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信阳故城:汉垒盘旋觅古风

无棣信阳故城:汉垒盘旋觅古风
无棣信阳故城:汉垒盘旋觅古风

在漫漫渤海湾西南岸的黄河之洲,有一个小镇,就其地理,素有“四河七岸”之称,棣城后花园之誉。此地钟灵毓秀,文脉悠长,汉唐文化遗留丰厚,信阳古城演绎着汉风古韵一路伴随着历史的步履行进到21世纪,唐枣树历经千余年风刀霜剑仍然枝繁叶茂,与巍巍唐塔遥相辉映。

信阳古城遗址位于今无棣县信阳镇谢家村西南,为原古城西南角残存的一段长120多米的城墙,虽荒草故垒,仍依稀可见昔日雄伟壮观的泱泱气象。

《春秋左氏传》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无棣素有“冀鲁枢纽”“齐燕要津”之称,乃史上军事之要地。《海丰县志》(清康熙版)载,无棣“介燕齐之间,三代而后,疆场多兵戈之役,即邑北数垒,各据地势,盘基角胜,可想见当年所有事也”。无棣邑为春秋齐国北鄙,介于燕、齐两强接壤处的交错地带,左环渤海,右控平原,地理位置良好,战略优势突出,加之无棣濒临河海,有鱼盐之利,域内地貌平缓,盛产枣栗,这些独有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亦有无棣“九河之会,五垒之居”的记载。言其形胜如此。“五垒”之首即无棣古八景之“汉垒盘旋”的信阳古城。对于古城,当地人旧称之为“汉垒”,顾名思义,就是汉代的堡垒式城防建筑。清代无棣诗人李异作《汉垒盘旋》诗曰:“层垒犹堪国士夸,空留断戌阅年华。干戈此日消沉久,桃李春风尽是花。”其景致由此可见一斑。

《无棣县地名志》云:“古城紧靠两条黄河故道,南曰‘萧米’(笃马河,今小米河),北曰‘覆釜’(今朱龙河)。汉初建城时,黄河水正从萧米河东流,取韩信建城和城处大河之阳的意思,命名‘信阳城’。”

据《山东通志》记载:信阳古时称“信城”,乃汉大将军韩信所筑,城居海滨险要之地,环周3公里有余,城内三村成鼎,外形如靴。《无棣县志·文物》(1994版)载:信阳古城“俗称‘小鞍城’‘歇鞍城’。相传韩信下齐至此,鏖战丢靴,士卒哗然,为雪丢靴之辱,下令仿靴筑城,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有“靴踢长安”之谓,表明其横扫三秦,攻克长安的壮志雄心。明嘉靖举人孙重光(太宰杨巍姊丈)有《汉城俯瞰》一诗怀古凭吊,缅怀的就是淮阴侯韩信。“平原北望郁峥嵘,古垒犹传大将名。把酒几伤兴废事,凭栏不尽古今情。千年戎马雄图散,百尺登临壮眼明。对此令人倍惆怅,秋风禾黍晚云横。”“城居海滨险要之地”何解?无棣本是退海之地,汉时,“信城”距海边可比现在近得多。

《登州府志》(卷一·疆域)载:阳信,汉初置县,属幽州渤海郡,治信城,遗址在今无棣城北。建安时属乐安国,晋时属乐陵国,后魏属乐陵郡,隋时属棣州。唐初治所西迁,先后属沧州、德州、安乐郡等。唐乾元至宋属棣州。元时回治阳信城。另据史料记载,仅封邑信阳古城的就有阳信侯吕青、阳信夷侯刘揭及其子刘意中、阳信长公主刘婧、阳信侯郑业等。

由《登州府志》所载,再与《山东通志》之记载而对照,则可证实,“信城”即是汉初所置阳信县治所无疑。回顾篇首所语之“阳信故城”,其说有理有据。

据记载,信阳古城内分大、小两城,小城居大城西北隅,两城用内城墙相隔。古城共有六门:北门两个,门里为车里村,因村位于信阳城里,取名城里村,后演变为车里村;西门一个,门里一村因位于古城西南“靴脸”处,故得名“靴脸村”,后因村民认为“靴脸”二字不雅,故改称“如意村”;东门一个,门里有一谢家村,原是信阳城东门里小张家,西汉时期,此村位于信阳城里。明朝初年,因一户谢氏人家迁此,人丁兴旺,张姓衰落,故更名为“谢家村”。城内一条主要东西街道连接东、西城门,西南城墙向内凹处和南城墙各有一城门,现大城内村与村之间的连接道路、各村内主要街道,依旧保留有原古城街巷的痕迹。小城也称“内城”,是官府署衙所在地,曾为信阳镇政府(店子公社)驻地。从地表遗迹和街道走向看,小城可能有东、南两个城门,与大城相通。

《无棣县志(民国版)疆域志·古迹》载:桃坞,在信阳城,清中宪张映蛟建,里居后,尝游息于此。张映蛟,字怡庵,乾隆已酉拔贡,甲寅恩科举人。著有《桃坞随笔》,卒年八十四,乡谥“文靖”,祀乡贤祠。与其兄张映汉,皆是政绩卓著,文名远播。张鸿有一首《桃坞别墅敬赋》盛赞其叔父之桃坞,“小筑芳园远市尘,天怀常抱十分春。桃花以外浑无事,茅屋之中大有人。昼永翻书如访旧,夜深邀月自成邻。武陵仙境高轩过,争羡源头去问津。”

此桃坞即在今信阳老粮所西北院墙外,踪迹遥不可觅矣。通过张鸿之诗意,我们无妨发挥一下想象力:张怡庵告老还乡,于古城墙下建此桃坞,常作雅集,文人贤士,游息于此,吟诗作赋,弹琴长啸,宴饮歌舞,可以想见当时泱泱文风之盛。张怡庵亦如欧阳文忠公,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乡野之趣也。或朝暮,或雪霁,站在城墙之上东眺沧海,西览平畴,南瞻浮屠,北望马谷,万千景致尽收眼底,则其神游八荒,文思泉涌。将所思所悟或与友之酬答集成《桃坞随笔》。

好的所在,总会引得各朝代政权、各种风云人物的关顾青睐。信阳古城西汉时为阳信县城所在地,五代后周时期曾是无棣县保顺镇及沧州保顺军治所。也曾是国民党保安第六旅张子良的营所,那时的城墙大约还有两千多米,城墙上可并排通行三驾马车。1945年,八月中秋克棣城,将张子良部击溃,古城回到人民政权手中。新中国建国翌年,在原古城墙内西北方位开建粮所,应用至今。

信阳古城历两千年风雨侵蚀,依旧巍峨屹立,直至抗日战争时期,还庇护着周围村庄的百姓。虽遭兵火破坏,整个城墙解放初期还很完整,还保存有南城墙西端及向北延伸部分,可依稀看出信阳古城的形制和规模,大致与《信城蠡测》一文记述相符。

信阳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城邑中,也是规模较大的,足以证明其在当时军事战略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春秋战国信阳古城处于齐国的前沿阵地,汉初置阳信县后,成为县治,也由屯兵备防的军事用途,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才有了古城内丰富的西汉文化遗存。信阳古城所采用的“板筑法”筑造工艺,最早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流行于战国时期。曾出土战国“齐法化”刀币及秦汉时期铜剑、箭镞、陶器等文物。在二十世纪70年代就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又被定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古城周围村庄中多有狐狸炼丹传说:月圆之夜,城头可见狐狸拜月,口中吞吐一火球,忽上忽下,明暗闪烁。我未曾见,真假难断。但是残存壁垒多见大小洞穴,獾、刺猬、蛇类动物当是不少。附近村民更是将其视为风水宝地,自发在古城边上修建了一座土地庙,四时祭拜,祈求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国泰民安。

我与信阳城结缘是三十年前的1988年,那时正对历史感兴趣,搜罗了各种志书典籍,对民国版《无棣县志》更是青睐有加,右始竖排繁体,未句读,无标点,文化水平所限,只好硬生生地啃。当翻到《疆域志·古迹》,开首即是信阳城,相传是心目中的大英雄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下齐所筑,就有了前往拜谒的计划。

那年秋季的一个下午,从务工的厂子骑了一辆破旧自行车出发。估摸着大体方向颠簸在崎岖的田间小路上,问了路人也是语焉不详。这季节的野外,苍茫的青纱帐很是有了气象,如列队待发的兵阵。天有点阴,一阵风过,雨就落下来。土路开始打滑,索性把车子往路边枣树底下一扔,步行前往。一团云雾沉降下来,或是云烟聚拢,不辨前路。那时不信鬼神的,高一脚低一脚的继续走,感觉好半天才穿过迷阵,那一堵残破的城墙就立在眼前。

哦,这就是淮阴侯韩信所筑之城?!“汉垒盘旋”描述的风貌已遥不可窥,但我相信,古城跨越漫漫时光,虽饱经战乱和风雨,断壁残垣中蕴藏着的千年未泯的历史故事,穿透岁月壁垒,向世人诉说着无尽的沧桑。此时云开雾散雨止,登到墙顶,见杂木丛生,大自然的恢弘把瘦小的我衬托得更趋渺小。我立足的地方,曾有多少人站立过,或古圣先贤,或乡野村夫,此后,也会有数不清的人经过此处,踩着我的足迹走过去。面对同一堵残破壁垒,每个人心中都会生成不一样的古城印象,也就引发不同的感怀。“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或感念历史风云的波诡云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或对历来征战中丧生的生命的悲悯;或无动于衷……

此后三十年中,或与三五好友,或有外地文友来访,多次拜谒这段残垒。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同样无觅的还有“汉垒盘旋”的胜景。人生自古多憾事,上天体恤,还能留存下这一堵古城壁垒,也算我等之幸,凭吊怀古也有了凭藉。每次身临其下,则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行状,也是痴也。不仅想到,两千年中,多少天南海北客,四面八方人来此登临,他们与古城,是冥冥之中的邀约?还是信马由缰的邂逅呢?

往事越千年,多少次,曾试图与它对话,资历尚浅的我在它面前,惟有三缄其口,敬畏膜拜。(马士明)

无棣信阳故城:汉垒盘旋觅古风
无棣信阳故城:汉垒盘旋觅古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