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0年前的二里头人都吃什么?听专家怎么说......


3800年前的二里头人都吃什么?听专家怎么说......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蔡运章 

3800年前的二里头人都吃些什么?他们祭祀用的动物主要是什么?禹王铸鼎和夏都故城有哪些渊源?在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上述话题进行了研讨。

二里头出土铜鼎体现夏王朝统治

二里头遗址考古60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确定了夏代都城的历史地位。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是夏代哪个阶段都城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至于夏代祭祀文字的发现,只是时间问题。

鼎本是中华先民烹饪食物的炊具。黄帝“铸鼎”升仙的故事,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陶鼎已由一般的炊具演变为象征和沟通天地神灵的宗教法器。公元前2071年,大禹治水成功,建立夏朝,把全国划为“九州”,并铸造“九鼎”来作为“九州”和“王权”的象征,从此开启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权的序幕。“九鼎”就逐渐演变为夏、商、周、秦诸代王朝更替的传国重器。

1987年,二里头遗址出土一件铜鼎,这件铜鼎的形制,由仰韶文化陶鼎演变而来的脉络清晰可见,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铜鼎。此外,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具的种类众多,其中大量青铜礼器如鼎、爵、斝、觚等,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容器,多用于祭祀神灵等重要礼仪,成为夏王朝具有崇高统治地位的有力体现。


3800年前的二里头人都吃什么?听专家怎么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志鹏

祭祀制度变革体现二里头国家特征

二里头遗址的动物资源多样化,有贝类、爬行类、鸟类、野生哺乳类等。资源的利用方式包括食用,加工骨角器、蚌器等。对羊的开发利用有着历时性的变化,二里头文化二期时大部分的羊在三岁以前就被宰杀了,这是以开发肉食资源为主要的畜产品开发策略;二里头文化四期时大多数的羊在三岁以后才被宰杀,年龄超过六岁的羊比例超过50%,这是以获取羊毛为主要目的,可能与二里头文化的经济结构变化甚至遗址性质变化有关。

二里头文化的动物祭祀现象在二里头文化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二里头这样的都邑遗址,在宫殿区有特定的埋藏动物牺牲的祭祀区,宫殿区的动物祭祀代表了二里头文化的国家祭祀。二里头文化祭祀使用的动物牺牲主要是猪牲,在年龄选择上使用半岁以下的幼年个体,一般使用全牲,这一点沿袭了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祭祀用牲的主要特征,并且一直影响了早商以猪牲为主的动物祭祀制度。这种动物祭祀特点可以称之为“猪优位的动物祭祀制度”。

二里头文化动物祭祀主要发现于宫殿区,这一点是较之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二里头文化步入国家阶段后动物祭祀制度变革性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早商时期的动物祭祀制度和祭祀区设置制度。

3800年前的二里头人都吃什么?听专家怎么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方向明

史前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信仰的变迁

距今四五千年的玉器时代,以成组玉礼器标识拥有者的身份、等级和地位,反映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和聚落的等级、规模,更体现观念和信仰。虽然龙山时代已经开始出现牙璋、圭璋、玉大刀等有刃玉器,远远超出了之前仅限于钺的局限,但是这一时期的新三界观念和信仰,占据了绝对的主流。

二里头文化时期,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中国青铜时代早期都邑被称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牙璋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重器,被誉为夏王朝的核心玉礼器。神兽造型的各式扉棱是牙璋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等镶嵌玉龙应该是扉棱神兽龙的具象实体,这一真正的“中国龙”承上启下,其主题和艺术形式是随后商周艺术和观念信仰的发轫,为接下来的“祖先崇拜”扫清了道路,标志着新时代、新观念和新信仰的来临。(洛阳日报记者 孟山/文 记者 刘冰/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