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越来越先进的武器,现在碉堡是不是失去了防守意义?

就想没出息的活着


碉堡,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作为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工事。当这种工事不能有效保护自己,以及杀伤敌人,就“没意义”了。

实际上,一切工事,人员,装备,都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作为敌人的目标、靶子,吸引敌人的火力,分担伤亡概率。

在高科技战争、零伤亡战争、治安战等现代战争形式掩盖下,很多人显然已经忘了,战争是要死人的,作战单位是用来被摧毁的。

也许从强者视角,高科技战争,发现即摧毁,各种静态目标毫无生存能力,是正确的。然而从弱者视角,只有制造大量目标,分担消耗敌方火力,才能实现概率生存。

以数量拼精度,用足够多的天灵盖撞断狼牙棒,听起来很傻很残酷,却是人类以外多数生物的生存法宝。这个世界对多数生物来说是克苏鲁化的,并没有普适的生存逻辑,只有数量能应对概率。自然界可能有一亿种死亡陷阱,翻车鱼只要产一亿零一颗卵。

而二战以来的战争经验也证明,国家意志不是没有极限的。不惜代价不过是一种口号,越是高科技的军队,其武器成本越高,对人员损失的承受能力越低。

很多人对大口径火箭弹一发炸平一个足球场津津乐道,实际上一个足球场的范围,不过是一个步兵班的防守阵地。

财大气粗的美军,士兵用标枪导弹打工事百发百中,然而国会很快受不了巨额的账单,换上了无后座力炮。

而战斧打帐篷也迅速耗尽了美国海军的导弹库存,治安战中很多巡逻队也是在没有即时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出任务的。

回到碉堡的问题,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一个碉堡,对于个体的生存几乎没有意义。但是对于军队来说,一个冷酷的计算就是,碉堡将个体对于敌人的消耗,由一颗子弹,上升为一颗导弹。

而大国不会战败,却会破产。


味冷


这就要取决于你这个碉堡是怎么造的了。

如果你说的碉堡指的是突出地面的显眼筒状物,比如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修建的那些用普通砖垒起来的炮楼,那确实没有任何意义了。现在的游击队都挺有钱的,没有什么是一发RPG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用两发。对于正规军来说就更没有意义了。当年英阿马岛之战的时候,阿根廷在岛上就有不少类似的碉堡。结果基本上都是被英军像打坦克一样,用反坦克导弹当死靶子给摧毁的。

但是如果你的碉堡工事修得足够巧妙,足够隐蔽和足够坚固,那还是能发挥不少作用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山脉里面借助山势,挖掘洞穴坑道型的碉堡工事。比如二战的时候日军在硫磺岛、冲绳岛的那些碉堡工事,都让美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的坑道工事,也让火力优势的美军吃尽了苦头。而距离现在最近的阿富汗塔利班,在很多地方也借助山洞工事与美军周旋,令美军大为头疼。

所以说不能一概而论碉堡从此再也没用。关键还是看用什么材料,怎么修建和怎么使用。


唐律疏议


60/70年代,中国受到苏联的严重威胁,就是以深挖洞、广积粮来应对苏联的坦克海和飞机云的。

一个地堡能抗住无数的子弹雨,不用炮弹或至少一发ePG,就休想撼动它!那怕里面就只有一个人,一杆步枪(最落后的单发步枪)也能让敌人望而却步!战争就是不断在攻击和防御中进行的,用最原始的武器装备和防御手段去换取敌人的高效费比,拖垮敌人的战争潜力,也是另外一种取胜的方式。

要不然,阿富汗就不会被称之为“帝国坟墓”了!


金牛角


现代碉堡,这几个字十分重要,现代碉堡非常有意义。二战最好碉堡至今也没能摧毁。不知道专业步兵或者炮兵的兄弟们有没有统计过,那碉堡上中了几百还是一千几百发炮弹。


风吹6700


那没有碉堡,你能有什么更好的固定防御手段么

碉堡固然挡不住炮弹,但人体连子弹的挡不住

所以作为一种防御手段碉堡还是会存在的,战争的目的永远是打击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