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到底該不該標準化?

建築設計,到底該不該標準化?

建築設計,到底該不該標準化?

引言

標準化相關的研究很多,作用也毋庸置疑,但是在建築設計領域,由於建築設計兼具藝術性和技術性的雙重屬性,因此對建築設計標準化還有很多質疑聲。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嘗試通過相關脈絡的梳理,系統思考建築設計標準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建築設計標準化的起源和發展

在西方,歐洲古希臘的柱式及建築的各種法式就是建築設計標準化的典型代表。其中,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清晰地約定了那個時代建築設計的一些標準化做法,如建築比例尺度的要求,怎樣施工和建造等。在神廟設計中,約定了要分為柱式設計、平面設計以及朝向佈局3部分內容,神廟的長度要是寬長的2倍等詳細內容。而從這一時期的經典建築帕提農神廟,可以清晰反映出黃金分割比例這一建築設計標準化美學法則的運。首先它的高寬比是黃金分割,然後它的總高和柱子之比是黃金分割,最後上部三角形山花的高度和簷部的高度又是黃金分割。從而使整個建築呈現出一種永恆的和諧感,成為西方古典建築經典中的經典。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帕提農神廟立面設計的標準化分析——黃金分割 (左)

中國古代都城設計標準化原型(右)

在東方,《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其作為建築設計標準化的典型代表,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城市規劃及建築形制。

在建築單體設計方面,中國古典建築的標準化程度更是極高。其基於“材分”之制,形成了標準化系列化的建設標準,按照等級、功能、規模等形成了高度、寬度、進深和結構大小多樣的建築單體並組合成建築群落,並落實在臺基、出簷、屋頂、色彩等細節上。

並且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非但沒有千篇一律的單調,相反形成了主次分明、統一和諧的典型建築空間和風格。

另外,由於清代官式建築的工程做法日臻程式化,定型化,建築規制以“格遵祖制”“永垂法守”,因此清朝樣式房的設計效率很高,設計製圖週期很短,在設計像故宮太和殿這樣的大型建築時,設計圖紙也只有兩張。

二、當代建築設計標準化存在的普遍性

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打破了按照前人樣式、法式進行設計的方式,建築設計標準化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隨著不斷髮展,雖然當代建築設計標準化總體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但是整體看,還是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即

1.建築設計管理的標準化;

2.建築設計技術的標準化;

3.建築設計方法的標準化;

2.1建築設計管理的標準化

首先,建築設計管理的標準化較有代表性的是設計企業的設計管理標準化,既包括大到內部的質量管理體系,也包括小到圖紙版式、圖籤的管理。而在質量管控上不僅有標準化流程,還有標準化審核工具、表單和模板等。

其次,建築設計管理的標準化還體現在技術標準方面,如建築設計規範、法規等。通過各項技術標準、圖集作為工程設計的基本依據,一定程度上在不同範圍內也推動了建築設計標準化。

再次,建築設計管理的標準化也體現在設計工具的標準化方面,如以複雜曲面著稱的弗蘭克蓋裡,其獨特建築形式就依託於Catia平臺基礎上開發的DP這一參數化設計軟件,並通過團隊協同完成。其代表作 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美術館項目,儘管形式上充滿了自由、靈動和不確定性,但是DP操作平臺清晰展現出了建築在設計建構和內部分工協作上的標準化操作邏輯。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基於DP標準操作工具平臺設計的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美術館

總之,建築設計管理的標準化,為當代建築設計的成功提供了有效的機制、規範和工具等支持,是建築設計標準化得以實現的外部保障。

2.2建築設計技術的標準化

建築設計技術的標準化比較典型的是設計相關專題、專項的標準化

。如地下空間成本控制的標準化,通過前置綜合分析、評判步驟和專業交圈等標準化分析順序,使項目地下方案更加清晰與合理,從而創造價值。還有日照分析的標準化、強排設計的標準化,都是通過不斷的總結、規範、固化,進而使得建築設計的水平越來越高、越來理性,設計成果更有說服力,提升了建築設計的競爭力。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地下空間成本控制標準化和日照分析的標準化的案例

此外,商業盈利模式與建築學的結合

,又進一步推動了建築設計突破自我視角,從用戶需求出發圍繞產品做相關技術的標準化,如低層高密度住宅產品標準化、戶型產品標準化、立面設計標準化、示範區設計標準化、樣板間設計標準化等一系列的設計、部品、成本的技術標準化。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立面設計標準化案例

總之,建築設計技術的標準化,為當代建築設計的成功提供了內在基礎保障,是建築設計標準化得以實現的核心手段。

2.3建築設計方法的標準化

建築設計不像藝術設計,可以天馬行空,需要在一些限定中完成,即雖然建築設計本身可能是感性的,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變成了理性設計。因此,相似的限定條件和通用性的理性思維過程,就使得建築設計方法具備了有套路可循、能夠標準化的可能性。現代主義大師柯布提出的現代建築五原則就是建築設計方法標準化的典型代表,其原則性的約定了現代建築需要底層挑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帶窗、屋頂花園,從而一方面導致了現代建築與古典建築形式上的迥然差異,另一方面也使得後來的現代建築儘管形式上各有特點,但並未發生根本性的顛覆,體現了標準化的彈性.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意大利文藝復興紀念性建築形象——坦比哀多

以當下先鋒派建築事務所UNstudio為例,其許多作品裡都有一個套路,即選取一個自循環閉合原型從中提取線或者面,並通過將之打斷和在不同標高上的再拼接,生成空間的某一部分或者整體。運用這一手法,創造出了看似複雜的垂直交通體系,曲折空間中的流暢交通,使得我們從垂直方向上的空間創造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獲得了更多新奇的空間感受。筆者認為這正是建築設計方法標準化的一種形式,也是UNstudio作品討巧和屢試不爽的原因所在。同時,建築設計方法標準化,使得之前個性化、神秘的建築設計變的不神秘,有助於未來建築設計創作在技巧、手法有更大的突破。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UNstudio作品中垂直交通體系設計方法的標準化

三、當下建築設計標準化存在的爭議與剖析

建築需要創新,反對簡單模仿和抄襲,這已經成為現代建築設計的信條和被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在這個極度追求個性的時代,似乎每座建築都要做“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

從柯布在《光輝城市》中提出的開放式街區和超高層建築的雛形開始,就有觀點認為建築設計標準化雖然解決了效率問題,但是也造成了城市的千篇一律。而近幾年,我國住宅產業化、標準化的呼聲越來越高漲,在這股熱潮之下,業界一直就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喊出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住宅標準化“。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柯布西耶在《光輝城市》虛構的未來

爭議之一:建築設計標準化導致建築千篇一律,忽視多樣性,制約創新。

大型地產商在全國進行的樓盤“複製”,使得不同城市都長著千篇一律的面孔,忽視了住宅多樣性的價值,如羅素所言”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部分建築師擔心標準化會產生放大效應,導致更大的雷同,最終制約創新。

剖析之一:

住宅的標準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固有標準系統內的靈活變化,在標準之下也會有多樣,如同樂高說明標準化同樣可以創造出參差多態。更重要的是有了標準化才可以實現精細化。如香港彩虹邨,位於九龍黃大仙區,是香港最早期建的公共屋邨之一。雖然採用了建築設計標準化,但其被稱之為鋼筋水泥裡的彩虹,是香港最“色”的一個地方,彩虹邨外牆塗上了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非常醒目。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都能遇見五顏六色的彩虹。

此外,創新的涵義廣泛,標準化帶來的降低成本、提高居住品質同樣是創新!

爭議之二:建築設計標準化導致人的生活被標準化。

人的生活不能,也不應該被標準化,現階段大多地產商給客戶提供的菜單化選擇十分有限。

剖析之二

住宅的建築設計標準化立足於客戶,通過模塊佈局組合、居住空間的高效利用、人性化的部品設計等研究滿足用戶需求,是居住生活的智慧體現。不斷進步的標準化可以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優質、更環保、更經濟也更人性化的住宅。同時,標準化會隨著時間與客戶需求在改變,並非一成不變。如較受市場歡迎的全生命週期產品,其根據客群不同生命階段、不同生活需求的特點,採用以全生命週期理念結合開放的靈活空間,依靠精裝一體化,為客戶量身定做、自由調整。形成二人世界、三代同堂、老人之家等模式。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全生命週期產品案例

爭議之三:建築設計標準化導致地域性喪失、特色失去

住宅標準化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導致地域性和多樣性的喪失,使得各地城市失去特色,人們失去地方歸屬感。住宅不應該僅是住宅的機器,還應該是藝術品。

剖析之三

首先,各地不同的住宅地方標準也是對住宅地域性的回應;其次,以鄰國日本SI住宅為例,其土地私有化低層住宅較多,客戶更關注住宅的高精度和品質,關注平面佈置的個性化和改造維修的便利性。於是,SI住宅就將標準化聚焦到構件、部品的標準化,結構、內設和設備的工業化等方面,從而保證產品質量、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建築設計標準化更多的關注是“裡子”而不是“面子”,因此並未影響其地域性的表達。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日本SI住宅

爭議之四:建築設計標準化發展不宜過快

標準化像油門,效率高但殺傷性大,造油門前要先造剎車,只有制衡標準化的東西出來,才能用標準化。

剖析之四:

建築設計標準化是住宅產業化發展和規模化發展的核心,是不可逆的趨勢。其能顯著提高建築品質,符合“四節一環保”的綠色建築原則,大幅提高建造效率,節約人力資源,提升經濟效益,為社會大眾提供了更優質、環保、經濟的住宅產品,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尤其近些年對裝配式政策的要求,已經開始倒逼建築設計標準化不得不加快。

總之,不應該僅用建築設計標準化初級階段的例子來否定他,正是目前空間生產的規則和系統還不夠完備,所以需要標準化來達到精細化。

四、建築設計標準化的再認知

4.1需求的重複性是建築設計標準化的前提

用戶的需求貌似是各不相同的“小眾”,但從“大群”來看,這種個性具有很強的共性,即需求具備標準化可能。比如,當一位建築師在說,他遇到一個業主家裡養寵物,需要一個“個性化”的設計可以供寵物活動的時候。其實那只是對於這位建築師一個人而言,對於他做過的那100個案子來說是“個性化”而已。

因此,雖然不同層級客戶,區域不同、支付能力不同、關注點也不同,但通過梳理其所對應品類的代表產品發現,建築設計還是可以採用標準化的。只是由於客戶邏輯的差異,造成了其在標準化側重點和具體選擇上有所不同。比如剛需產品的客群更關注價格、戶型功能,因此萬科90小三居的建築設計標準化聚焦在了戶型上,側重於性價比;而高端產品的客群追求稀缺性、高舒適度和高品質服務,因此泰禾院子系列的建築設計標準化就聚焦在中式風格和細部的打造、高端社區配套,側重於高端文化基因。這樣,標準化就能夠聚焦不同層級客戶的

關注點,從而精準的滿足其需求。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不同品類產品的標準化分析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典型剛需產品標準化——戶型

4.2追求最佳秩序和效益是建築設計標準化的核心目的

當代建築設計始終存在兩方面的困境:

一是對個性化設計的追求與建築師個體能力之間的矛盾給創作上的失敗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大量建築師由於設計的能力差異很大,從而使建築的殘次品率極高;

二是建築設計所面臨的海量問題。這種情況下,試圖讓建築師針對每個個案進行資料的收集,就變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建築設計作為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自然就會失敗;

而由於建築設計標準化以追求最佳秩序和效益為核心目的,因此,其首先確保了建築設計能夠達到一個基本的質量水平。其次,高標準又會促進高質量,高水平建築設計標準化也就促進了建築設計質量等級能夠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此外,高水平建築設計標準化由於對標先進標準,會加大設計企業的壓力,迫使加快研發創新的腳步,促進技術的進步

。通過這種良性循環,建築設計標準化確保了設計過程、設計成果和設計產品質量有效達成,進一步印證了追求最佳秩序和效益的建築設計標準化的核心目的。

4.3建築設計標準化的未來

伴隨數字技術對各領域的滲透,建築行業可以大概率預見到客戶大數據分析平臺、BIM技術和3D打印三項技術對未來用戶需求端、產品設計端和產品建造端的巨大影響。其中,淘寶、谷歌已經通過用戶大數據分析平臺的共性分析,形成標準化用戶信息,並證明了其商業模式的成功和用戶需求分析能力的強大。BIM技術則通過建築信息綜合的平臺,用機器代替人,解放人力勞動,尤其未來的設計也許是由機器取代人的自動設計。3D打印作為快速成型技術,則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使產品的製造速度、環保性能和個性化得到極大改變。

同時,由於建築設計銜接用戶端、建造端、並一直延續到運營服務端這一全鏈條線索的屬性,因此,未來建築設計標準化可以依託BIM技術,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通過強化信息的鏈接,向上有效的將客戶大數據分析平臺信息導入,向下兼顧3D打印在落地實施中的問

題,形成一體化、智能化的新模式,通過協同作業、模擬作業,使得建築設計標準化起到更好的提質增效作用!

其次,由於人的90%的時間在建築中度過,健康已成為影響幸福的主要因素,並且隨著人類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日益增高,建築健康將成為影響購房決策的關鍵點,也日益成為房企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未來建築設計標準化一個重點關注的領域就是建築健康

建筑设计,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總之,未來的發展要求建築設計標準化必然向更縱深的方向發展,讓建築更加美好,更加舒適,更加人性化。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不是規模化才能做建築設計標準化,任何產品類型、設計環節、工作流程都可以標準化,只是標準化在不同層面滲透,因此更重要的是樹立標準化的意識。

五、結語

文化必須求異,文明一定趨同,因此,建築設計標準化是不可逆的趨勢。而建築設計需要大師,也需要立足需求、做精細化研究的建築師。

來源:遠洋設計匯(ID:Sinooceanland-Design),本文已獲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