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我乾的多,為啥提拔的從來不是我?

我們有個讀者很有意思,問了我一個問題,“明明我乾的多,為啥提拔的從來不是我?”

這位讀者的經歷非常有普遍性,大體的意思就是在他的那個崗位上,他應該算是做的最好的,但一直都沒有提拔他去做管理崗位,看著身邊不如自己的人,紛紛做了自己頭,這讓他很困惑。

我相信這種困惑非常普遍,因為企業往往不會提拔與崗位切合度最深的那位。

如果昨天的文章“最大的套利,是薅時間的羊毛”你讀明白了,會發現答案就隱藏其中。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是一個人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崗位”的效率。

你注意我的措辭,我刻意把崗位和人分開了。

崗位效率最高和人的效率最高,是兩碼事。

啥叫個崗位效率最高?

看過卓別林大師當年的電影,《摩登時代》麼?

裡面那個工人,在生產線上擰螺絲,他的崗位效率就是最高的,你看他下班了,仍然無法走出工作時的陰影。他看見什麼,都像個螺絲,都想去擰一把。

所以他在他那個崗位上,效率就是最高的,他用盡了一切力量去提高那個崗位的效率。

我們通常說,人做一件事,是符合二八定律的。

你獲取前80%的成果,只需要付出20%的時間,你獲取後面20%的成果,要付出80%的時間。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比旁邊那個工人多擰10%的螺絲,可能你要付出比他多的多的精力。

這就是工匠精神,日本人提倡的所謂“一生懸命”,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這當然是好的,這是一種追求的方向,就是耗盡個人所有時間,追求某一個崗位上的最高效率。

你看工人裡面有等級,最高是八級鉗工,這就是工人裡的專家。

但是,還有另一條路。

也就是第二種,我昨天講的,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個人”的效率。

如果你單純的去比較計算機行業,金融行業,或者媒體行業,三個我都有涉足,三個我都不精。

任何一個,你讓我和頭部的那些大牛比,我都比不過。

這就好比也許人家是個八級鉗工,我只是個五級。

但如果你把我在三個行業裡的所有工作彙總統計,你會發現我的工作總量,是很多的。

這就是我說的,追求個人效率。

如果說第一種是拼命的把崗位細化,把個人的時間填補進去,讓崗位高速的運轉起來,那麼第二種就是拼命的把個人的時間細化,把不同的工作內容填補進來。

你看到了,策略,方向完全不同。

前者追求的是專,後者追求的是廣。

這兩者沒有分歧,沒有高下,只要你做的好,未來都很好,如果你做不好,未來都不妙。

比如前者,做的好,那就是大師。

小野先生捏了幾十年壽司,終成壽司之神,這就是好的例子。

也有不好的,高速公路收費員收了幾十年錢,並沒有成為收費之神,而是被ETC取代了。

後者是一樣的,如果做到極致,那就是達芬奇。

達芬奇是畫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築工程師,科學家,生物學家......

也有不好的,幹嘛嘛不成,吃嘛嘛不剩,就是指萬金油。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哪兒?

在度。

你只做一件事,做到八級鉗工那就沒人敢說你,因為在那個領域裡,你說了算。

你同時做幾件事,如果每件事都做到一級鉗工就打住,那不如不做。你好歹每件事做到五級以上,也就是高級,別人才承認你是跨界而不是啥都搞不定。

分析完這兩種模式,我們來看看公司對管理者的任用。

如果你是老闆,你挑誰?

挑那個與崗位契合度最高,有希望衝擊八級鉗工的人去擔任管理者麼?

顯然不合適。

第一個不合適在於崗位損失成本不划算。

你和你的崗位契合度這麼高,我把你調開,培養你去做管理,不划算。

因為找一個人替補你,把他培養到和你一個程度,需要花費的時間和財力都是巨大的。

第二個不合適在於和一個崗位契合度很深的人,往往都不善於切換。

切換就是我們昨天講的,把個人時間打成一堆的時間片,把各個領域的工作拆解成一堆的小任務。

然後大腦高速協調切換,像CPU與各個進程一樣,隨意的穿插切換,以期達成個人時間利用率的最大化。

你想想看,前者的工作場景是什麼樣的?

比如廚師,他在煲湯,他的作品是湯,他的時間都是分配給湯的,他要全神貫注盯著湯,湯好才是真的好。

而後者呢?恰恰相反。

你去看看老闆們的工作場景是什麼樣的?

秘書告訴他,接下來你有個活動,你有15分鐘的講話,講完了,和大家打個招呼,你就得告別,趕下一個場子。

接著你要見一個人,時間是十分鐘,內容大體是什麼。

再接下來你要趕飛機,在飛機上,你有哪些材料要看,下了飛機有個什麼會議在等你.......

你看到了,他的時間全都是碎片,他要完成的工作涉及很多領域。

也許有內部的產品會議,也許有客戶關係的維持,也許有對著媒體發表意見,......,你注意,這只是他其中一家公司的事情。

很多老闆同時是二十幾家公司的股東,十幾家公司的董事長,外帶很多公司的高管以及各種亂七八糟協會的會長......

最糟糕的是,這些公司可能分佈在投資,地產,科技,餐飲,.......,一大堆的領域。

比如你去看看林志穎,他是歌手,發過很多唱片,是演員,演過很多影視劇,是職業賽車手,拿過很多獎,是很多領域的企業家,因為他創辦了很多領域的公司.......

所以你不能指望他有崗位效率,他肯定沒有。

我相信他開會肯定是大家等他,一切資源就緒,準備工作做好,他到場,聽大家的意見,二十分鐘後,他就得走,因為有下一件事。

你看到了,他個人的效率是最大化的,但就某個崗位來說,他提供的效率肯定不是最大的,因為是崗位在等他,而不是他在等崗位。

把兩個方向說清楚了,我們回到讀者的問題。

問題的關鍵在於,你究竟想要什麼?

如果你想做管理層,那很顯然,你的路走錯了,如果你想當專家,所謂一生做好一件事,那就不要計較不提拔你。

事實上,不提拔你是為了保護你,是為了讓你有時間安心做好你的事,以免被雜事分心。

當然,也有人告訴我,第一條路我已經走不通了,這樣的人多的是。

清華每年都要畢業幾千人,幾十年來,大師卻一個也沒出過。由此可見,第一條路很艱難。

所以在第一條路上盡力了,始終無法突破之後再選擇第二條路,並不丟人。

但很多人在走第二條路的過程中,把方向走錯了。

比如下面這條消息。

昨天,杭州蕭山一小夥在工作中突然崩潰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他說自己從未如此狼狽……”

給我一個喘氣的機會行不行,我是人,不是機器人。

“小夥今年28歲,蕭山義橋人,工作至今已有8年。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要跑滴滴,平時還要賺外快,工作幾乎佔據了他所有的時間,一年下來能休息的機會很少。

這種拼命的狀態,讓小夥覺得很累。小夥在公司負責售後工作,昨天公司請假的同事比較多,所有事情只能他一個人扛。

面對客戶及老闆的催促和不理解,他心態崩了。

小夥的境遇,網友們感同身受,大家紛紛鼓勵安慰。帖子評論區,很多人有過被工作壓迫到心態崩潰的時候,但是看了一圈,基本上只有發洩。

我不是說發洩不好,只是發洩取代不了思考。

這小夥最大的問題就是在走第二條路的過程中,把延長時間當作瞭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案。

比如,下班了,去開滴滴。

在我看來,這不叫斜槓,這只是有加班費的加班。

啥叫個並行?

我給你五個小時,做一份工是這五個小時,做兩份工,依然得落在這五給小時內,這才叫並行。

你說你做完了第一件,再去做第二件,這哪兒叫並行?這不還是串行麼?

昨天我們聊華羅庚統籌方法的關鍵在於什麼?

在於燒水泡茶他在一段時間裡完成了,而不是兩段,否則,他就不是華羅庚。

劉慈欣是個電力工程師,他盯著電廠設備的同時,腦子裡構思了《三體》,這叫並行。假如你在做客服的同時,開了你的滴滴,那也算並行,但問題是,能行麼?

我們往往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某些工作天然就可以碎片化,另外一些就不可以。

比如我發現過很多高管同時也是投資人,甚至還在公司外,有自己的其他公司。

你看到了,管理者,老闆,投資人,三者可以兼顧,因為這些工作天然就是碎片化的,彼此容易穿插。

而外科醫生,天然就很難穿插,一臺手術幾個小時,上去就是固定的,這裡面的時間能碎片化麼?

你總不能把病人肚子劃開,說等一下,我去操作下自己的股票,再回來繼續下一個步驟。

所以,任何事,在你搭配它們之前,就要經過縝密的思考,無論是你適不適合那件事,還是那件事本身有沒有辦法碎片化,你都要分析清楚。

否則,冒然展開斜槓,恐怕未必如你所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