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戈天下,萬眾俯首,遼寧博物館中的館藏珍品——燕王戰戈

揮戈天下,萬眾俯首,遼寧博物館中的館藏珍品——燕王戰戈

1967年,在遼寧省北票縣的東官營子中,一把沉睡千年的青銅戈重現天日,當時在場的眾人皆不知此為何物,只知道這是個古董,上面還有些看不懂的文字。直到省裡來人,經專家一鑑定,大家才知道這把類似於鐮刀的東西叫做“戈”,是古代兵器之一,而其上的文字則是古文,為“郾王職作御司馬。”於是,這把青銅戈被視為國寶,入藏遼寧博物館內。

揮戈天下,萬眾俯首,遼寧博物館中的館藏珍品——燕王戰戈

▲燕王職戈,戰國晚期器物,具有極高的文化和歷史價值。

戈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曲頭兵器,受石器時代的石鐮、骨鐮等鐮形生產工具的啟發而產生。其形制為橫刃,有柄,突出部分名為援,援上下皆刃,橫擊和鉤殺,勾割和啄刺是戈的主要攻擊手段,故此,戈在古代又叫做勾兵或啄兵,多是青銅製或鐵製,在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是車戰所使用的主要武器。《說文》中解為:“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按,戈者,柲也,長六尺六寸,其刃橫出,可勾可擊,與矛專刺、殳專擊者不同,亦與戟之兼刺與勾者異。”

揮戈天下,萬眾俯首,遼寧博物館中的館藏珍品——燕王戰戈

▲戈流行於商至漢代,分為長、中、短3種,長戈用於車戰,中、短戈用於步戰。上圖為戈的各部分圖解。

遼寧出土的那把青銅戈全長27釐米、高13釐米、援長18釐米、內長9釐米。形體較大,中脊略微隆起,兩旁有溝,胡刃有弧曲三,闌內三穿,直內一穿,內隅一穿,內上有虎形紋,胡上有七子銘文:“郾王職作御司馬”。經解讀,“郾王職”即為燕王職,是戰國時燕國的第39任君主,燕王噲之子,姬職。作的意思為監督製作,御司馬則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官職。這七個字合起來的就是燕王姬職督造製作此戈給當時的燕國御司馬。根據此銘文,這把青銅戈的年份就可以確定在戰國晚期(前3世紀),而它的名字,就被叫做”燕王職戈“。

揮戈天下,萬眾俯首,遼寧博物館中的館藏珍品——燕王戰戈

▲燕王職戈的銘文直接鑄在兵器上,與戰國時期銘文多後刻的習慣有所不同。

燕王職戈並不是用於戰爭,而是燕王賜給手下官員,作為帝王權柄的象徵。而且在同時,這也證實了在當時燕國強盛的軍力。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官制基本沿用周朝制度,此戈上的“御司馬”即是當時的最高軍政官,大司馬。按周制,獲封大司馬一般是要達到統兵十萬的級別,所以在燕王職賜戈的時期,燕國的軍力至少在十萬以上。

揮戈天下,萬眾俯首,遼寧博物館中的館藏珍品——燕王戰戈

▲戰國時期,燕國的疆域圖。

燕王職戈的主人,燕國御司馬雖然位高權重,但卻未見記載,而對於一代明君燕王職,他的平時事蹟就全在史冊上了。據載,燕王職在位之時,招賢納士,總攬英雄,千金買骨(用重金去買良馬的骨頭。比喻求賢若渴。)的典故正是出自於此。於是,國內動盪,尚處於弱勢的燕國在燕王職的率領下漸漸強盛起來,重用樂毅、鄒衍、秦開等一眾名臣良將,在奮鬥28年後,燕國國力大增,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揮戈伐齊,所率大軍勢如破竹,連戰連克,在齊國巡行作戰短短五年,便佔領齊國七十多城。伐齊成功後,燕國名將秦開又卻東胡取遼東,大破東胡、朝鮮、真番一眾胡虜,令燕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盛,步入列強之列,燕王職也因此躋身於戰國七雄,成為當世最強大的國君之一。

揮戈天下,萬眾俯首,遼寧博物館中的館藏珍品——燕王戰戈

▲燕王職為人禮賢下士,善待功臣,在樂毅、秦開等人的幫助下,造就了燕國一時盛世。

如今,燕國帶甲百萬,揮戈天下的場景已經成為歷史,只餘如燕王職戈這類的青銅戈存世,唐代詩人陳子昂有詩云:”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