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皮書稱國民養老規劃意識亟待喚醒,學者:老了再動手就來不及了

在應對養老方面,我國國民存在既缺乏財富儲備,也缺乏自我規劃意識的問題。10月27日,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養老金融藍皮書: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藍皮書》),強調個人養老金時代即將到來,必須喚醒國民十分缺乏的養老規劃和養老投資意識。“早做規劃、早動手,而不是等到你老了再動手,這就來不及了。”清華大學教授董克用說。

蓝皮书称国民养老规划意识亟待唤醒,学者:老了再动手就来不及了

藍皮書發佈會現場

當前,我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5億,佔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7.9%,而且老齡化趨勢仍在加快。無論是對於社會還是對於個人,未來的養老形勢都十分嚴峻。

藍皮書認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離不開金融的媒介融通作用,應該重視養老金融(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的發展。

其中,養老金金融中的養老金制度安排主要由三個支柱構成:第一支柱是由國家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由用人單位主導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是由家庭或個人安排的養老儲蓄計劃,即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

有學者指出,目前我國三大養老支柱,第一支柱“獨大”,壓力巨大;第二支柱規模“狹小”,覆蓋面窄,擴面困難;第三支柱剛剛起步,但仍屬“空白”。

今年5月以來,我國社保尤其是養老保險降費率、降費基,讓基本養老保險承壓更多,發展二三支柱的緊迫性也突顯出來。

藍皮書指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時間不長,國民財富積累時間較短,金融和理財知識十分匱乏。據2017年一份報告,我國國民的養老理財主要看重安全穩健和收益保證,已有養老資產主要集中於銀行儲蓄與理財,對於以基金為代表的淨值類資產配置較少。

2018年騰訊發佈的《國人養老準備報告》也顯示,相當一部分被調查者對複利和通貨膨脹等基本金融概念理解尚不準確。

藍皮書認為,這對於強調製度自願參與、產品自主選擇、責任自我負擔的養老金第三支柱來說是巨大挑戰,需要社會各界進行廣泛、長期、深入的養老金融教育。

在發佈藍皮書時,董克用強調,為喚醒國民的養老規劃和投資意識,我國要加強養老金融教育。

養老金融教育具體怎麼做?藍皮書認為,首先應將養老金融教育納入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的大局。

2018年1月,全國老齡辦等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的通知》,這是我國首次在政府層面進行人口老齡化教育工作。

藍皮書認為,養老金融教育也是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動員各個金融行業力量共同參與,提升國民養老金融素養,為養老金第三支柱健康發展夯實群眾基礎。

風險防範知識教育也至關重要。當前,金融行業尤其是對老年群體的金融詐騙屢見報端,大大降低了國民參與養老金融的信心。

藍皮書認為,必須加強國民金融風險防範知識教育,推動國民遠離非法金融詐騙風險。同時,也要加強我國養老服務金融行業的監管。只有堵住“偏門”,才能為正規養老金融產品打開“正門”,促進養老金第三支柱長遠發展,更好地重塑國民養老金融的參與信心,以促進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養老需要的資產規模大,只有長期積累才能充分發揮複利效應,因此需要引導國民及早進行養老規劃。針對國民儲蓄養老的偏好,藍皮書認為應把國民目前這一理念轉化到投資養老上來,對於資產配置、長期投資、風險控制等既基礎又重要的投資理念,需要資產管理行業在投教工作中長期宣導,樹立科學投資理念。

“一句話:早做規劃、早動手,而不是等到你老了再動手,這就來不及了。”董克用說。

採寫:南都記者 胡明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