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博士给新生的一封信

我个人之前的学习经历在同龄人中并非优异,各处弯路基本上都走过,因此仿佛有了在每个学习阶段都保持着缓慢进步的奇特能力。

时至今日,上坡路的费劲也化为了宝贵的体验与财富。所以在此为各位同学在新学年「过新」提供一家之言,随喜听取。

从个人背景以及写作关怀出发,本系列的对象是专业里中档学生,这部分同学往往人数也是最多的。如果是高中已经饱读诗书从而保送进法学院的,那么建议自行略过。


本科学习

1. 学好核心课程,学好核心课程,学好核心课程。

法学博士给新生的一封信

我读书那会儿是14门必修,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改革成了「 10 + X 」模式。

「 10 」指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 10 门专业必修课,包括:

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和法律职业伦理。

「 X 」 指各院校根据办学特色开设的其他专业必修课,包括:

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证据法和财税法,「 X 」选择设置门数原则上不低于五门。


2. 就本科学习而言,在形式和方法上,法学这一专业要求各位不仅不能放弃在高中阶段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努力。

教授和研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法科的基础知识,说白了先弄明白那些干货是啥——「本国」法条,部门法经典原则,对老师课上讲解的经典案例分析十分熟悉,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去看最高院的指导性案例或者靠谱出版社的案例选编,但不必当做负担。

3. 上课要预习。

考虑到大一一般走上来就会有民法总论,有些理论并不是非常好理解,比如物权的无因性、债的相对性,之后二三年级也会遇上行政诉讼举证规则和第三人等内容,也许提前通读课本也无法理解,但即使这样,还是要预习。)

4. 除了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目标是学会法律思维,即对具体事实依据现行法律得出判决的思维,也是所谓的法官思维。

这么说无论看上去多功利,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法学本科教育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法考,获得能够进入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知识资格。

5. 如果要一句话形容研习法律的要义,无论公私法,所有的法律都是处理人类社会特定关系的。沿着关系就有主体,有了主体就存在权利义务/ 职权责。

在大一阶段法学院都会开法学导论或者法理学初阶,与其学习过程中追问形而上的「法律是什么」,还不如循着具体问题进行学习,比如:

「历史上法律是怎么产生的?不同时期对不同对象有什么样的功能?公私法的分野是怎么产生的?」

6. 理论学习上也不要做眼高手低的人,尽量不要在本科基础学习的阶段偏爱法理。尽量学会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法律的发展。

7. 研究生阶段中,研习公法和私发而导致研究者的思维差异、价值取向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在本科基础学习阶段,就算发现了自己的偏好,也尽量均衡地学习。

8. 学好英语。

特别是想做律师的童鞋。英语学好的话,法律英语其实可以自学。

国内那个法律英语考试,委员会是草台班子,也没有什么认证影响力。

想高精尖的可以选择域外的法律英语考试,但相信我,一张雅思上 7 的成绩单也够写进简历了。

9. 我个人非常反对学生在本科阶段囫囵吞枣去读大书(比如《联邦党人文集》或者《利维坦》之类的),即使是

硕士培养阶段,也需要有功夫了得的老师领着上导读课,并辅之方法论教学。

在进行任何广泛阅读前,最好能先翻翻这一套小册子:吕世伦主编的《当代法学思潮与流派》,法律出版社,一共 21 本。


业内漫谈

法学博士给新生的一封信

1. 法学是门极为幼稚的学科,简体中文法学研究的历史与改革同岁,实务部门历史和经验还稍微长一点。历史阶段的局限决定了当代法学研究无论是从方法、内容还是伦理,都期待着各位同学中未来有人为此劳力劳心、添砖加瓦。

2. 关于法学教育模式在本世纪的头十年曾经一度占据期刊和社会讨论,后来由于公共讨论环境的变迁和各大院校师资背景构成的变动,渐渐冷却。

当时一些热门的议题,比如要不要提升案例教学的比重,要不要取消法学本科(在改革中国来说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极为脱离实际),法科硕士要不要专业化、职业化。

当年提出的这些问题,有的还没有解答,有的反而被后来实用主义的改革掩盖了(比如为缓解就业率低,改出来了法学专硕这样的怪胎)。

3. 在我读本科的时候,每一门法学必修课在法律书店里至少能找到同时竞争的四至五部教材。现在已经有统一教材了。所以

记得去图书馆翻翻之前的其他教材,韩大元、胡锦光二位老师编写的《中国宪法》非常好。

4. 慎读任何让你产生阅读快感的中文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的作品。复旦大学政治学研究的一系列作品都可以读,包刚升老师出新书了。

5. 老一辈法学家的学问随笔可以多读,毕竟还是要向长者学习人生经验。

王人博教授是我硕士导师,所以这里要插入一条硬广:继《孤独的敏感者》之后,他最新随笔集《业余者说》已经上市了。

6. 「双一流」建设摧毁了「五院四系」的传统,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但在学人之间认同中和法学院气质里,「五院四系」的影响至今非常强烈。体制内校友资源更不必多言。

7. 慎读博士。

暂时写到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