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單人反坦克導彈這麼發達,如果陸軍配備成班級武器,是不是坦克就沒什麼用了?

ThornHeart139483765


已經有人這麼幹了,就是下面這個。


FGM148“標槍”反坦克導彈,“標槍”反坦克導彈是美國研製的一種第四代單兵反坦克導彈,最大的優點是發射後不管,在美國陸軍中屬於班用反坦克導彈。這也就是說美軍中已經普及了單兵反坦克導彈,那麼美軍取消坦克這種武器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美軍不僅沒有較少坦克數量,反而更加重視坦克的應用。根據未來計劃,美國要改進出更新的M1A2C型主戰坦克,還要在後期的編制中增加坦克的總數。這樣一來,美軍重型裝甲部隊中坦克的數量不降反增,質量也有了明顯提升。在增加反坦克導彈數量的同時,又增加了坦克的數量,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

美國陸軍未來將會把所有的M1A2型坦克改進為M1A2C型

關於反坦克導彈的誤區

很多人對反坦克導彈的認識來源於媒體或網絡的參數介紹,缺乏對反坦克導彈作戰流程的瞭解,因此認為反坦克作戰的任務就是:發現坦克→鎖定目標→發射導彈→命中摧毀→任務完成。

實際上,這只是反坦克導彈的一個標準作業流程,其中缺乏了很多細節展示,而這些細節才是影響反坦克導彈作戰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1.陣地的設置

反坦克導彈發射陣地的選擇其實很有學問,並不是隨便找個什麼地方就能架起來發射。

反坦克導彈屬於直瞄武器,射程遠超其他輕兵器,因此發射陣地需要選擇地形高、視野開闊的地帶。再有,反坦克導彈也屬於高價值武器,容易遭到對方重點“照顧”,所以發射陣地還要便於反坦克導彈的隱蔽和機動,防止被“集火”攻擊。滿足以上條件的陣地在戰場上其實並不好找,如果是陣地戰還可以通過提前構築反坦克掩體來解決發射陣地的問題,而遭遇戰時反坦克導彈想找到合適的發射位置就只能靠自己的運氣了。

因此,想把反坦克導彈架起來就打的人,要麼因地形遮擋無法攻擊目標,要麼被對方提前發現後徹底消滅。

中東戰場上,不少反坦克導彈來自於樓頂上的發射陣地。

2.發射和飛行

很多人覺得反坦克導彈鎖定目標後發射即可解決問題,實際上發射反坦克導彈後很容易遭到來自於目標的反擊。

在敘利亞內戰的視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枚導彈冒著火光忽忽悠悠地飛向坦克,時間從五、六秒到十多秒不等。這其實是反坦克導彈的通病,目前大多數的反坦克導彈都屬於半主動制導,發射手必須全程緊盯目標並修正導彈的飛行路線,為此帶來的問題就是導彈的飛行速度受限,一般只有300米/秒左右,攻擊3公里距離上的目標時,導彈飛行時間就長達10秒。另外,反坦克導彈點火後會產生明顯的亮光和大量的煙霧,發射特徵十分明顯。因此,反坦克導彈小組作戰時不僅要冒著暴露自身位置的風險,還要在這種風險下堅持十多秒的時間。

利用反坦克導彈的這個特點,坦克也有相應的應對措施,最典型的如開炮還擊。由於坦克發射的炮彈飛行3公里只要2秒左右,因此一旦發現反坦克導彈,在確定位置後可立即開火反擊,後發先制的炮彈既能消滅反坦克小組,又可破壞導彈的制導,解除自身危險,一舉兩得。

反坦克導彈發射瞬間,半主動制導的反坦克導彈發射後需要為導彈制導,不能移動。

3.目標的反應

坦克應對反坦克導彈的手段也很多,除了上面說的直接開炮還擊外,還有其他方法。比如利用短距離快速不規則機動躲避導彈攻擊;在坦克四周上製造大片煙霧直接阻斷反坦克武器的瞄準線。現代先進主戰坦克還安裝有各種告警裝置,並與煙幕發射器聯動,一旦被遭到反坦克導彈的跟蹤瞄準就立即報警同時發射煙霧隱蔽起來,隨後就地展開反擊。

比如俄軍的“窗簾”主動防護系統,該系統告警器當探測到反坦克導彈制導或測距信號後就迅速投放大範圍的煙幕,或者開啟誘餌信標燈誤導來襲導彈。根據俄羅斯官方的宣傳數據,“窗簾”系統可將反坦克導彈的命中率降低到不足30%甚至更低。另外,有些坦克還加裝了硬殺傷主動防護系統,通過測算來襲導彈的軌跡直接發射攔截彈藥將其摧毀以保障坦克的安全,比如著名的“競技場”硬殺傷主動防護系統。

演習中正在釋放煙幕的坦克,這種方法對抗反坦克導彈有奇效

雖然宣傳資料上號稱反坦克導彈的命中率超過90%,但這僅僅是試驗場上的數據。在戰場上的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反坦克導彈實際命中率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有時還會出現命中後也沒有摧毀的問題。

坦克還可以加裝爆炸反應裝甲硬抗反坦克導彈的攻擊


4.對手的壓制

以上只是說了反坦克導彈問題和坦克自身的應對,而為了解除威脅,使用坦克的進攻方會利用戰術手段直接壓制反坦克導彈的使用。

<strong>

比如進攻時步兵和坦克互相配合,坦克為步兵提供掩護和支援,步兵則為坦克指示目標。這樣即便遭遇反坦克導彈攻擊,坦克也能在步兵的提醒下立即採取應對措施併發起反擊,削弱反坦克導彈的作用(步坦協同戰術)或者在炮兵的掩護下將進攻部隊前推,儘量縮短與防禦陣地的距離,待炮火延伸後,立刻發起衝擊,短時間內佔領陣地,使反坦克導彈根本不能發揮用途(步坦炮協同戰術)

這些戰術協同手段都是現代陸軍必修的科目,如果妄想依靠反坦克導彈想頂住坦克進攻的話,結果一定不好看。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人一邊加強步兵反坦克能力,一邊強化重型裝甲部隊的原因了。

俄陸軍下的步坦協同戰術

除去以上因素外,反坦克導彈還有諸如價格高、機動性差、火力持續性弱等問題,不過只需要記住一點就行:以當代的技術,反坦克導彈無法淘汰現代主戰坦克,只能作為反坦克手段的補充。


目前還是有不少人秉持著反坦克導彈會淘汰坦克的思想,但這個思想本身的邏輯就錯了。

仔細想一想

機槍的出現淘汰步兵了嗎?

防空導彈的出現淘汰飛機了嗎?

反艦導彈的出現淘汰軍艦了嗎?

防彈衣的出現淘汰子彈了嗎?

都沒有!

一件武器被淘汰不是因為被其他武器所剋制,而是因為有了更好的替代者,

淘汰騎兵的不是機槍而是坦克!

淘汰飛艇的不是高射炮而是飛機!

同理,真正能淘汰坦克的也只能是比坦克性能更好的武器,而不是反坦克導彈!

<strong>


水井土城


試問:現在單人反坦克導彈這麼發達,如果陸軍配備成班級武器,是不是坦克就沒什麼用了?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問一下,為什麼各國陸軍沒有將其下發到班級單位呢?其實從單兵手持反坦克導彈來說,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單兵反坦克導彈的穿甲深度相比過去已經有了質的飛躍,而這其中就是串聯式戰鬥部的使用,使得反坦克導彈在面對裝甲厚度越來越厚的敵方坦克等裝甲目標時,依然可以提供更大的穿甲深度。而且在技術的推動下,單兵反坦克導彈的穿甲深度越來越深的同時其整體質量反而越來越輕,所以也使得便攜性更為便利,更適合作為班級裝甲作戰武器之一。

其實在單兵反坦克導彈發展的今天,雖然其便攜性越來越好,但是至今沒有裝備班級作戰單位的核心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點:旅級編制下強調的綜合協同作戰

過去各國軍隊在武器裝備編制上還是以武器分類,比如裝備了坦克的重裝甲團、裝備了自行火炮或者各種榴彈炮、火箭炮的炮團、只裝備很多輕型戰車的機械化摩托團等,這些編制普遍存在火力打擊武器單一,各兵種之間協調作戰需要時間和人員的配合的缺陷。所以在旅級單位改制後,很多旅級單位會相應的同時裝備多種少量武器裝備,這些數量不多、但是種類豐富的武器之間協同作戰,其綜合火力打擊無論是近距離作戰還是遠距離打擊都能做到。所以在這種火力配置下,還一昧的強調步兵班組的反坦克能力,其實根本沒這個必要,畢竟本級作戰單位裝備有反坦克武器發射車,又何必再勞累本身就腿著的步兵班組呢。

第二點:單兵和敵坦克硬剛的機會不大

其實這一點簡單來說就是,為什麼步兵班組一般不和坦克硬剛的問題,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二者根本不是一個對戰等級的,所以作為弱者的步兵班組肯定幹不過坦克了,要不然幾百萬美元的坦克白研發、白裝備了。畢竟敵方的坦克在實施衝鋒陷陣的之前,都不會貿然的毫無準備的直接衝上去,而是在後方的炮兵部隊支援、旁邊的步戰車協同作戰的綜合前提之下,才會從火力準備向縱深延伸,所以留給步兵班組的時間根本不多,很可能裝備反坦克武器的步兵班組正在準備實施反坦克作戰時,敵方的坦克就已經一發炮彈打過來,或者直接壓到頭頂之上了。

第三點:步兵班組強調近距離的火力壓制

很多國家的步兵班組雖然承擔一定量的反坦克作戰任務,但是其核心還是在於其近距離的火力壓制能力大小,所以各國步兵班組在武器裝備上,主要還是以單兵步槍和通用機槍為主,在稍遠距離上則會裝備一些榴彈發射器或者單兵火箭筒。比如我軍步兵班組就裝備有98式火箭筒用來承擔部分反坦克裝備目標任務,但是從軍改的發展方向來說,未來隨著團改旅的實施,98式火箭筒很可能成為過去而不復返。畢竟對於步兵班組來說,所有士兵除了要承擔很大重量的自身裝備外,長時間行軍還攜帶反坦克火箭彈/導彈這種體積又大、質量又大的武器裝備很不方便,而且在大多數作戰中,和敵方中裝甲目標硬鋼的機會並不多,所以攜帶這種武器反而還會成為累贅。

第四點:反坦克導彈價格太貴限制了標配

首先對於任何一個班組作戰單位來說,誰又會嫌自己裝備的火力輸出太過於強大呢?所以能夠給班組配備部分重火力打擊武器肯定最好了。但是以現有的反坦克導彈來說,其穿甲深度越來越深、質量越來越輕,但是價格卻在一路上漲。比如美軍雖然給部分步兵班組裝備了“標槍”反坦克導彈,但是這種反坦克導彈並不便宜。比如美軍對外出口標槍反坦克導彈單價大概在26萬美元/枚,就算是自用單價能夠低於20萬美元。以步兵班組將反坦克導彈作為更常見的日常消耗品使用的話,美軍就算軍費沒有下調也是撐不住這麼敗家的。

所以總結來說的話,雖然給步兵班組標配反坦克導彈具有很高的戰術價值,但是不管是從使用場景還是成本等因素考慮,步兵班組標配反坦克導彈也只能算是一種限制因素大於實際因素的裝備罷了。所以像美國的“斯特瑞克”旅直接裝備有車載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和少部分步兵可以選擇的“標槍”反坦克導彈就可以看出,美軍並沒有刻意的強調步兵班組必須攜帶標槍反坦克導彈,只是將其作為每個步兵班組的選配武器之一。而且其雖然裝備有車載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但是整個斯特瑞克旅核心還是利用斯特瑞克輪式裝甲車的高機動優勢與美軍自身的信息化優勢來實施戰術穿插任務,也就是所謂的“避其鋒芒,攻其側翼”。


魑魅涅槃


現在世界軍火貿易市場上貌似是不允許公開銷售單兵防空導彈和反坦克導彈之類的武器的。而坦克與反坦克之間的矛與盾似乎是矛更厲害一點,但是就算單兵反坦克武器再厲害,也沒有哪個國家說不研發、不生產、不裝備坦克?為什麼呢?因為坦克是一把利劍,進可攻,退可守,而反坦克導彈始終是盾而已。而且反坦克導彈的技術難度大,製造成本高,打小規模衝突戰可能還行,但是要打大規模戰爭可就不一樣了,沒有坦克就基本相當於在打架的過程中用單手跟人打架,可是你又不是武林高手,單手打得過別人?


像大規模的戰爭中,反坦克導彈是不可能會下放到班一級的就算是土豪美帝也不行,哪有那麼多錢和資源去分到班一級。況且現代戰爭講究的是體系作戰,坦克又不是單獨行動,在體系的支撐下還是挺穩的,按照以往的戰爭經驗,坦克的作戰用途非常廣,而且在進行戰術穿插的時候往往會給敵人的部署造成重大的打擊。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坦克在地面推進作戰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畢竟面對這種鋼鐵之軀,普通的武器根本打不過。

而面對日趨嚴重的反坦克火力,各大國也在努力的找更好的防禦方法,畢竟反坦克導彈巨大的威力給坦克帶來的威脅也是實打實的,但是各種方式也只能讓攻防相對平衡,而不至於讓攻防的天平過去失衡而目前有效一點的估計也就只有坦克主動防禦系統能防一下了,或者是體系來壓制。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前提是你扛的動!單兵反坦克導彈可不輕啊!就算是火箭筒也沒法一人一個長時間運動作戰啊!你能扛一枚就不錯了。就算你裝備的是高德紅外產的揹包式導彈,且不說威力和射程了,長時間揹著也不輕鬆啊!就算你有裝甲運兵車,你有全地形戰車,你也沒辦法發現即摧毀啊!坦克可以運動中射擊,單兵用的反坦克導彈可沒辦法運動中射擊!更別說裝甲運兵車和全地形戰車的防護了,不是一個級別的防護!另外別忘了坦克這個鐵疙瘩,有全套通訊設備,可以通訊所有偵查設備,只要有兄弟單位發現目標,坦克就可以獲取信息,遠距離就可以實施攻擊,且不說這些外在的因素,坦克可發現目標距離遠比裝甲運兵車,全地形車遠得多!


草木菁華2005


親沒聽說過有一種防護叫主動防護系統嗎?如果你能把反坦克武器的成本降到可以下放到步兵班組,你想想主動防護系統的成本得降成啥樣?那還不得連個軍用越野車都普及了?怕是那個時候無人坦克和無人戰鬥車都批量裝備了吧。

這麼大點小彈丸就能廢掉數萬美元的反坦克導彈,你說是誰更賺?

所以如果普通的步兵班組都配得起反坦克導彈的時候,千萬不要高興的太早,那恰恰說明未來陸軍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坦克將以新的面貌出現,即小型化,無人化的坦克。這個時候裝甲力量將大大增強,以至於普通步兵遇上裝甲部隊的幾率大大提高而不得不普及反坦克導彈。對於落後一方的步兵來講,這意味著反坦克導彈非但不能勸退坦克,反而意味著一場噩夢的開始。

美國未來陸軍司令部規劃的NGCV(下一代戰鬥車輛)計劃,已經出現了無人坦克和無人反坦克車的概念


紙上的宣仔


當然不是!終有一天,美軍步兵班手中的AT—4火箭筒和M3古斯塔夫無後座力炮都能發射制導彈藥……但坦克也會裝備主動防禦、電磁裝甲甚至能量力場防護罩……矛與盾的較量,永無止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