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距離教資筆試還剩半月,給你最全的衝刺手冊

一、學習方法——最後半月,如何學?

科目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背的知識點可不是一點點哦!

那我們應該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高效地複習這一科呢?小7為大家總結了“三步走”原則

首先,要知道自己考什麼——瞭解該科目的考試題型;

其次,要知道自己答什麼、怎麼答——掌握必備的知識點和主觀題的答題思路;

最後,要知道自己怎麼考——做歷年真題和模擬題,適應考場上的感覺。

以上就是對大家學習方法的建議,不光是我們教師資格證的考試,幾乎所有的考試都要搞清楚這幾個問題,這樣我們的複習才能遊刃有餘。

二、學習內容——最後半月,衝刺必備考點大放送

上邊談到了最後半個月應該怎麼學的問題,下邊我們就來解決學什麼的問題,也就是說一說我們在考前必須掌握哪些內容才能Hold住考試,輕鬆躍過70分。

  • 第一天

選擇題:

1、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教育作用:性相近,習相遠;教育內容:《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易經》、《春秋》;教學方法:啟發誘導、因材施教、溫故知新

2、《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3、《學記》教育原則教學相長、預時孫摩、不陵節而施、

長善救失、學不躐等、藏息相輔等。

4、 蘇格拉底在教育理論上的最大貢獻是“產婆術”,又叫“問答式教學法”。

5、柏拉圖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是“寓遊戲於學習“的最早提倡者

6、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首次在其著作《政治學》中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觀點。

7、 昆體良西方第一個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辯術原理》(又名《論演說家的教育》)

西方第一本教育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學法的書

8、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9、 培根首次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來

10、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被稱為“教育學之父”,其著作《大教學論》是教育學開始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誌,最主要的教育觀點是:“泛智”教育,提出教育應適應自然的思想首次從理論上論述班級授課制、學年制。

簡答題:

一、原始形態的教育:

(1)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2)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生產和生活。

(3)沒有專門的教師、固定的學生,也沒有固定的教育內容和場所

(4)沒有形成獨立的形態。

(5)沒有階級性。

二、古代教育的特點:

(1)階級性和等級性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3)教育內容形式單一

(4)身份地位的象徵

(5)教育方法是崇尚書本,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6)教育組織形式是個別教學

三、近現代社會的教育特點: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三、20 世紀以後的教育

1、終身化

2、全民化

3、民主化

4、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四、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驟

1.課題選擇

2.查找文獻資料

3.設計研究,制定研究計劃

4.實施研究,收集資料

5.分析、處理收集到的資料

6.撰寫研究報告

五、近代中國小學教育的特徵

(1)定位為普通教育、義務教育

(2)採用修業年限為 6 年的“4-2”學制

(3)是打基礎的教育

(4)有了公立和私立兩類

  • 第二天

選擇題:

1、康德最早大學開設教育學講座

2、赫爾巴特

的著作《普通教育學》標誌著規範教育學的建立,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之父” ,首次提出“教育學性教學原則”的概念,教育四階段——明瞭、聯合、系統、方法,形成“課堂、教材、教師”三中心觀點。

3、美國教育家杜威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主張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主張教育無目的論,倡導“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和“在做中學”。

4、 盧梭是法國教育家,代表作

《愛彌兒》提出自然主義教育,兒童本位思想

5、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在其代表作《林哈德與葛篤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倡導自然主義教育,提倡情感教育、愛的教育。

6、洛克是英國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話》,提出“紳士教育”和“白板說”

7、斯賓塞是英國教育家,最早提出“什麼知識最有價值”,提出“教育是為幸福生活做準備”,主張用實證方法研究知識價值。

8、馬卡連柯提出通過

集體和生產勞動來教育兒童以及在集體中進行教育的原則和方法,著作《論共產主義教育》、《教育詩》

9、蘇聯教育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被公認為世界第一部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10.、楊賢江《新教育大綱》則是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

簡答題:

一、 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影響教育結構

(3)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著教育內容、教學手段

二、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一)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制約教育的領導權

(二)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制約著受教育權

(三)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制約教育的性質 和目的

三、 文化對教育的制約與影響

1、文化知識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約教育環境和教育模式

3、文化傳統制約教育的傳統和變革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 保存、傳遞

2、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 選擇、整理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交流、傳播

4、教育的文化創新功能 更新、創造

五、遺傳的作用

(1)提供可能(內部可能性)

(2)遺傳素質的成熟制約身心發展的過程及年齡特徵 格賽爾提出

(3)遺傳素質差異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 第三天

選擇題:

1、當代教育學理論新發展,主要包括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布魯姆教學目標理論(認知、情感、動作技能),布魯納的“結構教學論

”,瓦根舍因的“範例教學論”,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教育思想”。

2、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最早把“教”和“育”連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最早對教育一詞進行解釋的是許慎《說文解字》中提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4、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

5、教育的構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

6、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社會屬性永恆性、歷史性、繼承性、階級性和相對獨立性。

7、教育的起源

(1)神話起源說: 最古老,但不正式,教育是神創造的

(2)生物起源說: 第一個正式提出,教育的起源於動物的本能行為。代表人物:利托爾諾(法)、沛西能(英)。

(3)心理起源說: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

。代表人物:孟祿

(4)勞動起源說:起源於生產勞動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凱洛夫

8、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非獨立性;自發性、全民性、廣泛性、無階級性;原始性。

9、夏朝學校產生;春秋私學興起;隋朝出現科舉制;宋朝後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被作為科舉考試的依據,明代以後,八股文被規定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

10、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羅門教和佛教的手中;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徵“以僧為師,以“吏”為師“,設置最多的是文士學校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養政治家和商人

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軍人,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

簡答題:

一、環境的作用

(1)提供多種可能(外部可能性)

(2)積極與消極影響

(3)人在接受環境和作用時的主觀能動性

二、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1)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

(3)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因素

三、學校教育的特殊作用(獨特作用)

(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四、 身心發展的規律

(1) 順序性

(2) 不平衡性

(3) 不平衡性

(4)個別差異性

(5) 互補性

(6)階段性

五、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1) 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

(2) 人的自身發展特點與需要

(3)教育目的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與價價值觀

  • 第四天

選擇題: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目的,制約著課程設置與教育內容,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制約著學校結構,制約著學的方法、手段、組織形式。

2、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和技術。

3、社會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決定教育的領導權,決定教育的目的,決定教育內容的取捨。

4、 教育具傳遞—保存文化的功能;傳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選擇——提升

文化的功能;創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5、教育控制人口數量、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質量。

6、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包括:遺傳(前提基礎)、環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導因素)、個體主觀能動性(決定因素)

7、內發論代表人物:孟子、佛洛依德、霍爾、高爾頓、威爾遜、格賽爾。

8、外發論代表人物:荀子、洛克、華生

9、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差異性。

10、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1)國家的教育目的

(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3)教師的教學目標

簡答題:

一、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點(基本精神)

(1)、強調要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指明瞭我國教育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才培養的政治

導向。

(2)、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說明了國家對培養人才的素質要求。

(3)、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當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二、勞動技術教育

(1)意義:

①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

②促進學生品德發展

③有利於學生掌握只是、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④有利於增強學生體質

⑤有利於增強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⑥有利於完成升學和就業雙重任務,能讓學生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2)途徑:

①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勞動

②社區工廠、農村的勞動

③社會公益勞動

三、教師的勞動特點

1、複雜性和創造性

2、連續性和廣延性

3、長期性和間接性

4、主體性和示範性

四、教師成長途徑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4、進行教學反思

(1)反思日記

(2)詳細描述

(3)交流討論

(5)行動研究

五、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社會、知識和兒童(學生)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1、社會需求(社會)

2、學科知識水平(知識)

3、學習者身心發展特點(兒童)

  • 第五天

選擇題:

1、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

2、 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3、教育目的理論:

(1)、社會本位論代表人物:孔德、、涂爾幹、赫爾巴特、凱興斯泰納

(2)、個人本位論代表人物:盧梭、福祿貝爾、羅傑斯、馬斯洛、裴斯泰洛齊

4、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1)國家的教育目的

(2)各級各類學校得培養目標

(3) 教師的教學目標

5、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6、全面發展教育包括:德育(靈魂和統帥)、智育(前提和支持)、體育(基礎)、美育(動力)和勞動技術教育。

7、

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它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8、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標誌著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9、各類學制主要類型包括:雙軌制(以英法為代表)、單軌制(以美國為代表)和分支型學制(中國、前蘇聯)。

10、我國學制的形成與發展:1902年“壬寅學制”(又稱《欽定學堂章程》,清政府頒佈的第一個現代學制,但未實施),1904年“癸卯學制”(又稱《奏定學堂章程》。第一個正式實施的現代學制),1912年“壬子癸丑學制”(第一次規定男女同校,廢除讀經,改學堂為學校),1922年

“壬戌學制”(以美國為藍本,實施時間最長)。

簡答題:

一、課程內容的選擇依據

1、課程目標

2、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身心發展水平

3、社會發展

4、科學文化知識

二、課程實施的結構

(1)分析教學任務:備教材;課程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

(二)分析教學任務:備教材;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備學生;

(4)選擇並確定教學模式:備教法; 教師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寫計劃;

(6)組織並開展教學活動(中心環節):教學實施;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教學評價。

三、 注意的類型

分類依據:有無預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

(1)無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後注意

四、 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廣度

(2)注意的穩定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轉移

五、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材料性質、材料數量、學習程度、記憶任務的長久性與重要性、識記方法、時間因素、

情緒和動機。

  • 第六天

選擇題:

1、義務教育起源德國,基本特徵是強制性、普遍性和免費性

2、從層次結構上看,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從類別結構上來看,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可劃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我國基礎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學教育。

2、教師勞動的特點:

(1)、複雜性和創造性

(2)、連續性和廣延性

(3)、長期性和間接性

(4)、主體性和示範性

3、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文化知識。

4、教師發展的三個階段: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關注學生階段。

5、課程的類型:根據課程性質分類,課程可以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根據課程計劃對課程實施的要求,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根據課程管理分類,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根據課程形態分類,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6、古德萊德的課程分類:

(1)理想的課程;

(2)正式的課程;

(3)領悟的課程;

(4)運作的課程;

(5)經驗的課程;

7、課程的理論流派: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論(布魯納、施瓦布)、活動中心主義課程論(杜威、羅傑斯)、社會中心主義課程論(布拉梅爾德、弗萊雷)

8、 中小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層次:課程計劃(國家開設哪些學科)、課程標準(教科書編寫和教師教學的依據)、教材(教科書的編寫形式包括直線式和螺旋式)。

9、課程目標取向分類:普遍性目標取向、行為目標取向、生成性目標取向、表現性目標取向。

10、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

簡答題:

一、記憶的提高

(1)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學習的主動性;

(2)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5)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6)重視複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二、有效組織複習的方法

(1)及時複習;

(2)合理分配複習時間;

(3)分散複習與集中複習結合;

(4)複習方法多樣化;

(5)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複習;

(6)嘗試回憶與反覆識記相結合。

三 、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1)、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2)、豐富學生知識,擴大表象儲備;

(3)、創設想象情景,引發想象;

(4)、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喚起學生的想象。

四、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四個基本概念

(1)圖式:認知結構,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

(2)同化:新信息納入圖式,豐富圖式—量的增加。

(3)順應:圖式不適應新的信息,要改變、修正原有圖式—質上發生改變。

(4)平衡:通過同化和順應達到的。

五、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 歲):客體永久性。

(2) 前運算階段(2-6/7 歲):

①出現語詞或表象——延遲模仿。

②不守恆:量杯實驗。

③不可逆。

④泛靈論-認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靈性的。

⑤自我為中心-“三山實驗”。

(3) 具體運算階段(7-11/12 歲):

思維可逆,守恆,去自我中心。

具體運算的特點和前運算階段特點對立。

(4)形式運算階段(11/12 歲以後)

抽象邏輯思維,可以進行命題運算、邏輯推理。

  • 第七天

選擇題:

1、課程資源分類:按照課程資源空間分佈不同,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按照課程資源功能特點不同,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按課程資源的存在方式不同,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2、課程開發的基本模式:目標模式(泰勒)、過程模式(斯騰豪斯)。

3、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目標評價模式(泰勒)、目標遊離評價模式(斯克利文)、CIPP評價模式(斯塔弗比姆)。

4、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以人為本,即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5、三級課程管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6、新課程結構的特點:綜合性、均衡性、選擇性。

7、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國家必修課,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

8、綜合實踐課程的性質: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9、 新課改對課程結構的調整: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相結合,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10、新課改的評價理念是發展性評價和激勵評價。

簡答題:

一、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已有的知識經驗。

(二)已有的知識經驗。

(3)心理定勢:重複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

(4)功能固著:只看到常用功能,看不到其他功能。

(5)原型啟發:

(6)情緒與動機。

(7)個體的智力水平。

二、影響人格的因素

(1)遺傳

(2)環境

(3)家庭教養方式

(4)自我

三、學習動機的功能

(1)激發功能:學習動機能促使個體產生學習行為;

(2)指向功能:學習動機能使學習行為朝向一定目標;

(3)維持功能:學習動機調控學習

四、耶克斯 — 多德森定律

(1)中等強度的動機學習效果最好。

(2)任務難度越高,最佳動機水平越低;任務難度越低,最佳動機水平越高。

(3)動機水平和學習效果之間呈倒 U 形關係。

五、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1) 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歸屬和愛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第八天

選擇題:

1、教育觀察法的分類:

根據對觀察的環境條件是否進行控制和改變,分為自然情景中的觀察和實驗室的觀察

根據觀察時是否藉助儀器設備,可將觀察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根據觀察者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所從事的活動,可將觀察分為參與性觀察和非參與性觀察

根據是否對觀察活動進行嚴格的控制,可將觀察分為結構式觀察和非結構式觀察

2、根據文獻的功能可分為:事實性文獻、工具性文獻、理論性文獻、政策性文獻、經驗性文獻。

3、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4、感覺的基本規律:感覺適應、感覺對比、聯覺效應、感覺後效。

5、 知覺是指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6、根據人腦反映對象的不同,可將知覺分為物體知覺與社會知覺。

物體知覺包括: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

7、知覺的特性:理解性、整體性、選擇性、恆常性。

8、 感受性與感覺閾限呈反比關係。

9、思維的特點:間接性、概括性。

10、創造性思維的特徵: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

簡答題:

一、內部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1、成就動機的培養;

2、歸因信念的訓練;

3、自我效能的增強;

4、學習中自我價值的維護;

5、學習自主性的支持;

6、成就目標的引導。

二、外部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1、表達明確的期望;

2、及時且經常性的反饋;

3、合理運用外部獎勵;

4、有效的運用表揚。

三、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

(1)精選教材—原理+例子

(2)合理安排教材內容—由易到難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先教的要促進後教的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四、加涅學習結果的分類

(1)言語信息:語言表達的知識

(2)智慧技能:運用符號與概念

(3)認知策略:調控認知活動。

(4)動作技能:習得整體動作模式

(5)態度:對人、事、物的內部狀態

五、程序教學

(1)小步子:將材料分為若干個小步子;

(2)自定步調:學生自定步調,循序漸進;

(3)積極反饋:對學生的積極反應及時給以反饋;

(4)低錯誤率:高效快速降低錯誤率。

  • 第九天

選擇題:

1、按照想象活動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將想象分為

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注意的特點: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分類:無意注意(無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預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後注意(有自覺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4、 注意的品質包括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移

5、根據記憶的內容不同,可將記憶分為形象記憶、詞語記憶、情緒記憶、動作記憶。

6、根據記憶內容的性質不同,可將記憶分為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7、根據記憶過程中

意識參與程度的不同,可將記憶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8、根據記憶信息儲存時間的長短,可將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9、遺忘的原因:衰退說、干擾說、壓抑說、提取失敗說、同化說。

10、情緒的分類:心境、激情、應激。

簡答題:

一、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

(1)動機原則:激發動機;

(2)結構原則:最佳的知識結構:動作、圖像、符號(語言);

(3)程序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到深;

(4)強化原則。

二、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1)客觀條件:學習材料本身必須有邏輯意義。

(2)主觀條件:①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

②學習者必須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三、 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

1.知識觀:知識是人的認識,不是客觀存在的,是動態的。

2.學生觀:學生不是空著腦子走進教室的,學生經驗世界豐富性、學生有差異性,

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社會互動性和情景性。

3.學習觀:

(1)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2)學習的社會互動性:有互動。

(3)學習的情境性:知識有適用的範圍。

4.教學觀:情景式教學、合作學習。

和學習觀對應。

四、知識學習過程

(1)知識的獲得

(2)知識保持

(3)知識提取

五、知識有效概括的措施

(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變式

(3)科學地進行比較

(4)啟發學生自覺進行自覺概括

  • 第十天

選擇題:

1、情感的分類: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2、動機衝突種類:雙趨衝突、雙避衝突、趨避衝突、多重趨避衝突。

3、意志的品質: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自制性。

4、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前四種都是缺失性需要,最後一種是成長性需要。

5、問題解決的特徵有目的性、認知性、序列性。

6、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是: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

7、加涅把學習結果分成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態度、動作技能五類,把學習層次分為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言語聯結學習、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或原理學習、解決問題學習。

8、依據知識的不同表徵方式和作用,可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描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操作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9、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10、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觀提出教育與發展的關係要注意:“最近發展區”、“教學走在發展前面”。

簡答題:

一、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

(1)操作定向階段

(2)操作模仿階段

(3)操作整合階段

(4)操作熟練階

二、 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

1、準確的講解與示範;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 (關鍵環節);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內化

四、智力技能的培養方法

1.展開與分解性策略;

2.變式練習策略;

3.反饋策略;

4.條件化策略。

五、智力技能的培養要求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和概括性;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徵,正確使用語言。

  • 第十一天

選擇題:

1、 氣質類型包括: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

2、性格的結構特徵包括:態度特徵、意志特徵、情緒特徵、理智特徵

3、自我調控系統包括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

4、 埃裡克森將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包括: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感(1.5-3歲);

3、主動感、主體感對內疚感(3-6歲);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2歲);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6、親密感對孤獨感(18-30歲);

7、繁殖感對停滯感(30-60歲);

8、完美無憾對悲觀絕望(晚年60歲以後)

5、中學生障礙性心理問題包括:抑鬱症、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網絡成癮、神經衰弱症、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6、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強化法、消退法、代幣獎勵法、系統脫敏法、認知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理性-情緒療法(合理情緒療法)

7、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四種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

8、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是:依從、認同、內化。

9、 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10、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想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簡答題:

一、學習策略訓練原則

1、主體性原則:注意發揮和促進學生的主體作用;

2、內化性原則:指導學生把學習策略內化為學習能力;

3、特定性原則:針對不同學生,適合不同的學習策略;

4、生成性原則:生產新的東西,更深度理解知識;

5、有效監控原則:確認所學策略是否有效,適合什麼任務;

6、個人效能感原則:有自信。

二、訓練學習策略的教學方法

1、注重元認知監控和調節策略;

2、有效運用教學反饋;

3、提供足夠的教學時間

三、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條件

1、外部條件:

(1)家庭教育:學生的態度與品德特徵與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關係

(2)學校教育:主導作用

(3)社會風氣:社會上的好的、不好的風氣都會影響道德信念和道德價值觀的形成

(4)同伴群體:受班集體裡的整體風氣影響。

2、內部條件:

(1)認知失調:知行不一致。

(2)態度定勢:刻板印象。覺得摔倒的老太太都是碰瓷的。

(3)道德認知:道德判斷水平。小孩子的道德認知水平比較低。

四、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論

1 、自我中心階段/ / 無律階段(2 到 5 歲) ( 無律期)

特點:以自我為中心開思考問題,規則沒有約束力,處於“無律期”。

2 、權威階段/ / 他律階段(5到 8 歲) ( 他律期)

特點:無條件的服從,以行為的結果來判斷好壞。

3 、可逆性階段/ / 自律階段(8 到10 歲) ( 自律期)

特點:規則可以改變,以行為動機作為評判標準。

4、 公正階段( 公正階段( 10 到 12 歲)

特點: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賦予同情心

五、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三水平六階段

1 、前習俗水平(0 到 9 歲)

(1)懲罰與服從取向階段 ( 看行為後果) :為了避免懲罰而服從規範

會受到懲罰的行為就是錯的的,是不可以做的

不會受到懲罰的行為就是好的,是可以做的

(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 看利益滿足) :“自私自利”

符合我利益的就是好的,可以做的

不符合我利益的就是不好的,不可以做的

很多成年人的道德發展停留在這個階段

2、習俗水平( 10 到 20 歲)

(1)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好孩子階段 ):做好人

凡是社會大眾認可的,就是對的;

沒有得到認可的,就是錯的。

(2)遵守法規取向階段(好公民階段) :遵守法律法規

遵守規則的行為就是好的,

不遵守的就是壞的。

3 、後習俗水平( 20 歲以後,很少人達到)

(1)社會契約取向階段 ( 規則可改變)

法律與道德規範是大家共同約定的,也是可以改變的。

( 2)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良心辦事)

自己選擇,人類道義高於一切。

  • 第十二天

選擇題:

1、德育原則包括:方向性原則(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知行統一原則、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長善救失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2、德育方法:說服教育法、榜樣示範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實際練習法(實踐鍛鍊法、實際鍛鍊法、指導實踐法、鍛鍊法)、品德修養指導法(個人修養法)、品德評價法。

3、班級是指學校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將年齡和知識程度相近的學生編班分級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數的基本教育單位

4、班集體的發展階段:組建階段、核心形成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

5、班級管理的模式:常規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標管理。

6、班級突發事件處理的原則:教育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冷處理原則。

7、班主任做好班級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瞭解和研究學生。

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組織和培養良好的班集體。

9、班會主要包括:班級例會和主題班會。

10、中等生的特點:信心不足、表現欲不強。

簡答題:

一、德育過程基本規律

(1) 德育過程是一般從道德認知開端,但又有多種開端, 對學生的 知情意行 的培

養提高的過程 。

(2) 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 思想內部矛盾運動 的過程 , 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統一的過

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 活動與交往 ,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反覆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二、德育原則

(一)方向性原則

(二) 知行統一原則

(三)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四)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五)因材施教原則

(六) 長善救失原則 ( 發揚積極因素 , 克服消極因素 原則

(七)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平行教育)

(八)疏導原則

(九)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三 、德育方法

(一) 說服教育法 —— 德育的基本方法

貫徹要求:

(1)明確目的;

(2)富有知識性,趣味性 ;

(3)注意時機;

(4)以誠待人。

(二) 榜樣示範法

(三) 指導實踐法

(四) 情感陶冶法

貫徹要求:

(1)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

(2)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創設;

(3)與啟發說服相互結合。

(五)品德評價法。

(六)品德修養法

四、心理健康的標準

1、對現實的有效知覺;

2、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

3、自我調控能力;

4、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5、人格結構穩定與協調;

6、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

五、心理輔導的途徑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2.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各科教學中逐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開展個別心理輔導或諮詢;

6.開展小組輔導;

7.對學生進行家庭的心理輔導教育。

  • 第十三天

選擇題:

1、班隊活動的基本原則:教育性(第一原則)、自主性、組織性(根本特性)、趣味性、實踐性、創造性。

2、課外活動是指課堂教學之外,由

學校組織指導或由校外教育機關組織指導的,用以補充課堂教學,實現教育方針要求的一種教育活動。學科活動時學校課外活動的主體部分。

3、課外活動的特點:性質的自願性和選擇性;內容的伸縮性和靈活性;形式的多樣性;活動組織上的自主性;活動方法的實踐性;活動評價的綜合性。

4、小組活動是課外、校外教育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

5、教學目標包含: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6、課堂導入方式有:直接導入、直觀導入、情境導入、提問導入、複習導入、故事導入。

7、教學過程中的基本規律: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統一和相互促進、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統一、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

8、常用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參觀法、練習法、實驗法。

9、教學基本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

10、課堂教學的輔助組織形式:現場指導、個別指導。

簡答題:

一、美育的作用

1、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2、培育學生心靈美、行為美;

3、美育對的與、智育、體育都有積極的影響。

二 、班主任的任務和基本職責

(1)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德(重點)

(2)督促學生努力學習,完成學習任務。——智

(3)指導學生課外生活,關心身體健康。——體

(4)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勞

(5)指導班委會、少先隊和共青團工作。——班級管理

(6)做好家長工作,爭取社會有關方面的配合。——家校合作

(7)評定學生操行。——每個學生管理

三、 班主任的工作內容

(1)瞭解和研究學生: 前提、基礎和首要環節

(2)組織和培養良好班集體:中心環節和首要任務

(3)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

(4)班級日常管理

(5)操行評語

四、良好班集體的四基本特徵

(1)明確的共同目標;

(2)健全的組織結構;

(3)共同的生活和活動準則;

(4)班級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氣氛。

五、班集體的發展階段

(1)班集體的組建階段

(2)班集體的形成期階段(核心形成階段)

(3)班集體的成熟期階段

  • 第十四天

選擇題:

1、複試教學是把兩個或兩個年級以上的兒童編在一個教室,由一位教師在同一堂課內分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直接教學和學生自學或做作業交替進行。

2、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包括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課後作業的佈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試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難度、區分度)。

3、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4、學習動機分類:根據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分為正確的、高尚的動機和錯誤的、低下的動機;根據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係遠近,將學習動機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

,可將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5、奧蘇貝爾將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的學業動機分為: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6、學習動機的功能:激發、定向、維持

7、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直接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情緒喚起

8、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練

9、心智技能形成的階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

10、學習策略分類:認知策略(複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資源管理策略(時間管理策略、外援資源管理策略、環境管理策略、心境(努力)管理策略)。

簡答題:

一、組織和培養班集體的策略

(1)確定共同的奮鬥目標;

(2)選拔和培養學生幹部;

(3)建立嚴明的班級紀律;

(4)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良好班集體的一個重要標誌;

(5)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二、家校聯繫的基本方式

家訪;班級家長會;家長學校;家長沙龍;家長委員會。

三、教師撰寫操行評語原則

1、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年齡、性格;

2、全面性——德智體美勞:指出優缺點+努力方向;

3、發展性——發展眼光看待學生;

4、鼓勵性——羅森塔爾效應(期望效應);

5、可接受性——認知上可以理解、情感上可以接受。

四、一堂好課的標準

(1)目標明確;

(2)重點突出;

(3)內容正確;

(4)方法得當;

(5)表達清晰;

(6)組織嚴密:不急不慢不冷場;

(7)氣氛熱烈(評價好課的根本標準)。

五、班級授課制的評價

(1)優點

①有利於經濟有效的、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②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③有利於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④有利於系統知識的傳授。

(2)不足

①不利於因材施教;

②不利於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

③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

  • 第十五天

選擇題:

1、學習遷移理論:形式訓練說(又名官能訓練說)、共同要素說(桑代克)、概括化理論(賈德的“水下打靶”實驗)、關係轉換理論(科勒的“小雞覓食”實驗)、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奧蘇貝爾)、產生式理論(安德森)。

2、遷移的類型:正遷移、負遷移、零遷移(根據遷移的結果);順向遷移、逆向遷移(遷移發生的方向)、水平遷移、垂直遷移(遷移內容的抽象與概括水平);一般遷移和特殊遷移(遷移內容的不同);同化遷移、順應性遷移、重組性遷移(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

3、教學評價的功能:診斷功能、反饋功能、導向功能、檢驗功能。

4、根據教學評價的作用,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5、根據教學評價採用的標準,分為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個體差異內評價;

6、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

7、根據評價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

8、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

9、教學反思的基本內容:反思教學理念、反思教學過程、反思教學得失、反思教學再設計。

10、教學反思的主要方法:行動研究法、自我提問法、教學診斷法、比較法、閱讀新知法

簡答題:

一、維持課堂紀律的策略

(一)建立積極有效的課堂規則——規則先行

(二)合理組織課堂教學——老師做好自己

(三)做好課堂監控——老師管好學生

(四)培養學生的自律品質——教育學生自己管好自己

二、課外活動的特點

1.自願性——選擇的權利;

2.靈活性——內容、形式上的靈活;

3.實踐性——學生動手操作;

4.自主性——學生是主體。

三、課堂小結的基本要求:

(1)課堂小結要有計劃性——備課時準備好;

(2)課堂小結要有及時性——新授完及時總結;

(3)課堂小結要有針對性——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

(4)課堂小結要有引導性——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

(5)課堂小結要有簡明性——提綱挈領,簡明扼要。

四、“新課改”的評價觀(發展、激勵):

評價觀 :

(1)評價的目的是促進發展;

(2)評價內容多元化;

(3)更注重評價過程;

(4)評價方式多樣化;

(5)評價主體多元化。

五、“新課改”新課改”的學生觀、教師觀、教育觀:

學生觀 :

(1)學生是完整的生命個體;

(2)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3)學生身上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

(4)學生需要人文關懷。

教師觀 :

(1)對待師生關係上,強調尊重、讚賞、民主、互動、教學相長;

(2)對待教學上,強調幫助,引導啟發;

(3)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與終身學習;

(4)對待其他教育者,強調合作。

教育觀:

(1)學生素質的全面化;

(2)教育價值的多元化;

(3)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4)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5)學生髮展的終身課持續性。

以上便是給大家整理的關於科目二15天覆習計劃的內容啦!大家只要多背,一定沒有問題的。另外,如果你覺得每天看這些文字版內容很無聊,不妨嘗試一下畫畫思維導圖,列列框架,一方面會幫助大家梳理整體內容,另一方面會讓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簡單。如果你剛開始嘗試,不知道如何畫導圖、列框架最有效,不妨參考一下下方內容:

教學常見模式:

來了!距離教資筆試還剩半月,給你最全的衝刺手冊

教師素養:

來了!距離教資筆試還剩半月,給你最全的衝刺手冊

覺得本文好看有用,記得收藏轉發,關注“一起考教師”頭條號,獲取更多知識和教師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