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名畫記4——郎世寧米友仁陳道復

1.郎世寧花鳥圖軸

故宮博物院名畫記4——郎世寧米友仁陳道復

名畫概述

  《花鳥圖》軸,清,郎世寧繪,絹本,設色,縱63.7釐米,橫32.3釐米。

  此圖筆法精工細膩,色調絢麗多彩,造型寫實生動,注重描繪禽鳥翎毛的質感、花葉的陰陽向背以及明暗層次的變化,具有鮮明的西洋花鳥寫實畫的風格。

  本幅款署:“臣郎世寧恭畫。”鈐“臣世寧”白文印、“恭畫”朱文印。有“乾隆鑑賞”印及清內府鑑藏印七方。《石渠寶笈》著錄。

畫家郎世寧

郎世寧(1688—1766年),意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後來加入了歐洲基督教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並於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離開歐洲來到東方,次年抵達澳門,起漢名郎世寧,繼而北上京師,隨即於康熙末期進入宮廷供職,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郎世寧在清宮廷內為皇帝畫了多幅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歷史畫,以及眾多的人物肖像、走獸、花鳥畫作品,還將歐洲的焦點透視畫法介紹到中國,協助中國學者年希堯完成了敘述這一畫法的著作《視學》,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2.米友仁雲山墨戲圖卷

故宮博物院名畫記4——郎世寧米友仁陳道復

名畫概述

  《雲山墨戲圖》卷,(傳)南宋米友仁繪,紙本,墨筆,縱21.4釐米,橫195.8釐米。

  本幅題識:“餘墨戲氣韻頗不凡,他日未易量也。元暉書。”又有清乾隆御題詩一首:“看山愁步山巑岏,看水愛聽水潺湲。山水情似未浹洽,與浹洽之雲漫漫。元氣回合絕模擬,妙境恍惚思躋攀。真有子矣米海嶽,那能混之高房山。乾隆御題。”鈐“幾暇怡情”白文方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另鈐有吳希元、朱輝、梁清標、安岐鑑藏印及清內府藏印計22方。尾紙有董其昌題跋:“米元暉山水卷皆為元高尚書所混。即餘收《瀟湘白雲》長圖,宋元名公題詠甚富,沈石田以晚年始覯為恨,餘猶疑題詠雖真,似珠櫝耳。神物或已飛去。不若此卷之元氣淋漓,布境特妙也。丙子(崇禎九年,1636年)六月三日,其昌題。”之後有馮銓、龔心釗二跋。鈐有吳國遜、劉珍、朱輝、馮銓、梁清標、安岐等鑑藏印15方。

  此圖描繪沿江景色,近處岸邊一條細徑曲曲彎彎,間有板橋相連,遠方峰巒起伏,雲煙密佈,溪流緩緩,林木森鬱,屋舍隱現。此圖採用“米家山水”的典型畫法,山巒坡渚先用淡墨染就,繼以大小各異的橫向墨點反覆在山頭、山脊等部位再次圖寫,從而達到表現江南風光潤澤華滋、霧氣迷濛的獨特效果。明代董其昌曾攜此圖往遊洞庭湖,驚歎米友仁的寫生本領,雲:“舟次斜陽,篷底一望空闊,長天雲物,怪怪奇奇,一幅米家墨戲也。”

  本幅曾經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畫卷十三、《墨緣匯觀》卷三《名畫上》、《石渠寶笈續編》卷十七著錄。

  《雲山墨戲圖》原題為米友仁所繪,但徐邦達先生根據其畫法、題款的用筆及書寫部位等因素認為並非米友仁原作。不過,此圖畫法全從“米家山水”而來,董其昌稱其“元氣淋漓,布境特妙”毫不誇張,對研究此派山水的重要價值顯而易見。

撰稿人:汪亓

畫家米友仁

米友仁(1074—1153年,一作1086—1165年),南宋書畫家。一名尹仁,字元暉,晚號嫩拙老人,祖籍太原(今屬山西),遷襄陽(今屬湖北),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長子,人稱“小米”。早年即以擅長書畫知名,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應選入掌書學。南渡後,官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高宗趙構曾命他鑑定法書,但其鑑別書畫之際“往往有一時附會迎合上意者”。善行書,人謂其雖不逮其父,然如王、謝家子弟,自有一種風格。其山水畫發展了米芾技法,略有變化,別具面目。用水墨橫點,連點成片,構成“煙雲變滅,林泉幽壑,生意無窮”的畫面,強調“借物寫心”,崇尚“平淡天真”,運筆草草,自稱“墨戲”,對後來“文人畫”中的筆墨縱放、脫略形狀頗有影響。自題於《瀟湘圖》長卷中稱:“夜雨欲霽,曉煙既泮,則其狀類此,餘蓋戲為瀟湘,寫千變萬化不可名神奇之趣。”

3.陳道復葵石圖軸

故宮博物院名畫記4——郎世寧米友仁陳道復

名畫概述

《葵石圖》軸,明,陳道復作,紙本,水墨,縱68.6釐米,橫34釐米。

本幅自題;“碧葉垂清露,金英側曉風。道復。”鈐“陳淳之印”、“陳氏道復”二白文印。

此圖所繪秋葵、竹石是當時文人庭園中常見的花木。作者陳道復生活在明代中葉文人薈萃的蘇州地區,受業於著名文人畫家文徵明,深受“吳派”藝術薰陶,所以取材多為文人喜愛並用以點綴環境的花木,如芭蕉梧桐、荷花水仙、梅蘭竹石等。這些花草雖質樸平淡,卻別具清秀高雅之致。畫家運用水墨寫意的技巧和詩書畫三結合的手法,將葵石的神韻和情致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其中年時的精品。

畫面一枝秋葵倚斜而出,一花數葉,簡潔清爽;根坐圍以雜草、嫩竹,參差抉疏;背景湖石相襯,起伏多皺。此軸構圖、形態頗具特色,如徐沁《明畫錄》所評:“其寫生,一花半葉淡墨欹毫,疏斜歷亂之致,咄咄逼真,久之並伐色淡墨之痕俱化矣。”這種簡潔又多姿、寫實又靈動的形象,極具文人畫“文而逸”的特點。

畫法運用水墨寫意技法,用筆得益於草書功力,多跌宕頓挫和自然牽帶之筆,具“逸筆草草”之韻。如湖石和葵花的輪郭線簡略快疾,時見臥筆、折鋒和飛白,極似狂草用鋒;石根的蘭竹、雜卉亦多連筆或頓挫,富書寫筆韻;葵葉則以水墨揮灑,一筆中即具濃淡輕重,外沿又見自然沁滲痕跡,顯示出墨法之精熟。冼練的形象與放逸的筆墨相結合,創造出了水墨大寫意花卉畫的新風,較之“吳派”前輩有質的飛躍。

本幅右上有題詩兩句:“碧葉垂清露,金英側曉風。”詩句抒發畫家懷感,增添了畫面詩意。狂草字體亦與作畫的筆致相協調,互為映襯。詩書畫的三結合,使作品更富文人畫意趣。

撰稿人:單國強

畫家陳道復

陳道復(1483—1544年),原名陳淳,字道復,後以字名,更字復甫,號白陽、白陽山人,江蘇蘇州人。早年作畫學元人之精工,後改走米芾寫意一路。畫山水淋漓颯爽,不落蹊徑。尤妙寫生,但以寫意為多,風格奔放縱逸,喜用淡墨,往往以一花半葉而得神妙。畫史上將其與徐渭並稱為“青藤白陽”。

4.惲壽平茂林石壁軸

故宮博物院名畫記4——郎世寧米友仁陳道復

名畫概述

本幅墨筆。右上自題一段,款:“東園壽平識”鈐“壽平”白方,“東野道人”白方,裱邊上方吳湖帆書:天下第一惲南田畫,裱邊有趙懷玉、袁勵準、吳湖帆、郭蘭祥、陶北溟五家題跋。有張大千、吳湖帆、史西眉等印13方。

畫家惲壽平

惲壽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號南田、白雲外史等,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早年工繪山水,宗元人王蒙畫風,筆墨清靈秀潔,意境蕭散幽淡。後改繪花鳥,遠師宋徐崇嗣,近學明人,注重寫生,更發展了沒骨技法。所畫花鳥禽魚很少用筆勾線,主要以水墨直接點染,追求天機物趣,一洗前習的畫法而對後世花鳥畫的創作影響極大,開創了 “常州畫派”。他與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並稱“四王吳惲”,亦稱“清六家”。

5.韓滉豐稔圖卷

故宮博物院名畫記4——郎世寧米友仁陳道復

名畫概述

本幅弘曆題跋二段,一在本幅,一在前隔水。後尾元姚遂、王口、馮子振、溥光程鉅夫、劉庚、潘昂霄題。清梁清標“梁清標印”、“蕉林鑑定”、“棠村”、“秋碧”乾隆五璽等印共26方。殘印2方,跋尾印12方。

畫家韓滉

韓滉(723—787年),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貴胄和著名畫家,官金紫光祿大夫、左僕射同平章事,德宗(李適)朝歷任宰相、浙東西兩道節度使,封晉國公。擅畫人物和畜獸,以繪田家風俗和牛羊著稱。《五牛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他的傳世名作,造型準確,形態各別,用線粗勁質樸,設色輕淡沉著,具唐代風範,屬韓滉真跡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