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应该有些冷思考

这几天,中医药大会传来很多喜讯,印发了文件,对中医十分给力。实际上,对于中医来讲,自清末之后,就与国家命运紧紧的连在一起。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中医必须面对西方医学的到来,挡不住。一是西医也是有效的医学,并不需要排斥。二是纯粹中医,有其局限性。这个时期,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医危机感不强烈。

到了民国,从元年就用了西法,由此到了北洋时期,中医就收到了压制的通知书,不再教育部的学习体系中。悲哀由此而来,意思是随其自生自灭,国家不承认,没有教育哪来种子。

民国再回到国民党手中,中医更惨,那些西化的政客,急于灭中医而后快。为什么?因为中医存在,被视作西医拓展的干扰。西医要消灭,政客要消灭。如此,中医只能见缝插针的活着。而半封建半资本半殖民的环境,以及战时环境,中医他们可以去除在大医院,却不能消灭在广大农村和民间。

这样,城市中医不行,农村中医不灭。这个时候,靠政府不行。

中医重新活过来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毛主席。这是清晰的发展逻辑,如果任由一些人蹂躏宰割,中医必亡。从毛主席到现在,对中医都是重视的,中西医并重是明确的,法律法规也很多,还有中医药法的保护。

但,问题解决没有呢?

当中医人沉浸在兴奋当中的时候,是否发现,既往中医药法出台后,同样激动万分。如此,中医界就要冷静的想一想。

一是中西医并重落地了没有?

二是中医本色保留了没有?

三是老百姓究竟需要中医否?

四是中医界做到最好了没有?

这几个问题,第一个中西医并重,理念化了,可操作性在哪里呢?如果交给各级政府机关,并重从哪里入手?这是一个问题。是人员配制到位?机构完整还是经费同样划拨?实际上,中医在农村基层很难并重,县级以下有中医管理人员没?很多地方压根没有。

其他的几个问题,中医更应该深思。一方面自己做得不好,这几年看着轰轰烈烈,可是教育中中医份量轻了,很多学生从读书到工作就不临床,看过病,学习理论实践截然分开,中医怎么培养?

此文到此,有暇再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