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李安奧斯卡封神之作 周潤發演技因此片獲得國際認可

《臥虎藏龍》是2000年的一部武俠電影,由李安執導,周潤發、楊紫瓊、章子怡和張震等聯袂主演,本片擁有多項獲獎記錄,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也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影片。李安的

《臥虎藏龍》是電影方面中國文化輸出的巔峰,19年過去了,至今沒有電影能夠超越。

《臥虎藏龍》李安奧斯卡封神之作 周潤發演技因此片獲得國際認可

李安

今天我們不談電影的全部,只聊聊李慕白(周潤發飾演)和俞秀蓮(楊紫瓊飾演)的愛情,基於電影,也包含一部分書。有人解讀整部電影探討的是5000年中國人的性壓抑,也有人說整部電影都只有李慕白一個人;我覺得都好,而我在這裡只想做一次世俗的解讀。

01守道心或訴真心

電影《臥虎藏龍》裡李慕白在和九尾狐狸搏殺時中了毒針,一個時辰之後即將毒發身亡,玉嬌龍(章子怡飾演)騎一匹快馬趕回鏢局配製解藥,俞秀蓮陪著李慕白打坐調息以待解藥。

在等待解藥時,一分一秒都是煎熬,李慕白愈加虛弱,他拖著殘軀用盡最後一息要作出抉擇,得道還是迴歸人性的真實,於他而言或許這是唯一的選擇:他不要什麼修煉和提升,他選擇真心。俞秀蓮希望李慕白用最後一口氣解脫得道,超脫人世間的情感,達到武當修煉的高峰,對於她:愛他就是成全他

。而李慕白壓抑了半生的情感在此刻此地,必須作最後的釋放,他最後的悟道:道心並不是泯滅人性。“我已經浪費了這一生,我要用這口氣對你說,我一直深愛著你”。

“我寧願遊蕩在你身邊做七天的野鬼

跟隨你

就算落進最黑暗的地方

我的愛

也不會讓我成為永遠的孤魂“

最終李慕白沒有等到玉嬌龍的解藥,安詳地死在了俞秀蓮的懷裡。比起小說中李慕白和俞秀蓮各自孤獨終老,這樣的安排在我看來是一個更好的結局。對於李慕白和俞秀蓮,借用侯孝賢的一句話,“最美好的時光都是被辜負了的時光”。

02風起

電影中有三次李慕白和俞秀蓮的對話,和李慕白最後的表白息息相關;理解了這三次對話,或許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這最後告白的不易。

第一次對話

電影一開始,就是李慕白破戒提前出關拜訪俞秀蓮,他說自己在閉關修煉的時候進入了一個師傅都未曾指點過的境地,心不靜,所以出了定,因為有些事還需要再想想。而我認為這個有些事,指的就是參透情愛,是否能夠完全放下,更具體一點就是能否徹底斷絕自己對俞秀蓮的愛。

《臥虎藏龍》李安奧斯卡封神之作 周潤發演技因此片獲得國際認可

臨別俞秀蓮對李慕白說:“你來,我等你(在北京會合)。”也許吧“李慕白有些心事,回答也有些飄忽。

第二次對話

他們電影中的第二次見面,俞秀蓮以為李慕白是為寶劍失竊而來,而李慕白則是來了北京後才得知寶劍的事,並且他以為自己和俞秀蓮已經約好了在北京相見,這也說明了,李慕白此時的心境:還是放不下,她放不下俞秀蓮,不然已經決定金盆洗手的他不會來北京。他可以參透恩怨,師門的仇可不報,但是人間情愛,尚需繼續參悟。

第三次對話(本劇最重要的一次對話)

寶劍二次丟失後,李慕白和俞秀蓮攜伴一起尋找玉嬌龍的路上,路過一個竹林邊的茶館,這次的談話,有點像是一個得道高人在開解一個痴情的俠女。短短的一次對話卻來了兩次反轉

第一次反轉,李慕白觸摸著俞秀蓮的手甚至將她的手貼在自己的臉上,之後卻說:把手握緊裡面什麼都沒有,把手鬆開,你擁有的是一切。這潛臺詞就是,我已然道心堅定,姑娘請再找個好人家吧。

《臥虎藏龍》李安奧斯卡封神之作 周潤發演技因此片獲得國際認可

第二次反轉,俞秀蓮因為李慕白的佈道而悲傷,悻悻地說了一句

“壓抑只會讓感情更強烈”,李慕白說“我也阻止不了我的慾望,我想和你在一起”,聽到這一句時隔著屏幕我都感覺到俞秀蓮眼睛的瞳孔放大且充滿了期待,可他緊接著補了一句“就像是這樣坐著,反而能感覺到一種平靜”,俞秀蓮此時的眼神裡充滿了失望和剋制。(我不禁感慨俠女真是好脾氣!

《臥虎藏龍》李安奧斯卡封神之作 周潤發演技因此片獲得國際認可

然後兩個人就這樣靜靜坐著,聽風吹竹葉的聲音,歲月靜好。

這一手欲揚先抑的技法,大師李安處理得一點也不俗套,此處對話給未來劇情增添了更多的的不確定性,也為結尾李慕白的告白做了最後的鋪墊。

這三次對話就像是一條線索,李慕白和俞秀蓮之間的心事如繩結纏繞如鎖鏈阻隔,讓他們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一個修心悟道的劍客,一個痴情豪爽的俠女,究竟是什麼阻礙了兩個人?如果沒有王度廬的小說,那麼恐怕我們只能通過修道之心和凡塵之愛來解釋了,雖然也能自圓其說,但是總覺得這個故事有神魂卻少骨血。

03 緣起

我是先看的電影《臥虎藏龍》,後補的王度廬“鶴-鐵5部”,而單讀五部中的《臥虎藏龍》一部又不能酣暢淋漓盡得其中之妙,需要至少補一部《寶劍金釵》,

而這部《寶劍金釵》也能幫助我們解答李慕白為什麼對俞秀蓮深愛卻不能靠近。

《臥虎藏龍》李安奧斯卡封神之作 周潤發演技因此片獲得國際認可

小說裡李慕白和俞秀蓮是同鄉,一個是鄉里有名的書生劍客,一個是當地鏢局總鏢頭的千金小姐,兩個人也算般配。被朋友作弄的李慕白曾唐突向俞秀蓮表達過愛意被拒,雖罷休一段時間,但是愛慕的種子和情愫已經播下。

一次俞秀蓮一家為躲避仇家在路上得進京趕路的李慕白相助,俞父年邁擔心自己客死異鄉託孤兒寡母於李慕白,萬一自己不幸遇難將妻女護送至宣化孟家完成婚姻大事(俞秀蓮早年定下的親事,這也解釋了她拒絕李慕白的真實原因),這話一出對李慕白可謂是晴天霹靂,至此李慕白對俞秀蓮幾個月攢下的相思之情只能被攔腰斬斷,可謂苦不堪言,身為俠義江湖人士,對已有婚約的女子,豈能有非分之想?不過後來俞父還是撐了過來,所以待到合適的時間,李慕白就向俞家人辭行獨自上京。

另一邊,孟家的小兒子也就是和俞秀蓮有婚事的孟思昭,因為闖了禍事(殺人被通緝)又不能容於父兄已離家出走多時,如今其人生死未卜,因此俞秀蓮一家人雖然到了孟家,結婚的事只能從長計議。

04兄弟的未婚妻

到了京城的李慕白,風雲際會,一時新的少年英雄問世,風頭無二,結識

京城豪俠德五哥德嘯峰(電影中李慕白京城就是住他家),之後也認識了貝勒爺(即電影中李慕白隱退贈劍的貝勒爺),得貝勒爺賞識名譽上有一個上賓的位置,也可以稱之為被賞識的門客。之後更是有諸多奇遇,受限我們的篇幅和主題,按且不表。

《臥虎藏龍》李安奧斯卡封神之作 周潤發演技因此片獲得國際認可

一次李慕白大病,得貝勒爺手下一個馬伕(化名小俞)悉心照顧,第一次見時李慕白就覺此人不凡,其人儀表氣度有俠客之風骨卻甘為人下做馬伕,必有大苦大隱情。而孟思昭對於李慕白更是惺惺相惜,一開始是惺惺相惜,之後更多的事佩服和敬仰。在一段時間兩人朝夕相處之後,他們漸漸熟悉起來,兩個人也開始互訴衷腸,李慕白在身體虛弱和感情受挫的痛苦心境下,把自己對於俞秀蓮的苦戀也說了出來,雖然也表示了自己絕無非分之想也不會進一步行動,畢竟俞秀蓮是有婚約的待嫁女子,但是聽者的表情越來越痛苦越來越扭曲。原來這個馬伕就是孟思昭!孟思昭此刻心想:早聽聞未婚妻俞秀蓮美麗賢淑且文武雙全,現如今自己又是逃難的罪人怎麼配得上她,更何況一面未見,而這位兄弟又是少年英豪前途無量,自己橫在人家中間算什麼?

於是孟思昭做了一個決定:用死來成全李慕白和俞秀蓮。

孟思昭單槍匹馬去和仇家決鬥,更確切說是赴死,結果身受重傷。在他臨死之前李慕白趕來,他向李慕白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我和俞秀蓮雖有婚約,但不曾有一面之緣,但是打心底佩服李兄你的為人,希望你們有情人終成眷屬,我死也能瞑目。

李慕白和孟思昭雖不曾結拜,可是落難時得其俠義相助,和他已經有了兄弟之情,為人兄弟怎能奪人所愛?大丈夫不可為不義之舉,這一念成了李慕白心中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

而電影《臥虎藏龍》講的就是這之後過了很多年,李慕白和俞秀蓮再次相遇的故事。

05竹林大戰的另一種解讀

有關周潤發和章子怡的竹林大戰,有很多解讀,如果之前解讀說這是探討中國人5000年性壓抑,那麼這裡就被解讀為:性暗示,挑逗和慾望的掙扎;如果之前解讀說整部電影都是李慕白一個人,那麼這裡的解讀應該是:理性和感性的搏鬥,真自我和儒道佛思想的相互馴服及和解。

我說了,我只想做一次世俗的解讀,結合電影以及部分書,我覺得玉嬌龍在這裡就像是李慕白在沒有得知俞秀蓮有婚約,以及也沒有認識生死兄弟孟思昭前他所認識的俞秀蓮,那是李慕白渴望的純粹的青年男女之間的愛裡女子的樣子。

他一步步靠近這個女子,說是想收她為徒,私心豈不是昭然若揭:他懷念以往沒有道德束縛的愛情的樣子,你沒有婚約,你不是我兄弟的未婚妻,而你我彼此心中有著對方。

只可惜,這只是一種想象,單放在電影裡也可以解讀為李慕白在向俞秀蓮告白前的最後準備。不就是那麼簡單的愛上一個人,卻被迂腐的封建禮法所束縛,害己害人。

06更好的安排

王度廬作為悲情武俠的開創者,他說:“美與缺陷原是一個東西。”“向來'大團圓'的玩意兒總沒有'缺陷美'令人留戀,而且人生本來就是一杯苦酒,哪裡來的那麼些'完美'的事情?”(《關於魯海娥之死》)所以王度廬用一種缺陷,即一件不可癒合的創傷來阻隔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愛情。在小說中,他們甚至不能說是有結局,各自孤獨終老命運不再相交,算是哪門子好的安排。我更喜歡李安電影裡的安排:餘生不在乎有多長,哪怕是做愛人身邊七天的野鬼,死在愛人的懷裡,也比浪費了整個一生要好。

《臥虎藏龍》李安奧斯卡封神之作 周潤發演技因此片獲得國際認可

李慕白死在俞秀蓮懷裡

在電影中雖然玉嬌龍間接害死了李慕白,但是俞秀蓮選擇了寬恕,她甚至把美好的祝福給了玉嬌龍,希望她和羅小虎能有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有一個更圓滿的愛情。

《臥虎藏龍》李安奧斯卡封神之作 周潤發演技因此片獲得國際認可

希望她的愛情不要和自己一樣苦


哲學家尼采的經典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中提出了太陽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用來對應秩序和混沌,兩個神靈相互對抗,相互成長,在彼此的戰鬥中達到各自獨立且統一的境界。我覺得尼采的這一理論,某種程度上也契合我們中國的陰陽學說,也和這部電影的主題某個層面能夠互通:對於傳統文化中的某些迂腐教條必須擯棄,但人生而為人都是文化和歷史的產物,又必須和自己的文化和解,吸收並接納其中優秀的部分。

19年過去了,這部電影看了好幾遍了,本人見識有限,最後再次說明我只是做一次世俗的解讀,沒那麼深刻,就是喜歡。俞秀蓮是無論電影還是書裡最苦命的人,她一生未見過自己的未婚夫,自己深愛的男人卻因為這個她“未見過”的人耽誤了他們的一生,可悲可嘆!不過書裡的所有遺憾,都補在了李安的鏡頭裡:那時月正圓,李慕白躺在俞秀蓮的懷裡,永遠不會再分開了。

我是光影木未舟,喜歡分享光影裡有意思的故事。說別人的故事,藏著自己的心事。你的關注和評論是我寫作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