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長相奇怪、愛吃軟飯的深海醜魚——鮟鱇魚

在環境險惡的海洋裡生活,每種生物都有其獨特的生存之道。鮟鱇魚常年居住在200~4000米的深海,自然得想辦法練就一身震懾力十足的本事來防身。深色的皮膚是它的保護色,而肥大的體型和猙獰的一口尖牙利齒則讓它樹立了崇高的威嚴。它的體表沒有鱗片,卻遍佈了粗糙起伏的皮質。這樣的形象也難怪人類把它列為醜魚的榜首。然而龐大的身軀作為累贅使鮟鱇魚游泳相當困難。它大部分時間都棲息在海底,用鰭棘支撐著身體緩慢爬行。個別種類有時還偽裝成岩石一動不動,伺機恐嚇別的魚一個措手不及。

揭秘長相奇怪、愛吃軟飯的深海醜魚——鮟鱇魚

鮟鱇魚雖然游泳技能值低,卻是一種兇殘的食肉動物。在獵物面前它可不會手軟,伸縮自如的下顎和胃能夠在捕食的關鍵性時刻迅速擴張。以至於一些體型比它大兩倍的魚類也難免淪為它的食物。而銳利且向內傾斜長牙一般不會讓落入它口中的獵物有機會逃走。它憑藉著強硬的武器在自己的海域裡所向披靡。如果非得從它身上找些美感,那大概就是它背鰭上懸掛的一隻發光“釣竿”了。這隻“釣竿”其實是它的鰭狀脊椎延伸出的發光器官,它像燈籠一樣發出明亮的光。

揭秘長相奇怪、愛吃軟飯的深海醜魚——鮟鱇魚

鮟鱇魚的“燈籠”油紙是它皮膚上的囊狀皮瓣,蠟燭則是上百萬只會發光的共生細菌。它的皮瓣中存在著無數的發光腺細胞。共生細菌無法合成自身生存需要的化學物質,腺細胞恰好能滿足它們的需求。於是發光菌自覺進入開放式的腺體中,與鮟鱇魚共度此生。鮟鱇魚會發光的脊椎不僅為它在陰森的海底探明方向。更重要的作用是作為誘餌吸引其他動物魚。把異種魚類吸引過來成為它捕食的獵物。而同種異性魚類則被它色誘來完成繁殖需求。

揭秘長相奇怪、愛吃軟飯的深海醜魚——鮟鱇魚

起初科學家們捕捉鮟鱇魚進行生物研究,卻發現無一例外的是雌性個體。而許多鮟鱇魚身上常常有一條條的小魚用嘴吸附著外表皮。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應該是幼魚在吮吸母親的營養。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都沒有發現雄性鮟鱇魚的蹤跡,直到1924年,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好奇地解剖了附著在雌性鮟鱇魚身上的小魚。他驚奇地發現這並不是人們一直誤以為的雌性鮟鱇魚上的幼魚。而是擁有完整性器官的成年雄性鮟鱇魚。這實在是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雌雄魚的體型達到了少則幾十倍,多則數百倍的巨大差異。然而在物種延續的重要任務下,體型懸殊的它們進化出了獨特的繁殖方式:弱小的雄性鮟鱇魚在體型上不佔優勢,在競爭激烈的深海中尋覓食物十分困難。它們自身能力達不到,就想辦法從別人身上找依靠。雄性鮟鱇魚為了生存,只好甘心於“吃軟飯”。在生計面前,尊嚴和身體都已經不再重要,這“軟飯”吃起來,它能不香嗎?

揭秘長相奇怪、愛吃軟飯的深海醜魚——鮟鱇魚

然而對於雌性鮟鱇魚來說,蜂擁而至的雄魚必然無法確保它對愛情的專一。一條雌魚上附著多個雄魚精囊也是常有的事。目前捕撈發現最“花心”的雌魚身上就攜帶有8個異性。而追究雄性鮟鱇魚擁有迷你身型的原因,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的進化結果。環境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原本體型較小的雄魚只好儘可能地降低自身代謝成本。於是它選擇了一種極端的自虐式方法——減小體型。嬌小的身軀自然會對原本的器官造成擠壓破壞。消化道無法完全發育,直接導致了其發育不良。而性腺也只有寄生於雌性身上才能發育成熟。於是在茫茫大海中尋找託付終身的交配對象,成了雄性鮟鱇魚解決溫飽的首要任務。

揭秘長相奇怪、愛吃軟飯的深海醜魚——鮟鱇魚

鮟鱇魚獨特的繁殖方式與兩性差異可謂突破了人類固有的認知。然而對於具體的融合機制卻仍然是個籠罩著迷霧的謎團。人們驚奇於此的同時,正不斷探索著未知的奧妙。也正是源於對自然界的強烈好奇,科學發展的觸角才延伸得更加廣泛和深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