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冤案?破解劉邦殺功臣之謎,不可不知漢初軍功集團的興衰浮沉

從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到清宣統帝溥儀退位,中國兩千餘年的帝制歷史上共誕生了近五百位皇帝,而在這數量眾多的皇帝中,有兩位常常被後人津津樂道,他們就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與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千古冤案?破解劉邦殺功臣之謎,不可不知漢初軍功集團的興衰浮沉

劉邦雕像

為何後人喜愛談論他們二位呢?主要是因為劉邦與朱元璋的一生太富於傳奇色彩了。他們都是平民出身,可以說是白手起家開創了一個統一強盛的新王朝,他們本人也極具性格特點,以致讓後人對他們的所作所為產生了褒貶不一的看法。例如在對待功臣的問題上,後人往往對劉邦和朱元璋採取一種批判的立場,認為他們大量殺戮功臣的做法太過於心胸狹隘與殘忍,實在是不夠“英雄”。但是,當我們細讀歷史之後則需要對這個問題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朱元璋大量屠戮功臣是不爭的事實,但劉邦是否也和朱元璋一樣,大肆屠戮過功臣呢?歷史恐怕與我們傳統的認識相反,本文便擬從劉邦殺戮功臣之謎入手,談一談西漢初年軍功集團的興衰浮沉問題。

千古冤案?破解劉邦殺功臣之謎,不可不知漢初軍功集團的興衰浮沉

朱元璋畫像

一、漢初軍功集團的形成

要了解劉邦殺戮功臣之謎的真相,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劉邦的功臣是怎樣形成的。劉邦的功臣,主要是指“軍功之臣”,他們多形成於劉邦反秦與建立西漢王朝的過程之中。劉邦自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於沛縣起兵,到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登基稱帝,他的這段反秦與建立西漢王朝的經歷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首先是沛公階段(公元前209年—前206年),這個階段劉邦主要是以沛公的身份參與到了反秦鬥爭之中。這段時期是劉邦事業的成型期,雖然此時他的力量並不強大,但在劉邦的周圍,卻已經團結集聚了一批人才為其效力,其中以樊噲、周勃、曹參、蕭何、盧綰、夏侯嬰等人為主要代表。從這些人的出身來看,他們多出自豐沛(沛縣豐邑,劉邦的老家)

千古冤案?破解劉邦殺功臣之謎,不可不知漢初軍功集團的興衰浮沉

沛縣歌風臺

,與劉邦主要是舊友鄉鄰的關係,這批人可以稱其為豐沛集團。同時,劉邦在起事之前,曾在因罪在芒碭山潛藏過一段時間,而在他潛藏的這段時間裡,也陸續召集了形成了一支數百人的隊伍,這支隊伍,後來幫助劉邦成功奪取了沛縣的控制權。因此,豐沛集團以及這些從芒碭山帶出的數百人的隊伍,構成了劉邦起事之初的人才與勢力基礎,可以說是劉邦功臣集團中資格最老的成員。而以這為基礎,伴隨著劉邦反秦事業的不斷推進,劉邦的人才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例如在劉邦西入秦關的長途奔襲之中,張良、酈食其以及韓王信等日後漢軍陣營中的重要人物,都相繼在這一階段投靠了劉邦。在沛公階段的後期,劉邦已經具備了相當可觀的實力以及人才基礎,這一點我們從鴻門宴時,劉邦的隊伍已經發展到十萬人的規模即可看出。因此,沛公階段,是劉邦人才集團的成型階段,也是劉邦軍功集團的成型階段,這批人因為最早跟隨劉邦,所以具備了資格最老,功勞最大的特點。

其次是漢王階段(公元前206年—前202年)。這個階段劉邦主要是以漢王的身份參與到了角逐天下的楚漢戰爭之中,最終成功戰勝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

千古冤案?破解劉邦殺功臣之謎,不可不知漢初軍功集團的興衰浮沉

秦末十八諸侯圖

這個階段是劉邦事業的發展壯大期,也是劉邦軍功集團的發展壯大期,日後在楚漢戰爭中對劉邦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韓信、陳平等人都是在這一階段投靠劉邦的。楚漢戰爭中,由於雙方激烈的戰事比拼,對人才的吸引與任用則成為重中之重的事情。而在這段時期,劉邦人才的主要來源有三,一是無主投靠,例如韓信,二是來自原項羽集團,例如陳平,三則是來自原本與劉邦同等地位的諸侯王,例如燕王臧荼和九江王黥布等等。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劉邦極力拉攏各方勢力以圖壯大自己的力量,為此其不惜拋出各種重利對能夠影響戰局的人才與勢力加以吸引,這就導致了劉邦人才隊伍的急劇壯大,實力也經久不衰。到垓下之戰的時候,劉邦集團的總參戰兵力達到了驚人的六十萬人,劉邦的人才隊伍至此發展到了頂峰,其軍功集團也發展到了頂峰。

千古冤案?破解劉邦殺功臣之謎,不可不知漢初軍功集團的興衰浮沉

霸王別姬

因此,在反秦與建立西漢王朝的過程中,因為戰爭的需要,劉邦的集團中逐漸崛起了一批軍功集團,伴隨著戰爭的進一步擴大,這批軍功集團也在迅速的發展壯大,到西漢建立之初的時候,便成為了當時社會上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二、劉邦對功臣集團的封賞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在洛陽南宮的複道(一種連接樓閣間有上下兩重的通道)上看見自己手下的一些將領聚在一起竊竊私語,於是便問身旁的張良他們在說些什麼。

張良回答:“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一句話讓劉邦大驚失色,連忙問道:“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

張良回答:“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西漢建立初年如何對待功臣的問題是一件需要慎重處理的大事,如若處置不當,則極有可能引發嚴重的政治後果。那麼,劉邦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呢?

劉邦的處理方式是將軍功集團分為三個階層分別加以對待。

首先是大功臣階層,以韓信、黥布和彭越為主要代表。這三個人對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漢建立之後劉邦也履行了之前對他們的承諾,封他們為王,韓信被封為楚王、黥布被封為淮南王、彭越被封為梁王,這是劉邦給予功臣集團的最高待遇。

其次是小功臣階層,以蕭何、張良、樊噲、夏侯嬰、周勃、曹參等人為主要代表。這些人多出自豐沛集團,資格老功勞也大,但相比與韓信等大功臣,他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至始至終都隸屬於劉邦的管轄,直接聽從劉邦的命令,並未獲得一個獨立發展的空間與機會。所以,他們雖然立有大功,但與韓信等大功臣相比還是遜色不少,劉邦對他們的待遇是封侯。漢代的封侯是附帶土地和人口的分封,這一制度的來源是秦國建立的二十等爵制,其中最高一級的爵位便是徹侯(後為了避漢武帝諱,改為列侯),可見劉邦對待這些小功臣階層的待遇也是不低的。而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司馬遷所言,劉邦時期所封的列侯有一百人之多,這個數字還是非常的可觀,也足見劉邦對功臣的封賞毫不吝嗇。

千古冤案?破解劉邦殺功臣之謎,不可不知漢初軍功集團的興衰浮沉

秦漢二十等爵制

最後,是基層功臣階層。上面所言的大小功臣階層其實都可算作功臣集團中的上層人物,劉邦的軍功集團中還有著數量非常龐大的基層功臣,他們多是中下級軍官,以及眾多立有軍功的士兵等,他們是構成劉邦軍功集團的基礎。《漢書·高帝紀》在漢高祖五年夏五月(公元前201年夏五月)詔:

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卒會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諸侯子及從軍歸者,甚多高爵,吾數詔吏先與田宅,及所當求於吏者,亟與。爵或人君,上所尊禮,久立吏前,曾不為決,其亡謂也。異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與亢禮。今吾於爵非輕也,吏獨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勞行田宅,今小吏未嘗從軍者多滿,而有功者顧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長吏教訓甚不善。其令諸吏善遇高爵,稱吾意。且廉問,有不如吾詔者,以重論之。

這封詔書可以說是劉邦繼位後安穩天下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同時在這個文件中,劉邦也提到了封賞基層功臣的具體辦法,簡而言之,即賞於爵位與田宅。秦漢時期施行二十等爵制,爵位是一個成年男子在社會上的經濟與政治地位的反映。對於數量龐大的基層軍功集團,劉邦採取的是一種廣泛賜爵的賞賜方式,即提高這些人的爵制等級。爵位的提高意味著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時也會附帶一定的經歷利益,例如詔書中所言“七大夫”爵以下者皆可“復其身及戶,勿事”,即免除其個人以及其戶口裡家人的徭役。同時,廣泛賜予這些基層軍功集團田宅,以讓其有安家立業的資本。劉邦對這個問題非常的重視,從詔書中可以看出,基層上具體負責分派田宅的官吏辦事緩慢且多懷私心,很多人並未及時得到封賞,以致讓劉邦特意下詔催促,並威脅不遵從其詔書者“以重論之”,足見其重視程度。那麼,通過廣泛性的賜爵與分田宅的措施,劉邦成功安置了大批立有軍功的基層軍官與士兵,這些人也成為西漢帝國基層的統治力量。

於是,通過以上的封賞措施,劉邦成功安置了戰爭時期形成的數量龐大的軍功集團,而他們也通過接受劉邦給予的封賞,成為了上到中央下到基層的西漢王朝的統治力量,為漢王朝的穩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劉邦殺戮功臣之謎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劉邦對待功臣基本上是採取了一種優待的政策,但為何劉邦日後卻會落得一個殘殺功臣的惡名呢?在這裡我們需要弄清楚劉邦具體殺的是哪些功臣。

最為後人所熟知的被劉邦殘殺的功臣莫過於韓信,而除了韓信,直接或間接死於劉邦之手的功臣還有燕王臧荼、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陽夏侯陳豨等人,同時後來代替臧荼為燕王的盧綰以及接替父親張耳趙王爵位的張敖,也因劉邦的逼迫而差點性命不保,終失王位,因此可以說劉邦有著殺戮功臣的惡名並未空穴來風,而是實有其事,但我們需要了解劉邦為何這樣做。

千古冤案?破解劉邦殺功臣之謎,不可不知漢初軍功集團的興衰浮沉

影視劇中的韓信

劉邦所殺的功臣,大體而言皆為異姓諸侯王。異姓諸侯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這十八路諸侯皆有自己的領地與獨立的軍事與財政之權。劉邦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離不開後來被封為楚王的韓信與淮南王黥布與彭越的幫助。作為幫助劉邦擊敗項羽的代價,劉邦則不光要承認他們對既得利益的合法佔有權,同時還要進一步擴大他們的權利,例如在垓下之戰前,劉邦便不得不“取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韓)信”,這才換得了他們出兵相助。可以說,劉邦雖然稱帝建立了西漢,但劉邦這個皇帝和秦始皇這個皇帝面對的情況則大不一樣,他實際上能夠控制的地盤非常狹小,韓信等異姓諸侯王雖然在名義上隸屬於漢帝劉邦,但實際上他們則是獨立於漢朝的割據勢力。所以,他們的存在對劉邦而言是一個不小的威脅,因為他們的實力與個人能力都不差,尤其是韓信,他的軍事才華可以說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那麼,有這麼多獨立於自己勢力之外且實力比自己強的異性諸侯王存在,劉邦自然不能安穩,而且不光是劉邦,只要是一個稍微明智一點的皇帝,都應該知道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說,劉邦剪除異姓諸侯王的舉措,對歷史而言是有進步意義的。同時,劉邦剪除異性諸侯王的舉措亦很高明,除了黥布等人是舉兵造反迫使劉邦不得不採用軍事手段加以消滅外,韓信與彭越等人皆以不大規模流血的形式加以誅滅,可以說是將損失降到了最低。雖然其中有不人道的地方,但對於政治人物的品評,我們不可以單以道德層面的標準來進行評價。

千古冤案?破解劉邦殺功臣之謎,不可不知漢初軍功集團的興衰浮沉

漢初的異姓諸侯王

劉邦雖然大規模的剪除異姓諸侯王,讓自己落得一個殘殺功臣的惡名,但我們也要注意到,殘殺功臣的對象主要是異姓諸侯王,而對於數量龐大的小功臣與基層軍功集團,劉邦並未舉起屠刀。相反,他們在西漢王朝的歷史中還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西漢建立初年,諸事草創,朝廷中的重要官職以及地方上的許多重要職位皆由軍功集團出身的人把控,例如官職中地位最高的丞相一職,西漢初年的數十年間皆為軍功集團的人擔任,蕭何、曹參、周勃、陳平、周苛、周昌、王陵、灌嬰等人,甚至到了文帝、景帝的時代,丞相一職也多出自軍功集團,例如張蒼、申屠嘉,他們跟蕭何等人相比功勞甚小,但因為文景時期大量元功宿將逝世,他們得以躋身廟堂,充任最高行政之職,可見漢初軍功集團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這從側面也可以反映出,劉邦非但沒有如朱元璋一樣對這些數量龐大的軍功階層大肆屠殺,反而是重用他們,積極讓他們參與到帝國的管理崗位上來。而漢初的軍功階層直到景帝末年武帝之時才真正退出歷史舞臺,其退出的原因也主要是因為其中的大多數人都已逝世,漢帝國不得不開始轉變人才利用渠道。

因此,劉邦殺戮功臣,多是被時事所逼,因為異姓諸侯王問題嚴重威脅到了西漢王朝的統治,這是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而對於數量更為龐大的小功臣與基層軍功集團,劉邦非但沒有大肆屠殺他們,反而是給予了他們非常豐厚的政治與經濟利益,劉邦的殺戮功臣與朱元璋的殺戮功臣其實是不一樣的,劉邦雖然也有殘忍與不人道的一面,但從大局來看,他能夠以最小的代價穩定住剛剛太平的天下,同時也照顧到了絕大多數軍功集團的利益,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漢初的軍功集團,他們的興衰沉浮則與漢初的政治局勢也密切相關,他們伴隨著西漢帝國的建立而產生,也終被時代所淘汰。軍功階層的存在,一方面穩固了西漢王朝的統治,但也在一方面限制了西漢皇帝的權力,而當他們正式退出西漢歷史的舞臺之時,也正是西漢王朝開始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之時,這便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歷史背景,歷史在此又掀開了新的一面。

《史記》;《漢書》;

林劍鳴《秦漢史》;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軍功受益階層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