。為了讓從未進過學校大門的曉兵,有機會參與這樣的集體活動,接受軍事化訓練,區未保中心專門給他留了一個名額,並專門安排一名大學生志願者全程陪同,讓曉兵平安快樂地體驗了一把期待已久的兒童夏令營。

結營以後,曉兵驕傲地向未保社工展示他的證書和獎牌,開心地說“我畢業了”!要知道,這是九歲的曉兵,第一次參加正規學習課程和集體活動。

一波三折,再難也要送孩子回去

曉兵的親生父母到底在哪裡?又有誰能夠有能力照顧曉兵長大成人呢?

在經歷四個多月的摸查無果後,區未保中心的工作人員開始想外接資源,開拓思路。通過網絡求助,請“寶貝回家”社會組織參與幫助,很快得到信息:有一名河北籍男子非常疑似孩子的父親。

經過兩地公安聯動,經過親子鑑定,曉兵的親生父親終於被確認,就是這個六十多歲的張少強。

“養了快10年的孩子要被送走,程峰難免有點不舒服。”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做工作,程峰終於想通了,答應把孩子交還給他的親生父親。10月15日,在江北新區未保中心、大廠街道以及區公安分局山畔派出所的工作人員陪同下,曉兵終於坐上了“回家的列車”,前往河北與失聯多年的父親相認。

“我挺開心,這邊的小夥伴都很好,吃的住的也都比以前好了,謝謝送我回來的大哥哥們。”回家以後的曉兵,在當地政府關心下很快辦理了落戶,就近入學工作也正在進行中。“收養”照顧曉兵多年的程峰,也陪曉兵回了家。他和曉兵的生父協商好,以後會經常來看望孩子的。(文中人物系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