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裡都有桿秤,權衡利弊,明辨是非

權衡,直觀點說,就是桿秤和秤砣的總稱,衡為秤桿,權為秤砣。

人人心裡都有桿秤,權衡利弊,明辨是非

清代銀秤

桿秤具體在何時出現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已知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楚王墓中就出土了銅製的衡杆,上面有清晰的十等分刻度,這也代表著我國古代人民在這時就已經可以熟練的利用槓桿原理作為稱量物體重量的一種手段。

有關權衡的發明據說還有個小故事。

人人心裡都有桿秤,權衡利弊,明辨是非

最早的權衡

相傳著名商人范蠡在自己做生意的時候發現,人們在市場上買賣東西時都是用眼睛做估計的,很難做到真正的精準,如此的話肯定會影響交易的公平性,這讓他心生苦惱,同時也萌生了創造出一種測定貨物重量工具的想法。

人人心裡都有桿秤,權衡利弊,明辨是非

十六兩秤

但是有想法是一回事,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直到有一天,他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到農夫從井中取水,用到的方法極為巧妙,這令他深受啟發,便利用同樣的原理做成了一個簡易的權衡。

後來又以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作為衡上的標記,設定一顆星星代表一兩,十三顆星星代表一斤,市場上計量統一便從此開始。

人人心裡都有桿秤,權衡利弊,明辨是非

但是隨著時間一長,范蠡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無良商人在賣東西時開始缺斤少兩,於是范蠡在原本的基礎上對權衡又做了改良,在原有十三顆星的基礎上又加入福、祿、壽三星,並改原本的十三兩一斤為十六兩一斤。

人人心裡都有桿秤,權衡利弊,明辨是非

古代秤砣

之所以這樣改進,范蠡的想法是為了告誡那些商人,做生意就必須要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並且嚇唬那些商人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就會失去幸福;欺人二兩,那麼他的後人就永遠做不了官;如若欺人三兩,後果更加嚴重,足以影響到人的壽命。

人人心裡都有桿秤,權衡利弊,明辨是非

桿秤

從上面范蠡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捕捉到一些很關鍵的信息,他製作這件東西的初衷就是為了保證買賣的公平,而之後的各種改良也無一例外,全都是為了能夠使這種公平更加精準。

人人心裡都有桿秤,權衡利弊,明辨是非

清代老牙質秤桿

千百年來,桿秤也算是我華夏的“國粹”了,它在大江南北活躍了數千年,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逐漸退出我們的生活。為了避免將其忘記,人們賦予它新的文化內涵:公平公正的象徵,天地良心的標尺。

人人心裡都有桿秤,權衡利弊,明辨是非

古代秤砣

“天地之間有桿秤,秤砣是那老百姓,”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中這樣唱。

但我願人人心裡都有桿秤,權衡天下不平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