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烦了说得对,日军的战术就是炮兵轰步兵冲,就这么机械呆板

孟烦了说得对,日军的战术就是炮兵轰步兵冲,就这么机械呆板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孟烦了总结过日军的战术风格,炮兵轰,步兵冲,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不动了,炮兵再轰,炮兵轰完步兵接着冲。日本就这么简单的战术,居然能把大半个中国都占领了。说起来我们都不相信,可它居然就这么发生了,就是事实,不信也不行。

孟烦了这个总结和日军的战术基本上符合,放在今天看,只要稍微有点军事常识,都会觉得日军这打法也太简单粗暴、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但遗憾的就是,和孟烦了一样,我们都觉得难以置信的事实,他确实就是这么赤裸裸的发生了,日军就靠着这么简单的战术,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给中国造成了至少3500万人的伤亡,国军地方部队和中央军精锐更是一败再败,被日军打得溃不成军,军队伤亡超过五百万人。

大家都批评国军在淞沪会战中战术失误,不该采用添油战术,逐次增兵,但问题是,整个淞沪会战中,日军其实也和国军一样,也是采用了添油战术,也是逐次增兵,打打停停,战略上的意志也并不坚决,至少是日军一直希望能够与国民政府媾和,迫使国民政府承认日军占领华北的既成事实,然后放弃抵抗。国军也同样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早日停战,同样战略上意志不够坚决。可是,日军还是打赢了,国军还是输了。

孟烦了说得对,日军的战术就是炮兵轰步兵冲,就这么机械呆板

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打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和国军长期进行堑壕战,摆开阵势,构筑阵地工事,一天一天的拼消耗。而且双方的打法都很没有技术含量,都是正面先用炮兵狂轰滥炸一阵子,然后是炮兵延伸设计,覆盖国军前沿阵地,造成大量伤亡后,步兵开始向国军第一线阵地突击。步兵突上去,被国军赶下来,日军炮兵又开始炮轰,再大量杀伤国军,然后步兵再冲锋,占领国军阵地。到晚上,国军挑选精锐组成突击队进行反突击,日军守不住,退下来,回到原来的战线,继续固守。等到天明,再开始新一天的炮兵轰、步兵冲,如此循环往复,淞沪会战就这么打了三个月,从8月中旬,一直打到11月上旬。

日军发现国军防空能力比较差之后,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来提高炮击的精准度。每天早上吃过早饭,日军就在自己的阵地上升起系留气球,观察国军阵地这边的情况,发现国军阵地上有新的部队上来,或者是国军阵地有调整,就开始指引炮兵开始猛轰。轰一阵子发现国军阵地上没有动静了,步兵就开始冲锋,等到日军步兵冲上来了,国军从隐蔽的战壕跳出来拼杀,日军又退下去,开始新一轮的炮击。如果需要,再召唤飞机进行低飞扫射。

这就是抗战时期的日军基本作战方法,非常简单粗暴,非常机械呆板,非常没有技术含量,所以连国军高级将领都看不下去了,在回忆录中吐槽日军作战时战法机械呆板,不知变通。所以,现在很多网友都总结说,日军的特点就是两条,一傻×,脑子不会转弯,明知道冲上去要被赶下来,还是会冲,每天都是同一套打法,也没有什么创新和变通;二是认真,虽然指挥人员的指挥这么愚蠢,这么机械呆板,日军普通士兵还是一丝不苟的按照这个打法打,每天重复,就跟一群蚂蚁似的。

孟烦了说得对,日军的战术就是炮兵轰步兵冲,就这么机械呆板

日军的打法这么愚蠢,这么呆板,为什么还能短时间内就打垮上百万国军,占领大半个中国呢?这个原因就很简单了,因为国军比日军更愚蠢,打法更机械呆板,更没有技术含量。比如说,解放军的作战原则中有一个很基本的原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均衡配置兵力,而是一定有所侧重,也就是要将兵力分配为两个集团,一个较弱的集团防御,另一个较强的集团则主要用来突击和打击敌人。但现在看国军的抗战回忆录就会发现,国军所有的作战都是平均配置兵力,比如说一个师下属三个团,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是三个团左中右平均排开,最多从中抽一个营充当预备队。如果是一个师两个旅,那就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平均配置。

当然,这不是说不承认国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确实和日军存在很大的差距,但这个差距还没有大到完全不可克服。别的不说,起码几乎在所有大的战役中,国军在兵力上都是有优势的,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差距,如果指挥调度得当,是有可能击败日军。台儿庄会战国军能打赢,主要原因就是除了分点防御之外,战区统帅部保持了汤恩伯军团和张自忠的五十九军两个机动作战兵团作为打击兵团,而不是全部都配置到不同的地域去构筑工事进行防御。

日军其实也不是完全脑子不会转弯,而是经常会突然转弯,而且,每次日军突然脑子转弯,国军就要全线崩溃。比如在淞沪会战中,国军始终认为日军会选择在长江一侧登陆,所以将一部分精锐部队保持在长江沿线进行防御,防止日军登陆。结果日军却并没有在长江这边强行登陆,而是选择了在金山卫方向登陆,登陆后马上包抄国军后路,数十万国军马上就从淞沪战场一路溃逃了,连江阴到乍浦一线的永备国防工事都顾不上利用了,直接往南京逃了。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