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賄選總統”曹錕

曹錕賄選成功後,立即進行立憲,以明其正統地位。為此,迅速完成了多年議而未決的《中華民國憲法》,使政權的“合法”性有了法理依據。該部憲法共13章141條,於10月10日曹錕宣誓就職的同一天,正式由曹錕頒佈實施。這部憲法是中國第一部正式頒行的憲法。

在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歷史事件,即:曹錕賄選總統事件。

所謂曹錕賄選總統事件指的是1923年直係軍閥首領曹錕以鉅款賄賂中華民國國會議員,選舉他當選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的事件。

淺談“賄選總統”曹錕

1924年法國報紙封面報道曹錕當選總統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於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市塘沽),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其一生中主要經歷了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因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被軟禁下臺。1923年當選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既是其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也是其一生中遭人指責最多的時期。

淺談“賄選總統”曹錕

曹錕

1882年,20歲的曹錕應募入伍。先是在天津武備學堂學習,畢業後做了毅軍的一名哨官,1894年還曾隨部赴朝鮮作戰,參加中日甲午戰爭。後被送天津北洋武備學堂學習,成為袁世凱小站練兵的骨幹,此後,日益得到袁世凱的器重,1907年被袁世凱任命為北洋軍第三鎮統制官。民國成立後,曹錕任陸軍第三師師長。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以及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1919年馮國璋去世後,曹被擁為直系首領,相繼取得了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的勝利,成為主宰中央大權的實力派人物。1923年6月,曹錕將黎元洪逐走天津;1923年10月5日,重金收買議員,賄選而被選舉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27年移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拒絕日本出面組織新政府的要求。

1938年5月17日,曹錕病逝於天津。1939年12月,曹錕被國民政府追封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自1916年9月任直隸督軍,到1923年10月他賄選中華民國總統期間,曹錕主要駐在保定,保定成了直係軍閥的大本營。直皖之戰、第一次直奉戰爭及許多重大政治事件,都是在保定謀劃決策的。曹錕曾經被稱為“保定王”。

(一)直皖戰爭,直勝皖敗

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中華民國政府恢復民初法統。黎元洪繼任民國總統,馮國璋當選副總統。但是政府實權控制在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手中。後因府院之爭,引起張勳復辟。1917年8月,段祺瑞粉碎張勳復辟之後,黎元洪辭職,副總統直系馮國璋就任代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皖系軍閥掌握了北京政府的主要權力。

淺談“賄選總統”曹錕

段祺瑞

在國家統一問題上,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段祺瑞廢除《臨時約法》,取消老國會,提出“武力統一”的口號。在政治上,段祺瑞操縱非法的“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取代直系首領馮國璋為總統;在軍事上,段祺瑞於1919年1月建立轄有三個師四個混成旅的參戰軍為其嫡系。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曹錕繼承直係軍閥頭領,直皖之爭逐漸尖銳化。直至最終發生直皖戰爭,皖系失敗。

直皖戰爭,發生於1920年7月14日~7月19日。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吳佩孚、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為爭奪北京政府統治權在京津地區進行的戰爭。當時曹錕為地方軍區負責人,段祺瑞為中華民國政府“邊防督辦”,從法律上來說,直皖戰爭是一場地方軍人抗拒中央政府的軍事政變。戰爭結果直系和奉系軍閥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段祺瑞下臺。

(二)第一次直奉戰爭,直勝奉敗

第一次直奉戰爭,發生於1922年4月28日至5月5日。以直系勝利,奉系失敗收場。

1920年直皖戰爭後,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 。後為擴張勢力,矛盾趨於激化,1922年4月上旬,奉軍開入山海關與直軍對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以張作霖為總司令,率領4個師、9個旅,約12萬人,分東、西兩路沿津浦、京漢鐵路向直軍發起進攻,直軍以吳佩孚為總司令,指揮7個師、5個旅約10萬人迎戰。兩軍在長辛店、琉璃河、固安、馬廠等地展開激戰。時僅一週,5月5日,張作霖敗退出關。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被吳佩孚打得慘敗而歸,12萬大軍,除了張學良、郭松齡率領的2萬餘人安全退回關外,超過9萬人除了傷亡之外,均向直軍投降。同時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免除張作霖東三省巡閱使等職。

淺談“賄選總統”曹錕

張作霖

6月18日,直系和奉系代表在秦皇島海面的英國克爾留號軍艦上籤訂了停戰條約:以榆關(今山海關)為兩軍的分界線,奉軍撤出關外,直軍除酌留一部駐防榆關外,大部撤回原防。至此,第一次直奉戰爭宣告結束。

此後,奉系在日本援助下重整軍備,伺機捲土重來。直系取勝後,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繼續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其首領曹錕於1923年10月以賄選手段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

(三)賄選總統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獲勝,獨自控制北京政府。此後,曹錕首先逼退大總統徐世昌,迎原任大總統黎元洪覆職,並使黎元洪成為其傀儡,北京中央政府六度更換國務總理。同時,隨著直系內部吳佩孚的崛起,形成了曹錕領導的直系保定派和吳佩孚領導的洛陽派。吳佩孚當時不贊成曹錕出任大總統。

1923年6月,曹錕派人對黎元洪進行恐嚇,迫使黎元洪逃往天津,又派王承斌將黎元洪乘坐的火車在天津楊村站扣住,直到黎元洪交出大總統印並簽署辭職書後才放行。為了能夠當選大總統,曹錕利用內政總長高凌霨和議長吳景濂大批收買或威脅國會議員。9月,在總統選舉的預選會上,曹錕以5000元一張選票,到處收買議員,又以40萬元的高價,收買了國會議長,共用去賄賂款1350餘萬元。於1923年10月6日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史稱曹錕“賄選總統”。

淺談“賄選總統”曹錕

曹錕

曹錕賄選成功後,立即進行立憲,以明其正統地位。為此,迅速完成了多年議而未決的《中華民國憲法》,使政權的“合法”性有了法理依據。該部憲法共13章141條,於10月10日曹錕宣誓就職的同一天,正式由曹錕頒佈實施。這部憲法是中國第一部正式頒行的憲法。

曹錕就任大總統後,直系的實權轉由吳佩孚操控。

(四)因馮玉祥倒戈導致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奉勝直敗

1924年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從1924年9月15日到11月3日,一共打了50多天,戰爭由於馮玉祥的倒戈,最後以直軍主力的全部覆沒和吳佩孚的狼狽南逃而告結束。

淺談“賄選總統”曹錕

馮玉祥

1924年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與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爆發了江浙戰爭。9月3日,張作霖通電譴責曹、吳(即直系)攻浙,並以援助盧永祥為名,組織“鎮威軍”,自任總司令,將奉軍編為6個軍;總兵力約15萬人,於9月15日分路向榆關(即山海關)、赤峰、承德方向進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為抗擊奉系軍閥的進攻,9月17日曹錕發佈討張令,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以王承斌為副總司令兼直隸籌備司令,彭壽莘為第1軍司令,王懷慶為第2軍司令,馮玉祥為第3軍司令,張福來為援軍總司令,還有海、空軍各一部,總兵力近20萬人,依託長城組織防禦,並對各軍的作戰任務作了具體區分。

第二次直奉戰爭發生了一件事,就是馮玉祥倒戈,使直軍慘敗,曹錕被趕下臺,並遭到軟禁。

1924年10月23日傍晚,馮玉祥率軍撤出前線,回師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這次“北京政變”真可謂迅雷不及掩耳,一舉獲得成功,曹錕在事先一點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抓住幽禁了起來。1924年10月24日,馮玉祥在北苑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應付北方時局。會議決定讓曹錕下令停戰,免去吳佩孚本兼各職,並宣佈自動退位。

1923年11月4日奉軍佔領塘沽,吳佩孚已於先一天率殘部乘艦駛離塘沽,這時直軍抵抗已全部中止。5日張宗昌、吳光新兩部先入天津,奉軍大隊亦紛紛抵達,在天津的直軍殘餘部隊全被繳械。第二次直奉戰爭遂告結束。

張作霖、馮玉祥等隨後在天津曹家花園召開會議,決議成立中華民國執政府與善後會議以取代國會,並推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統總統與總理之職。之後政權落入奉系軍閥手中。

在直係軍閥垮臺之後,張作霖違揹他“奉軍不入關”的諾言,揮軍進入了北京,並排斥馮玉祥,實際上控制了由段祺瑞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的北京政權。張作霖並於1927年6月18日,以陸海空大元帥的名義,成為中華民國北京政府的最後一位國家元首。

(五)拒當漢奸,保住晚節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隨後,馮玉祥等人發動北京政變,將曹錕軟禁於中南海延慶樓。北京政府的主導權由直系改歸奉系。1926年4月9日,馮玉祥的部下鹿鍾麟發動兵變包圍了臨時執政府,段祺瑞逃走,同時鹿鍾麟還釋放了被軟禁的曹錕。

1927年2月,奉系軍閥為了阻止國民革命軍東進河南,渡河南下,吳佩孚自鄭州撤退而逃。曹錕離開河南迴到了天津,做起了寓公。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了東三省、華北的大片土地。與在東三省建立偽滿洲國不同,日軍準備在華北採取“以華制華”的策略,企圖扶植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最終實現建立偽政權的目的。

就在此時,日軍特務們把拉攏的對象放在了曹錕身上。為了儘可能拉攏曹錕,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親自策劃對曹錕的策反工作,並多次派得力手下去天津曹宅探訪,結果都吃了閉門羹。

吃了閉門羹後,土肥原賢二還不甘心失敗,動員曹錕的老部下去勸說,結果還是遭到了失敗。曹錕之所以拒絕與日本人合作,一方面是因為民族氣節,另一方面跟四夫人劉鳳瑋有著很大的關係。

劉鳳瑋心地善良,對日寇的暴行深惡痛絕,這一點深深影響了曹錕。有一次,日本人來到曹宅,被劉鳳瑋罵的狗血噴頭。此事過後,劉鳳瑋和曹錕達成了一致,“就是每天喝粥,也不能出去給日本人做事。”

無論曹錕怎麼拒絕,日本人就是不死心,……正是曹錕的堅持,使得他晚年保持了民族氣節。

曹錕晚年之所以能不為金錢、地位所動,堅決不為日本侵略者做事,保持了民族氣節,除了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外,主要是曹錕本人具有比較強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

(六)隆重葬禮

1938年5月的一天,曹錕因感冒轉成肺炎,經醫治無效,於5月17日(農曆四月十八)在天津去世,終年76歲。

曹錕的葬禮十分隆重。吳佩孚派夫人張佩蘭赴天津弔喪,吳本人則在北平身穿重孝舉哀致悼。

曹錕家眷及舊部幕僚、親朋好友幾百人均披孝參加了葬禮,靈柩暫厝於天津英國公墓。

國民政府有感於曹錕拒絕與日本人合作,於6月14日發佈特別訓令,予以表彰,並追授曹錕為陸軍一級上將。

曹錕在歷史上名聲不好,為了過把總統癮,不惜花大把銀子賄賂選舉者,留下了“賄選總統”的惡名,這也是他的人生汙點。不過他卻有著最低的底線,那就是不當漢奸。雖說其總統位置是賄選而來,但是到了民族大義時其絲毫不含糊,面對日軍拋出的“橄欖枝”,其寧死不屈,餓死不當漢奸。保持了民族氣節,保全了民族大義,保住了晚節。也贏得了後人的尊重與敬重。

法律方面:曹錕在執掌北京政府期間,頒佈實施了《中華民國憲法》。完成了自1913年以來的民主制憲。這部由曹錕頒佈,於1923年10月10日正式實施的憲法,是中國第一部正式頒行的憲法。

外交方面:十月革命後,蘇俄為了擺脫在國際上的孤立局面,副外交人民委員加拉罕於1919年和1920年先後兩次發表對華宣言,蘇俄宣佈廢除沙俄同中國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放棄沙俄侵佔的中國領土及中國境內的俄國租界,並將沙俄政府及俄國資產階級掠自中國的財產都無償地歸還中國,自動放棄沙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關稅協定及庚子賠款等。蘇俄政府先後三次來華與中國政府談判建交問題,但因在中東鐵路和外蒙古問題上雙方的分歧,結果都無功而返。在此情況下,顧維鈞在曹錕支持下,堅持維護主權的立場,經過一系列磋商後,雙方在最終1924年5月31日達成協議,正式簽署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及其附件。基本上堅持了民族主義的立場,維護了國家主權。

因此,對曹錕的執政活動應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