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親媽變後媽?3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自護課堂】第二十七期:呼叫12355 | 新學期親媽變後媽?3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青春心向黨 ● 建功新時代

導讀

急脾氣的爸爸媽媽們,生了一個有“拖延症”的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相信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

今天,我們來分享給你3個小妙招,一起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自护课堂】第二十七期:呼叫12355 | 新学期亲妈变后妈?3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什麼是“拖延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做什麼事都很磨蹭、慢吞吞、不著急。

讓我們來還原一下場景:

吃飯:吃一口玩一會兒,在吃飯問題上,每天至少要催10遍;


睡覺:到了晚上就精力充沛,玩玩遊戲、聽聽故事,怎麼都不願意睡;


出門:已經三番四次告訴他快來不及了,他依然慢吞吞地穿鞋子,過了半天,腳還是半隻在鞋裡、半隻在鞋外;


作業:剛坐下沒5分鐘,就嚷著要喝水,一會又想吃水果,一會又想上廁所。本來作業不多,非得磨蹭到八九點才寫完。

孩子們為什麼會養成拖延的習慣呢?

1、從小未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意識

爸媽在孩子還小時,沒有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意識,沒有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導致孩子總是拖拖拉拉、不緊不慢。

2、時間規則不清晰

其實,拖沓、逃避是人性的本能,自律能力相對較強的成年人,有時也會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如果做事時間規則不明確,只能使孩子做起事來,沒有節點意識,能拖則拖。

3、你越催,我越慢

家中若有“急性子”的爸媽,可能更會加強孩子的“拖延”。這類爸媽不懂得孩子的行事節奏,總是喜歡催、逼孩子,從而打破了孩子本該有的節奏,孩子沒了自己的節奏,就只能以父母催促的態度為準則。

就拿早上出門上學來說,孩子是你不急我就不急,你急得抓狂了,我就知道時間到了,就不得不出門了。

【自护课堂】第二十七期:呼叫12355 | 新学期亲妈变后妈?3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瞭解了“拖延”的原因,那我們該如何做呢?

別太勤快

把孩子的責任還給他們

【自护课堂】第二十七期:呼叫12355 | 新学期亲妈变后妈?3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懶媽養出勤快孩兒”這句話,有的時候,真的有些道理。

經常聽到有些“勤快”爸媽對孩子說:“別的事情你都不用做,好好學習就行。”有時候他們甚至會把書本翻好、鉛筆擺好,等著孩子來做作業。孩子做完作業、起身就走,留給爸媽收拾書包。

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會表現出“拖延症”的現象,他會認為那些事不是他的責任。

父母應該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培養責任感。

比如,購物時幫媽媽拿一些東西。

比如,告訴孩子“爸爸有點累,能幫我捶捶肩嗎?”


比如,讓孩子獨立照顧一盆植物。

能做的事情有很多,關鍵在於父母的態度和自己的思考。

適時讓孩子

承擔拖延的自然後果

【自护课堂】第二十七期:呼叫12355 | 新学期亲妈变后妈?3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和孩子約定好了時間節點,孩子如果做不到,就讓他承擔自己沒有做到的“自然後果”。

比如,和孩子約好晚上9:30 前,要寫完作業上床睡覺。如果孩子沒有完成,到點就把作業本合上,不准他繼續做,即使第二天會被老師批評。


比如,孩子早起時很磨蹭,叫他起床也不起。那就不用催,他到學校晚了,老師自然會批評他。


比如,提前和孩子約好作業時間,如果因為拖沓,到了時間仍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就只能取消今天的遊戲時間,並溫和而堅定地執行。

孩子感受到因拖沓給自己造成的“麻煩”,自然更願意調整。

拒絕凡事包辦

【自护课堂】第二十七期:呼叫12355 | 新学期亲妈变后妈?3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如果孩子早晨起床後十分磨蹭,家長由於害怕孩子上學遲到,而幫忙收拾書包、水壺、作業。可孩子卻在一旁依然不緊不慢。那是因為他心裡以為:自己磨蹭一點沒關係,到時候媽媽會來幫我的,反正上學遲到不了。

想要讓孩子不再磨蹭,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讓孩子遠離對父母的依賴,更不能因為看孩子幹得慢,就包辦代替。

圖文來源 | 團中央權益部

【自护课堂】第二十七期:呼叫12355 | 新学期亲妈变后妈?3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自护课堂】第二十七期:呼叫12355 | 新学期亲妈变后妈?3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求關注

【自护课堂】第二十七期:呼叫12355 | 新学期亲妈变后妈?3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全心全意為青年服務

【自护课堂】第二十七期:呼叫12355 | 新学期亲妈变后妈?3招治好孩子的“拖延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