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經典反擊戰!10萬遼軍完敗於滿城,一血高粱河之恥

高梁河畔,大宋的步兵方陣在遼國的燕雲鐵騎反覆衝擊之下崩潰了,宋太宗趙光義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夢想也已經與他漸行漸遠。這樣一場絕地反擊的戰役讓遼國看清楚了北宋外表強大而實則虛弱的本質。

那麼僅僅是在高梁河擊敗宋軍主力部隊似乎並不能夠滿足遼景宗耶律賢和蕭綽的野心,遼國上下也都認為必須要給北宋一個更加深刻的教訓,這樣才能夠讓軟弱的宋人不敢再正視強大的契丹遼國!

北宋經典反擊戰!10萬遼軍完敗於滿城,一血高粱河之恥

蕭綽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979年9月,遼國趁著高梁河之戰大勝之機,揮師10萬南下進攻北宋!

一、遼國方面部署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遼國一方。這一次,遼國的將領延續了高梁河之戰的豪華陣容,燕王韓匡嗣是全軍的總指揮,遼國戰神耶律休哥,還有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等等,10萬遼軍自幽州出發,分兵東西兩路進攻北宋。

其中,韓匡嗣、耶律休哥等將領率領東路軍數萬人馬,依仗著燕雲鐵騎的機動性在華北平原之上長驅直入向南進攻。西路軍由耶律善補率領,從山後地區進行迂迴。兩路人馬左右呼應,形成一個鉗形攻勢,向著北宋鎮州、定州一線浩浩蕩蕩的殺奔而來。

北宋經典反擊戰!10萬遼軍完敗於滿城,一血高粱河之恥

二、宋朝方面的反應

一是對於遼國的反擊早有預期。在高粱河慘敗之後,宋太宗趙光義從收復燕雲重整漢家河山的美夢當中清醒過來,立刻便意識到遼國極有可能趁著北宋新敗之際揮師南下。於是他立刻著手安排在鎮州、定州、關南三大軍事重鎮安排了重兵防守。

二是吸取教訓統一指揮權。高粱河的戰敗對於北宋的打擊是巨大的,教訓也是深刻的。其中很重要一點便是各路人馬缺少一個總指揮,致使各軍相互之間協調配合缺乏。趙光義吸取了前面的教訓,將三大軍鎮的部隊指揮權統一歸屬於劉廷翰,允許其便宜行事,這樣一來就把三鎮8萬宋軍的力量整體的捏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防禦體系”。

北宋經典反擊戰!10萬遼軍完敗於滿城,一血高粱河之恥

三、開戰

韓匡嗣、耶律休哥、耶律善補等人的進軍速度非常快,很快東路人馬已經推進到了河北滿城一線。只需要等待西路軍匯合,便可向宋軍發起總攻,而這裡也就成為了雙方決戰的戰場。而左右這次戰役勝敗過程有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一是宋軍將領敢於違背中樞不合理的安排。在開戰之前,宋太宗趙光義的整體安排還是可圈可點的,但是他偏偏還是犯了一個喜歡畫蛇添足指手畫腳的毛病,自己畫了一個自以為是“八卦陣”陣圖,要求將領按照這個方式佈陣與遼軍對敵。

但是劉廷翰帶著麾下將領按照陣圖一安排,頓時就傻了眼!部隊這樣一擺,好看是好看了,但是力量卻分散成了多個方面,等於是給了遼軍各個擊破的機會。這下怎麼辦?按照皇帝的打法必敗無疑!

劉廷翰沒有膽子違背皇帝的意思,但是這個時候一個關鍵的人物站了出來!宋軍的右龍武衛將軍趙延近,他主動說願意自己承擔違背皇帝詔令的責任。實際上下面的將領大都是這個心思,現在有了挑頭的,自然就紛紛站出來表示這仗不能按皇帝說的打!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廷翰和監軍李繼隆便順水推舟同意了眾將的提議。

北宋經典反擊戰!10萬遼軍完敗於滿城,一血高粱河之恥

二是遼軍輕敵而疏忽戒備。宋軍方面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劉廷翰於是派了使者向遼軍詐降。實際上這個策略隨後便被遼國名將耶律休哥識破了,他囑咐主帥韓匡嗣要小心戒備。然而韓匡嗣卻沒有聽進去耶律休哥的話,他自以為是的認為:無論宋軍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就憑他們在高粱河一戰的愚蠢表現,只要打起來燕雲鐵騎頃刻間便能以摧枯拉朽的攻勢將對方殲滅。所以韓匡嗣一邊等著宋軍投降,一邊等著西路軍前來滿城匯合,卻沒有做好應對宋軍攻勢的準備。

三是宋軍部署環環相扣產生持續打擊效果。事情的發展卻遠遠出乎了韓匡嗣的預料,當遼軍疏於戒備的時候宋軍卻搶先發起了突襲。這一次突襲正好打在了遼軍的要害之上,由於韓匡嗣認為勝券在握根本就沒有做好戰鬥準備,猝不及防之下遼軍頓時陷入到整體混亂之中。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任何的指揮都是無濟於事的,韓匡嗣率領著殘餘部隊向西面潰逃,準備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和宋軍拉開距離,然後收攏潰敗的人馬以圖再戰。但是偏偏這個安排早就被宋軍事前預料到,宋將崔彥事先在遂城一線設伏,再一次大敗遼軍,並且一路掩殺殲滅遼軍一萬多人,繳獲戰馬千餘匹。

北宋經典反擊戰!10萬遼軍完敗於滿城,一血高粱河之恥

正是在這樣的連續打擊之上,韓匡嗣率領的東路軍基本上被徹底打殘了,總體損失至少在兩萬人以上,若非耶律休哥即使收攏敗軍掩護韓匡嗣撤退,只怕整體損失還會更大。而遼國東路主力既然已經失敗,西路的耶律善補孤掌難鳴不得不引兵撤回遼境。

北宋經典反擊戰!10萬遼軍完敗於滿城,一血高粱河之恥

四、落幕

滿城之戰,是宋遼之間宋朝稍有的完勝之戰。其整體的意義在於:有效遏制了高粱河一戰後北宋方面的頹勢,同時也使得遼國大舉南下的企圖不得不被迫延後。而在此戰中表現卓越的趙延進、劉廷翰、李繼隆、崔彥等將領也是北宋軍中歷史上少有的閃光點,這些名字也值得我們記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