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騙1人,分飾29角色,這群一共才30人……

10月16日,深圳某區派出所的警察例行到寫字樓走訪,結果在坂田街道某寫字樓裡面,發現某電子商務公司只有4個人,卻有上百部手機。而電腦屏幕還有各種行情圖。

很明顯,這家公司有貓膩,火速被公安機關端掉。

這家騙子公司的套路是,購買大量的電話,然後批量發薦股短信,將受害人引導到交流群,最後通過一些手段將受害人分別引導自專為受害人開設的小群。

所以也就發生了當民警聯繫到受害人許先生的時候,告訴許先生他參與的投資平臺是假的,並且30人的群,實際上29個是託不說,這29個託還是一個人扮演的。

這種騙術,那是騙到神不知鬼不覺,若沒有警察聯繫,估計許先生都不知道自己的40萬並沒有通過所謂平臺進入股市,而是被騙子分了……


為騙1人,分飾29角色,這群一共才30人……


現在很多人因為經濟條件改善了,出於對家庭財富的規劃,所以開始學習各種理財知識,奈何並沒有相關的基礎,所以被騙的概率很高。

這些打著“理財”旗號的行騙,在金融業的各個分支業大行其道。當然騙的方式也有正規軍和非正規軍。

非正規軍大部分都是上面案例這種情況。而正規軍騙起人來,那可是一套一套的。

前段時間就爆了某銀行,前兩年全行推某個APP,用銀行名義背書,讓員工自己和客戶使用一個理財APP,結果前段時間暴雷,銀行瞬間變臉,說這個APP早就沒有合作了,和銀行無關。這個暴雷金額14億。


為騙1人,分飾29角色,這群一共才30人……


當然,作為保險從業者,肯定要說一些保險業常用的騙術。

騙術一:早幾年,某公司的分支機構領導層違規和外部理財公司開展業務,讓保險業務員推非保險理財產品,後來理財公司暴雷,保險公司和業務員背鍋。這幾年監管嚴格了,基本上沒有出現這種情況。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推的非保險理財平臺,基本都是保險公司自己拿了牌照後開展的。

為騙1人,分飾29角色,這群一共才30人……


騙術二:保險公司以及業務員通過將“理財型保險”進行包裝後,將並不是保證收益的“演示利率”當成保證收益率推薦給投保人;有時候為了快速簽單,甚至採用一些違規行為銷售保險。例如,故意利用客戶的信任,而將健康告知勾選為全“否”;為了銷售高額的理財險,口頭保證高收益等比比皆是。每年10月份到春節後是高發期……

騙術三:這個騙術常見於銀行渠道,也就是銀行代銷的保險。有的銀行會在客戶辦理存款是,通過有意無意的將存款客戶引導為投保銀行渠道轉銷的定期型或者終身型理財保險。而這種銷售往往是建立在誇大收益、隱瞞保險的特徵。例如:只給投保人說滿期了有多少錢,而不會給投保人說,過了猶豫期退保有大額損失,並不是銀行存款一樣隨存隨取。又例如為了不要投保人家人知曉買了保險,會鼓勵投保人不要告知家屬(這種情況海哥朋友遇到過)。


為騙1人,分飾29角色,這群一共才30人……


最後

需要說明的是,中了理財平臺騙術的,往往是什麼都拿不回來。

而中了某些保險騙術的,往往就是投保階段被騙,要麼就是收益率金額沒有那麼高。但是總的來說,保險公司不會跑路,只不過投保人要等到保險期滿才不會有損失。

這裡並不是為保險開脫,只是為了說明,保險本身是一個合法的東西不會騙人,而是部分賣保險的人在騙人。保險業800多萬從業人員,沒有點兒老鼠屎反而不正常。

保險該買還是要買,至於保險是否能理賠,建議每天去保險公司營業部櫃面看看理賠通知書,偏見只會害了自己。

我是海哥說險,關注我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