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少年的你》功不可沒——正因它足夠黑暗,所以有可能將所有觀眾,引向光明的方向。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從映前3天撤檔,到映前3天定檔,《少年的你》用了4個月。

這部由易烊千璽和周冬雨主演的校園霸凌題材電影,在這4個月的時間裡,讓影迷們心情忐忑:

擔心它淪為“掛羊頭賣狗肉”的青春片,擔心它和原著相比變得面目全非,擔心它沒有公映的那一天。

一切擔心,都在10月25日這一天被打破了——

口味嚴苛的豆瓣,接近10萬人打分,評分依然高達8.6。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超過10萬網友在豆瓣上為《少年的你》打分。

代表大眾口碑的貓眼,開出了9.7的高分。這是什麼水平?僅次於《摔跤吧,爸爸》的9.8分,位居中國內地影史第二,同檔位的是《我和我的祖國》和《戰狼2》。

有人質疑:是流量明星的“腦殘粉”刷的吧?我負責任地告訴你:他們就是刷,也刷不到這麼高分——要真這麼容易刷,《上海堡壘》評分說不定超過《流浪地球》。

之所以這麼高分,是因為《少年的你》把青春期最殘酷的東西全都攤開來、撕碎了給你看。

影片開頭就是墜樓,隨後是圍毆、拍裸照,還有沒用得上的小白鼠,一招比一招狠。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同學跳樓了,大家都在圍觀,只有一個人勇敢站出來。


這是十分難得的事情。導演敢拍,直面現實;演員會演,絲絲入扣;審查通過,正式公映。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少年的你》不是什麼“正能量影片”,可它讓人們更直觀地看到了校園霸凌之惡、看到生命的不堪負重。它讓每個觀眾陷入沉思:我是怎麼過來的?我以後要怎麼做?

它也同樣給出了鮮明的態度:對待校園霸凌,藏著掖著始終不是辦法,直面陰暗才能擁抱陽光。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誰在保護世界,誰在保護少年?


去年的影片《我不是藥神》推動醫藥立法,如果《少年的你》也能推動解決校園霸凌問題,將是比“正能量題材”更加正能量的事情。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少年”就像是一把傘


《少年的你》把“少年”的幾個層次,展現得淋漓盡致。

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是一個學霸,為考上北京的高校插班復讀,是“寒門出貴子”的標準人物設定。爸爸去了哪裡,不得而知。她從小相依為命的媽媽(吳越飾),是個賣三無面膜的老賴,為了躲債遠走他鄉。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有時候,學習是少年唯一的出路。

這樣的家世,讓她成了同學的取笑對象。偏偏她還做了一件更讓她成為眾矢之的的事情——

影片開頭,視陳念為好友的胡小蝶(張藝凡飾)因不堪“校霸”魏萊(周也飾)的凌辱,從教學樓一躍而下。

這是圍觀者的盛宴,微信群裡開始議論紛紛,各班同學蜂擁至樓道陽臺,還有的衝到樓下,舉起手機。只有陳念,脫下了自己的衣服蓋在了胡小蝶身上。

“她應該不想大家看到她的最後一面,是這個樣子。”這是陳唸的善良。但這個舉動,她成為同學的靶子。

無論是排球課上無人傳球給她的冷暴力,還是魏萊直接帶人圍堵打罵,她都選擇隱忍。

用她自己的話說,她想“讀書、考試、上好學校,想變成最聰明的人;如果可以的話,想保護世界”。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即便是“陰溝”裡的少年,也身懷夢想,絕對不會忘記仰望星空。

易烊千璽飾演的男主角小北,價值觀和陳念不同,13歲就被父母拋棄的他相信,“只有打回去,才能贏得生存的機會”。

但造化使然,小北因為被打,認識了陳念,又為了替陳念“打回去”對她產生了情愫。

“校霸”魏萊,家境優渥,恃寵而驕,處處都想居高臨下。她媽媽覺得她做的那些“不算什麼”,她也就更加不以為然,“胡小蝶跳樓,那是她心理脆弱,與我無關”。

魏萊還算不上是冷酷無情的角色,她也有軟弱和顧忌。她帶人圍攻陳念並拍下裸照後,單獨找了陳念,擔心她報警害自己復讀一年。但她也因為自己的輕佻,被陳念無意間推下臺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導演曾國祥在《少年的你》的海報設計上,體現了角色的層次感:片名四個字,“少年”在上,“你”在最下。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少年”就像一把傘,它是陳念內心極為強大的忍耐力;它是小北“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的青澀告白。

它也暗示著“未成年人”就像一道護身符,似乎包庇著那些明知為惡、卻自以為不會受到法律懲罰的魏萊們。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高考倒計時的幾十天,是不是少年的你最難忘的日子?

影片中手持拍攝的晃動感,配上一個又一個黑夜,加之以高考倒計時60天為背景,這種緊張、壓抑、急促和迷茫,讓觀眾感同身受。

大量的面部特寫,讓人甚至看得清陳唸的青春痘和小北乾癟的嘴皮,這樣沉浸式的體驗,真的讓人如鯁在喉。

幾段眼神戲特別出彩。小北決定為陳念扛下殺人罪名,審訊員給他看陳唸的裸照試探他時,他強忍淚水,說了一句“拍得太晃了,看不清”。

小北和陳念在審訊室裡對視時,陳唸的心情複雜,歉意、謝意、愛意、裝作鎮定的糾結,小北用眼神讓她放心、有信心,兩種眼神相互交織,讓人看得熱淚盈眶。

《少年的你》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比如表達太過碎片化、稍顯生硬,但瑜不掩瑕,作為中國內地銀幕上“首部深度直觀展現校園霸凌”的電影,它入木三分,值得一看。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童年之怖,社會之殤

這些年來,校園霸凌題材的電影並不少見。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中國臺灣上映。當時還未成年的張震飾演學生“小四”,他所在的學校不同族群拉幫結派,互相鬥毆。

其中“217眷村幫”主要是社會閒雜人員,檯球廳是他們出沒的主要場所。“小公園幫”的成員則都是學生,主要陣地是一個叫小公園的冰室。

小四這樣的好學生,本想遠離是非,卻因一個女孩捲入其中,被迫成為亂戰中的一份子。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照

愛情與友情的糾纏,混雜著族群紛爭的陰影,在校園內外氤氳著。它猶如溫水煮青蛙一般,影片用4個小時的鋪墊,濃縮成了片尾的4刀,痛且痛苦。

2010年,日本導演中島哲也的《告白》也涉及到了校園霸凌。這部電影不僅關注學生,還將視角對準了老師和家長。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告白》劇照

班主任的女兒離奇溺亡,她經過調查,堅信孩子是被班上兩名同學合謀殺害的。

根據日本法律,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庇護下,即便校園欺凌致對方死亡,不夠年齡的施虐者最多也只會被送入少管所呆上一段時間。

所以班主任要用自己的方式,為女兒“實現正義”。但她並沒有直接拔刀相向,而是制定了周密的復仇計劃。

她想方設法讓其中一位學生以為自己得了艾滋病,陷入精神崩潰,在錯亂之中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對於另一位學生,班主任瞭解到他是因為缺乏母愛,才想傷害班主任的女兒,“以搞點事情吸引母親注意”,結果母親還是沒有關注到他。

這個學生決心再幹票大的,在畢業典禮上投放炸彈。誰知班主任早已安排好了,將炸彈寄給了他的母親,讓他體會喪失至愛的痛苦……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蚯蚓》劇照

一向在現實題材上表現出色的韓國電影,2017年推出了《蚯蚓》。

一名女生和腦癱父親相依為命,女生品學兼優,和父親分享著各種簡單的快樂,卻被校霸盯上,對她各種凌辱,甚至輪姦她、讓她被迫援交,憂憤交加的她放棄了生命。

父親為女兒要求正義,卻苦尋無門,反而被嘲笑打罵。女兒是自殺的,並非他殺。法律能做些什麼呢?於是父親賭上性命,用硫酸以暴制暴……

以上作品中的成長之怖,讓人觸目驚心。校園霸凌並不是同學間的小打小鬧,輕則影響學生心理健康,重則要命。校園霸凌是必須直接面對的問題,事關校園中的每一位學子,當風暴起來時,每個人都逃不了。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沒有人能逃離校園霸凌

我曾經以為,自己人高馬大,不會受到校園霸凌。但我錯了。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你與惡的距離,有多遠?/unsplash


記得是小學時,有一次我走上一座橋。突然,一個比我壯兩倍的胖子圍了過來——沒錯,他真的可以完全圍住我。他手裡提著一根橡膠棒,一路上問了我好多問題,但我因為害怕,都不記得了。

我只記得一句話。他問我:你想不想打某某?我一想,這個某某本身就是個校霸,沒事我打他幹嘛。他說:“這個某某無惡不作,經常帶著砍刀到學校,是不是該打?”我說,“那我也打不過啊!”

他猛然用橡膠棒勒住了我的脖子,發出了靈魂之笑:“我把他踩在腳底下,你想怎麼打就怎麼打!”這時他勒得我更緊了一些,我只能說好……幸好這時老師迎面走來,這個胖子才慌忙放開我,跑了。

這事給我留下了後遺症。從此,上學時我每走幾步就要看一下後面,看看是不是有人跟蹤我,圍過來。

我遇到的只是“小意思”,根本談不上是校園霸凌,但都由此產生了心理陰影,真正遭遇過校園暴力的學生,他們心裡,該有多少傷痕?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校園霸凌的特殊性在於,有時施暴者對自己的惡行並不自知。

3個月前,一段江蘇宜興未成年人霸凌的視頻被曝出。視頻中,一群初中女生狂扇一名女生巴掌,讓其跪下大喊“爸爸我錯了”。過程中,施暴者還要求被施暴者“給我笑一下”“別哭!憋回去”……

去年10月,雲南宣威的一名初二女生服藥自殺。家屬稱,女孩生前曾在學校遭遇同學霸凌,服藥後,女生曾給父親打電話哭訴“沒臉面在學校讀書了”……

日本的校園霸凌更加嚴重。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官方統計顯示,日本每年新學年開始之際,自殺率都會上升。曾有日本高中生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道:“夏天結束,學生必須返校。一旦開始擔心被欺負,他們就可能選擇自殺。”

隱忍,可能會引發抑鬱症。報復,可能自己也會成為施暴者,甚至釀成人命。自殺,那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遭遇校園霸凌的學生,通常只有上面幾種選擇。去找老師呢?不能保證所有老師都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有的老師甚至不會理你、給你灌雞湯,讓你“內心強大點”。

而且,怎麼對老師說呢,被霸凌的證據呢?找完老師後,會不會被施虐者報復呢?

至於報警,就更難了。就算證據齊全,“校霸”被定罪了,最多也就是被關進少管所。他出來的那一天,就是你重新提心吊膽的那一天。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被霸凌的學生沒有選擇向學校求援或者報警的原因。

種種原因,導致校園霸凌問題一步一步積壓,最終走向不可收拾、觸目驚心的境地,甚至釀成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結局。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電影上映前即日,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大修。

好在,目前,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在進行7年來的首度大修。

據中國經濟網報道,英美等國對於判定低齡未成年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遵循“惡意補足年齡”原則。

根據這個原則,處於一定年齡段的未成年人被推定為“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但若控方提出相關證據證明這個未成年人“在行為實施時具有惡意,能夠辨別是非、善惡”,則可以推翻其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推定,這名未成年人應當對其實施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我們的這次大修,是否也需要借鑑這個原則,值得討論。

希望校園霸凌這個現象,能夠在《少年的你》的深刻演繹下,得到全社會更加廣泛的正視和關注,推動立法,保護少年。

從這個意義上講,《少年的你》功不可沒——正因它足夠黑暗,所以有可能將所有觀眾,引向光明的方向。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即將走向何方?

這一次人人都愛的四字,是《少年的你》

✎作者 | 土衛六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