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珍銀河打頭陣 商業航天競賽按下啟動鍵

人未送到,資本先行,英國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再一次沒有按照套路出牌。幾個小時之後,維珍銀河將像所有登陸紐交所上市的企業一樣敲響自己的開市鍾,但不同的是,維珍銀河的這一步直接拿下了太空旅遊的第一股。這次,維珍銀河終於走在了SpaceX和藍色起源前面。不管維珍銀河的首次太空旅行定在哪一天,但可以肯定的是,商業航天市場註定會掀起一場巨頭爭霸的“混戰”。

太空旅行第一股

維珍銀河終於等來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當地時間28日,英國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創辦的太空旅行公司維珍銀河將在紐交所上市,自此維珍銀河拿下了一個關鍵的頭銜,即全球第一家公開募股的商業載人航天公司。據瞭解,維珍銀河目前正在進行最後的飛行測試,計劃將於明年進行商業首飛。

“過去幾個月,我們已經將5個人送上太空,在全球範圍內沒有其他商業太空公司做到過。”十天前,布蘭森剛剛欣喜地發佈了他們第一套號稱專門為私人航天員設計的宇航服。據瞭解,維珍銀河已經完成了兩次飛往太空邊緣的航行試飛,去年12月,維珍銀河將首批宇航員送上太空邊緣;今年2月維珍銀河的飛船則承載了該公司第一位非職業宇航員乘客。

在發佈宇航服的同時,布蘭森便已透露了上市的消息。 按照他的說法,維珍銀河將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進行最後的測試,測試完成後,布蘭森將和其他幾名乘客一同在明年的首飛中登上太空。

現在這個階段,太空旅行還做不到平價。據瞭解,維珍銀河的宇宙飛船一次可以將至多6名乘客和2名飛行員帶到太空邊緣,票價大約為每人25萬美元,但與此對應的卻僅僅只是十幾分鐘的失重狀態下的漂浮感。不過這項看起來並不划算的買賣卻吸引了不少人,目前來自60個國家的603人已經繳納了近8000萬美元的押金預定座位,潛在收入達到了1.2億美元。

維珍銀河的商業算盤開始運作了。此前,即將成為維珍銀河新任董事長的Palihapitiya稱,未來一年內將首次實現發送旅客至太空邊緣,預計公司會在2021年8月之前實現年度盈利。維珍銀河預計,到2023年時太空旅行的商業運營將實現規模擴大,該公司每年將飛行270次商務太空航班。對於上市情況及太空旅遊市場等方面的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聯繫了維珍銀河,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借殼”上市甩開對手

維珍銀河的上市還要感謝另一家公司。早在今年7月,維珍銀河便宣佈將與風險投資家查馬特·帕裡哈皮蒂亞旗下公司Social Capital Hedosophi合併,後者已在2017年於紐交所上市。幸運的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於23日公佈的文件顯示,公司股東們已經批准了維珍銀河與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 Holdings的合併,而這直接推動了維珍銀河的上市計劃。

按照當時的說法,上市成功後,維珍銀河的初始企業價值大約為15億美元。Social Capital Hedosophi將投資8億美元換取維珍銀河49%的股權,其中,Palihapitiya作為Social Capital Hedosophi的創始人將以個人名義投資1億美元,從而成為新維珍銀河的董事長,維珍銀河現任CEO George Whitesides將保留原職。

眼下,維珍銀河因為上市的消息站在了聚光燈下,但別忘了,商業太空旅行的市場上,遠不止一個維珍銀河。無論是“鋼鐵俠”馬斯克旗下的SpaceX還是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旗下的藍色起源,哪一個都是自帶光環的存在,太空旅行也早已被各路大佬緊緊盯住。

SpaceX的步步緊逼是維珍銀河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去年9月,SpaceX便在官網高調宣佈,簽下了第一位私人太空旅行的乘客。緊接著,今年3月SpaceX“龍-2”型商業載人飛船又迎來了不載人首飛測試。本月初,馬斯克還表示,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可能在下個月進行一次關鍵的安全測試,並有望在年底前完成首次載人太空旅行。

另一邊的藍色起源似乎有些洩氣。不久前還有媒體透露,藍色起源或許不會像貝佐斯所說的那樣在2019年進行載人飛行任務。不過按照藍色起源CEO史密斯的說法,藍色起源仍準備在2021年進行一次商業飛行測試,並希望這次測試將開啟該公司的商業太空旅行業務。

商業航天未來可期

過去這幾年,在SpaceX和藍色起源的“陰影”之下,維珍銀河多少顯得有些低調。更重要的是,比起SpaceX和藍色起源的宏圖偉志,維珍銀河似乎專一得多——專門做起太空旅行生意。這樣的對比可以從SpaceX說起,畢竟SpaceX的目標早已瞄準了星辰大海。

瘋狂的馬斯克已經不止一次提及,他的最終目標是將人類移民火星。不久前的發佈會上,SpaceX還發布了新一代火箭藍圖——星艦,作為下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航天運載器。按照SpaceX官網的說法,“星艦”將用於前往“地球軌道、月球、火星和更遠”。

馬斯克瞄準火星,貝佐斯便瞄準月球。上週,貝索斯還宣佈,藍色起源將聯手洛克希德·馬丁、諾斯洛普·格魯曼和德雷珀研發月球著陸器,希望幫助美國宇航局(NASA)在2024年前再次登陸月球。貝索斯表示,合作是更快實現人類重返月球的唯一途徑。我們不僅要送人類去月球旅行,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類在月球居住。

宏圖偉業也好,太空旅行也罷,SpaceX、藍色起源乃至維珍銀河,瞄準的無外乎就是商業航天這片新的藍海。瑞銀集團在今年3月發佈的一份市場報告中指出,未來十年太空旅遊業潛在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億美元,甚至可以成為太空助力地球長途旅行發展的基石。

商業航天將有一片更廣闊的未來,美國航天基金會在2016年發佈的報告就曾指出,2015年,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約為3353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產業佔比高達76%。NASA前局長博爾登曾在一次演講中預計,在未來6年,美國將有千餘家遍佈各州的公司從事NASA的商業太空活動,這才是一種可持續的太空探索方式。

在商業航天領域,比起太空旅行,馬斯克似乎更多地關注貨運任務,比如為國際空間站送上大量補給和實驗物資等,此外,SpaceX還瞄準了互聯網通訊,22日,馬斯克剛剛使用“星鏈”衛星,發出了他的第一條推文。據瞭解,“星鏈”互聯網將是一種低成本、高性能的空基互聯網通信解決方案。可以預見的是,商業航天,還大有可為。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