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朱元璋對此功臣說我以後決不殺你兒子 功臣:只要給他留全屍就好

朱元璋對此功臣說我以後決不殺你兒子 功臣:只要給他留全屍就好

元朝末年,由於元朝統治者暴虐無道,以百姓為芻狗,以至民怨四起,百姓們不得不揭竿而起反抗元朝暴政。在眾多的起義軍中,朱元璋原本是並不起眼的一支,但他憑藉其敏銳的戰略眼光、知人善用的胸襟氣魄,與陳友諒會獵於鄱陽湖,來張士誠決戰於高郵,最終將元朝驅逐回草原,開創明朝276年的偉大基業。

在朱元璋創業過程中,有兩個決策極為重要,一個是九字方針,就是所謂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尤其以緩稱王三字最具建議性,讓朱元璋得以在與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包圍之下得到了發展的時機,避免成為眾矢之的。

一個是在當時紛亂的局勢之下,兵力財力並不佔優的情況下,朱元璋在劉伯溫的建議之下采取了先陳後張、各個擊破的戰略,避免了兩線作戰的險境,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

第二個方針的提出者劉伯溫在民間故事的演繹下成了張良、諸葛亮式的軍師形象而變得家喻戶曉,而第一個方針的提出者朱升則顯得默默無聞。事實上從技能角度來說,朱升比劉伯溫更像《三國演義》中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諸葛亮,因為朱升懂得傳說中的一門神技,那就是看天象。

朱元璋對此功臣說我以後決不殺你兒子 功臣:只要給他留全屍就好

從《明史》記載來看,劉基更像一個老謀深算的謀士,對局勢的判斷都是基於其對事物的精確判斷,諸葛亮那種“夜觀天象”“掐指一算”就斷定敵軍如何如何的神通是沒有的,但朱升的“神通”明明白白記載在了歷史書上。

比如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想要討伐諸暨,出戰前,朱升給算了一卦:“箸數可伐也,但在土木相犯之日,有傷陰陽和氣,干戈不旋踵而興,準豫嚴守備,修德以迴天意,可保無慮也。”

朱升說根據卦象,諸暨可以討伐,但是攻下的日子打破了陰陽平衡,敵人馬上就會反撲,應該令守備的人嚴加防範,多行善事以順從天意,這樣可保安全無憂。

果然,朱元璋攻下諸暨以後,張士誠的部將呂珍水攻諸暨城,但因為事先有所防範,呂珍很快便敗走。朱元璋知道後,對朱升多加稱讚:“朱允升(字允升)知幾其神乎!”

在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決戰—鄱陽湖之戰中,朱升也是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決戰前夕,朱升為朱元璋卜卦,“

箸得晉卦五艾有變,佔雲:`明日我主逢凶化吉,帝業自此成也”果不其然,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中殲滅陳友諒,除去了爭奪天下最有力的對手。

在見識了朱升的本事後,朱元璋曾寫信給朱升:“煩訪山中有精天文著數者,邀請同來,……必以佳賓右之。”說明朱元璋對朱升這一手是心服口服的。朱元璋本人也是知尚出身,而後又入了明教,對這類神神鬼鬼的東西想必是有一定了解,如果朱升僅是個不學無術、招搖撞騙的神棍,肯定過不了關。

從現代人的視角出發,對朱升這套所謂的天象之說肯定是嗤之以鼻,但在古代那個科學技術還遠不發達的時代,古人對於神秘的自然總是有著特別的敬畏與崇拜。朱升本人在投奔朱元璋之前也並非是街頭擺攤算命的術士,相反,朱升是朱熹儒學的隔代嫡系傳人。四十六歲,朱升考中進士,後來被授予池州路學正,只是看到元朝吏治腐敗、民不聊生,於是任職三年後便選擇了辭官回鄉,“閒戶著述不輟”。朱升的“料事如神”不過是他對局勢的客觀判斷,但為了增強神秘感,不得不裝出術神問天的樣子。

朱元璋對此功臣說我以後決不殺你兒子 功臣:只要給他留全屍就好

除了獻三策以外,朱升對朱元璋奪取天下還提出過諸多有益的意見,比如他曾利用自己的名望,獨自一人跑到徽州城下說服元軍投降,令朱元璋不戰而勝;在鄱陽湖之戰的關鍵時刻,朱元璋糧草消耗殆盡,朱升又提出去“建星、子星、天保、劉椿四家,蓄積稻糧,宜急去借”,朱元璋派人去取,果然借得糧草萬餘,而陳友諒“糧且盡”,不得不敗走。

而最關鍵的是,朱升在投靠朱元璋後為他推薦了三個人才,“

處州有劉基、葉深、章溢,皆王佐才,難致磨下,必取處州,然後可得”,朱元璋於是聽從朱升的意見攻下處州,而後劉基、宋鐮、章溢、葉深四人果然前往投靠朱元璋。所謂劉基,就是劉伯溫,他的能耐和對朱元璋的幫助就不必細說了,宋、章、葉三人也都是一時才俊,並稱浙東四賢。

元末群雄紛爭,朱元璋起身於微末,最後卻能打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推翻元朝,創建大明帝國,這不僅得力馳騁沙場的武將,更重要的是運籌帷幄的謀士。從這個意義上說,謀臣的作用,是至為重要的。朱升被譽為朱元璋集團中的“啟運之臣”,或稱之“翼運之臣”當之無愧。

朱元璋對此功臣說我以後決不殺你兒子 功臣:只要給他留全屍就好

前面說了朱升具有一個審時度勢、識人知命的本事,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朱升對朱元璋的脾性也摸得純熟,知道朱元璋是一個只能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皇帝。在朱元璋稱帝的第二年,朱升就向朱元璋提出“請老歸山”,不需要任何賞賜。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整個朝野都處於一片歡樂的氣氛之中,許多元勳都在等著朱元璋賞封,因此朱升的這個請求也讓朱元璋大感意外。朱元璋對他多加挽留,“欲錫以爵士”,授予他爵位。但朱升卻堅決不接受,還說他的子孫福氣不夠,受不起這個賞賜。

朱元璋說:“卿子幾何?即不受吾爵,獨不使輔聯乎?”你有幾個兒子啊,即使不受我的封賞,還不讓他來輔佐我嗎?

朱升聽完,眼淚都流了下來:“臣一子名同,事君之忠有餘,保身之哲不足,臣所以不令其仕者,恐他日不得老牖下也。”我有一個叫兒子叫朱同,他忠心有餘,卻不會保全自己,我之所以不讓他出仕,就是擔心他不得善終。

朱元璋一聽就不高興了:“惡,是何言歟!聯與卿分則君臣,情同父子,何嫌何疑,而慮及此乎?”可惡,你這是什麼話!我和你名屬君臣,感情卻像父子一般親密,你為什麼擔心這個呢?

朱升回答說:“非臣過慮,數固然耳。但願陛下哀念老臣,臣子不免,賜以完軀幸矣。”不是我多想,是天命如此啊!希望皇上能夠看在我的面子上,我兒子肯定是要死的,但希望你能夠留他一個全屍。

說完,朱升大哭了起來,朱元璋一看心裡也不是個滋味。而且當時明朝剛剛建立,他沒想到自己以後會屠戮功臣,大開殺戒,於是便對朱升好言安慰,還賜了一個免死券給他的兒子朱同,意思是你放心吧,我都給你兒子免死券了,以後肯定不會殺他,你就放心回老家吧。

朱元璋對此功臣說我以後決不殺你兒子 功臣:只要給他留全屍就好

朱升辭官回鄉第二年便死去了,而事情的發展卻完全如他所意料的一樣。朱升的兒子名叫朱同,“文才武略,圖繪丹青,無所不精,時稱為三絕”,而且在朱元璋起義之初便投靠了他,立有功績。明朝建立後,他入朝為官,官至禮部侍郎。

後來朱同被人誣陷,捲入了藍玉謀反的案子,此時的朱元璋果然也忘了當年的“免死券”,只是想起當年朱升的請求,“使自縊”,給他留了個全屍,不得不說朱升的識人術真是如火純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