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炮樓可攻可守,亞洲戰場隨處可見,為何歐洲卻不太用?

論厚臉皮我只服司馬懿


炮樓只在中國戰場可見,在其他地區炮樓並不多見

炮樓可不是光在影視劇中看到的一個孤零零的圓柱形建築,而是有著一套完整防禦體系的堅固防禦工事。

日軍的炮樓

炮樓是防禦工事的核心,大概有兩三層樓的高度,既可以射擊又能增加視野,頂部還安裝有探照燈用來在夜晚搜索可疑目標。炮樓四周遍佈射擊孔,內部駐有兵力,使用步機槍射擊,可控制很大的區域。華北地區的炮樓一般為磚石結構,可防禦步機槍子彈和迫擊炮的攻擊,更堅固的鋼筋水泥也有,但對於缺乏火炮的游擊隊來說沒什麼區別。

除炮樓外四周有圍牆和若干碉堡,其以炮樓為核心圍成一個大院子,院子裡蓋有宿舍和倉庫,用於士兵的日常生活和物資存儲。院子的外圈挖有壕溝,主要作用是防止游擊隊直接衝到圍牆下,只在正門處留有進出的據點的通道,有的會設置吊橋,平時拉起只有人員通過時才會放下。

日軍修築的炮樓間距很近,以機槍能互相支援為標準,當其中一個受到襲擊時其他炮樓能進行有效支援。守軍以偽軍為主,少的一個班,多的一個排,摻雜的日軍主要起監視作用。生活設施相對獨立,有自己的地下水井,也儲藏有一定的糧食和彈藥。

從以上的介紹就可以看出,日軍在華北修築的據點與其說是現代的防禦工事,更不如說類似古代的城堡。

被搗毀的日軍炮樓

日軍大量構築炮樓的最根本原因是抗日武裝沒重武器

抗戰時期的八路軍和游擊隊雖然在人數上佔有不小的優勢,但武器彈藥極度匱乏。別說重武器,就是輕武器也無法做到人人都有,一個排分不到一支輕機槍,一個營未必有一挺重機槍,八路軍的主力團才有迫擊炮,很多新組建的部隊甚至只有土槍和長矛。武器少,彈藥也不充足,所謂“三槍打阻擊,五槍打衝鋒”也是當時八路軍作戰時的真實寫照。

沒有了重武器,彈藥又稀缺的八路軍,自然很難打下守備堅固的工事,於是日軍才放心大膽的修建“復古”意味濃厚的炮樓。最瘋狂的“大掃蕩”時期,日軍在華北地區前後修建了1700多個據點,每個據點都有一個或多個炮樓作為核心。日軍利用據點逐步割裂各地區的聯繫,壓縮抗日根據地的範圍,限制八路軍和游擊隊的機動,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

沒有重武器就很難打下守備堅固的炮樓

中國獨有的炮樓

除了中國地區外,其他地區很少見到炮樓的使用。即使在中國戰場也只要在佔領區內修建,用於對付抗日武裝,不會用於正面戰場。當面對擁有優勢火力的對手時,日軍不會簡單的修建炮樓,而是依託地形構築大量的永備工事。

最典型的如太平洋的硫磺島。因為深知美軍的火力優勢,日軍挖掘了龐大的地下工事,以防禦美軍猛烈的炮火打擊。同時各種輕重武器火力點不直接暴露在外,以犧牲射界為代價提高生存能力。島上的折缽山山體也被挖空,用來抵抗美軍的進攻。可以說,為了提高生存能力,整個硫磺島的日軍全部鑽入了要塞化後的地下工事。在東北地區,日軍為防範蘇聯也沿邊境構築了十多個半地下化的大型要塞,根本不是普通炮樓所能比擬的。

日軍在東北依託地形構築的要塞群

歐洲為何沒有炮樓

歐洲戰場主要分為東線和西線兩個方向,但都沒有修建過類似日軍的炮樓,原因也很多。

地域不同

中國戰場的炮樓主要出現在華北平原地區,人口密度高,居民點大多分散。

歐洲的西線方向則為發達地區,人口密度雖大,但多聚集在城市中,便於德軍集中管理。另外,德軍佔領西歐後沒有發生過較大的起義或抵抗行動,直到盟軍諾曼底登陸前歐洲西線方向都相對平靜,因而德軍也就沒有壓力和動力進行鎮壓行動,也就更不用說修建炮樓了。

在德國佔領下的巴黎市民還有空去休假和游泳

而歐洲東線地區被佔領區內的條件十分複雜。除了地廣人稀,還有不少反蘇政權建立,再加上德軍進行有意識的進行屠殺和種族滅絕活動,在東線地區反抗德軍佔領的民眾基礎被削減到最低。另外,蘇德戰場上德軍擁有數百萬人的兵力,相對日軍來說富裕得多,有餘力鎮壓當地的反抗,因此也用不到炮樓。

和西線不同,德軍對蘇聯實施了大規模的破壞和鎮壓活動


對象不同

炮樓的作戰對象為華北地區的抗日武裝主要為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及其游擊隊,主要防止其對日佔區進行襲擊和破壞活動。

歐洲西線佔領區內的反抗組織多在地下活動,由盟軍領導,主要用於向其提供有德軍情報,很少進行破壞活動,避免被德軍發現搜捕,因此至少保持了德國佔領區內表面上的平靜,修炮樓沒什麼用處。

歐洲東線佔領區內,蘇軍游擊隊同樣受蘇軍上層指揮,但蘇軍游擊隊的武器彈藥充裕,有的甚至還有火炮和坦克,具備打擊炮樓和工事的能力。德國人如果和日軍一樣修建炮樓維持治安,後果很可能是不斷受襲不斷傷亡,士氣反受打擊。

蘇聯游擊隊的武器遠比八路軍豐富

武器不同

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武器不同,八路軍手中一直沒有重武器,缺少攻堅手段,面對炮樓時無可奈何。

而在歐洲,不管同盟國還軸心國軍隊,其手中從不會缺乏重火力的掩護,再堅固的堡壘也不可能承受火炮的輪番轟擊。德國甚至還專門建造了對付要塞的“古斯塔夫”巨炮,這種巨炮的口徑超過了800毫米,每發炮彈重達7噸,一發就能有效摧毀要塞的防禦。在進攻塞瓦斯托波爾時,這種巨炮發射的炮彈從天而降穿透了10米厚的混凝土防禦工事,引爆了彈藥庫,將蘇軍精心建造的永備工事夷為平地。面對這種強度的火力,連要塞都頂不住,像日軍那樣建造炮樓根本就是徒增傷亡。

德軍的另一種武器,卡爾臼炮也是攻擊要塞的利器,曾鎮壓過波蘭的華沙起義

即使是在中國,當解放軍擁有重武器後,國民黨軍隊就很少修建獨立的炮樓了,而是依託地形構築更加低矮更加堅固的碉堡群。

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擁有了大量炮兵,攻堅能力猛增



總得來說,日軍修建炮樓只是在平原地區阻止游擊隊活動的措施,並不是一種多先進的經驗或技術,真放到其他地區,只能成為活靶子。


水井土城


炮樓這種工事雖然看似很強,但是卻具有很大的侷限性,這種炮樓的高度較高,具有良好的射界,而且可以囤積一定的士兵和物資,相當於人為製造一個制高點。但是這種炮樓的防禦性能則很差,主要是磚石結構,無法承受大口徑炮火的直接打擊,即便是做成鋼筋混凝土結構,也是可以被重型的加農炮摧毀的。之所以日軍在中國戰場大肆建造炮樓來控制佔領區就是看中了我軍嚴重缺乏重型火力的致命缺點,連輕型迫擊炮都非常少有,僅靠步槍和機槍確實很難攻克炮樓。



而在歐洲戰場,絕大部分都是正面的正規作戰,敵後的游擊隊也有但是僅起到輔助的作用,雙方軍隊的火力強度都是空前的,遠遠超過亞洲戰場,當時較為常見的重型反坦克炮、步兵炮、榴彈炮都具有很大的威力,可以輕而易舉的摧毀炮樓,更不用說那些裝備大口徑火炮的坦克、突擊炮、自行火炮這些攻防兼備的重型武器了。歐洲各國空軍的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也能對這種目標明顯的炮樓進行精確的打擊,達成摧毀的目的。


另外從戰略角度來看,建造固定炮樓只有在戰線相對穩定的戰場才適用,如中國戰場,而在同樣屬於亞洲戰場的東南亞戰場,日軍也很少建造這種炮樓,他們的對手是裝備大量火炮和飛機的英美軍隊,日軍在火力上根本無法和英美軍隊對抗,構築的工事只能是具有良好隱蔽的地下掩蔽工事,造個炮樓簡直就是“自殺行為”。而在機械化作戰為主的歐洲戰場,戰線頻繁的變動之中,根本沒有穩定的前方和後方,如東線德軍在第一年推進了一千多公里,但是第二年就在南翼後退了900公里,所以根本無法採用建造炮樓這種固定工事進行封鎖,主要採用機動性較高的輕步兵單位。


二戰後期德國在本土建造了一批大型的防空塔,以掩護重要的目標免遭盟軍的轟炸,這種大大加強了防禦的防空塔可以看做是一種“炮樓”,厚達數米的鋼筋混凝土頂和牆使其可以抵禦當時任何常規重型武器的打擊,即便是200毫米口徑以上的火炮也難以傷其分毫,這種防空塔上的重型火炮在地面作戰中也威力強大,起到了堅固支撐點的作用,其本質上和炮樓是一樣的,但是解決了一般炮樓防禦不足的問題。這種防空塔的成本實在是太高,根本不可能大規模的建造,無法在戰場上普遍使用。總得來說,二戰中主流是機動作戰,即便是防禦也講求彈性的機動防禦,靜態的固定防禦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加上空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任何防禦工事都要注重防空能力,日軍的炮樓已經遠遠落後時代了。


戰略論


歐洲戰場不用炮樓一是沒需求,二是不適合歐洲戰場的實際情況。

在抗戰中,日軍確實修了很多炮樓,這些炮樓結構很簡單,通常兩到三層,用磚石、三合土和木料搭建而成,大部分分佈在主要交通幹沿線和大的村鎮周圍。炮樓裡守軍不多,一般只有幾個或者十幾個日軍,另外加強10-20名偽軍。

日軍修建炮樓的原因很簡單,由於日軍兵力有限,在侵佔了大量土地以後,兵力嚴重不足,只能集中在城市和大的鎮子上。而當時中國經濟比較落後,城市化程度很低,僅靠城市難以完全控制廣大的農村地區。而當時的游擊隊就利用這一點,在農村發展壯大,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為了對付游擊隊,日軍不得不分散兵力,加強遠離城市地區的防衛。不過兵力分散的話很容易成為游擊隊的攻擊目標,因此日軍不得不修築炮樓,用於防範游擊隊的攻擊。炮樓雖然防禦能力一般,只能抵禦中口徑子彈,但是一般游擊隊中連機槍都不多,所以很難對炮樓構成威脅。

有些炮樓非常簡陋

而且炮樓一般不大,目標小,八路軍很多部隊也只有迫擊炮,對付炮樓時也很難打中。炮樓的四周一般還很空曠,加上壕溝、鐵絲網等障礙物,要在炮樓火力威脅下衝上去搞爆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一旦炮樓遭到攻擊,周邊的日軍就會馬上趕來增援,敵後武裝攻打炮樓必須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否則的等鬼子援兵一來,這就算失敗了。

所以敵後武裝攻打炮樓一般是智取,比如說化妝成偽軍或者平民,混進炮樓,或者是做炮樓內偽軍的工作,讓他反正做內應等等,硬攻很難奏效。

但是也有大型的炮樓,這個瀋陽鐵路線日偽時期的炮樓規模就很大

但是炮樓只是欺負一下敵後武裝沒重武器而已,其防護力很差,不要說平射炮,就是大口徑機槍都防不住。像江浙的新四軍游擊隊曾經協助營救美國飛行員,在他們的幫助下,游擊隊把美國轟炸機上的12.7毫米大口徑機槍拆下來。後來在打炮樓時用過,效果極好,十來發子彈打過去,炮樓就千瘡百孔了。

而在歐洲戰場,一來歐洲城市化程度高,德軍大多數情況下只需要在城鎮上駐紮軍隊就行了,並需要分散到農村去。而如果駐軍多的話,肯定是修一個兵營更合適,或者是徵用現成的建築物,比如《老槍》裡德軍就駐守在一座城堡裡,用不到炮樓。

二來歐洲戰場的重火力多,即使是游擊隊,也可以從盟國的空投中拿到一些武器援助,遠比國內的敵後武裝火力強勁,修炮樓也沒什麼用。在一些軍事要地,少股德軍也是修築比較堅固的碉堡進行防禦,不會用炮樓這種雞肋。

所以對於德軍來說,炮樓毫無用處,自然也不會修建了。


不沉的經遠


日本鬼子的炮樓並不會修建在兩軍交戰的戰場上,而是修建在佔領區,主要是敵後游擊區的平原地帶,或是交通要道,山隘要點地區。二戰時期日軍修建炮樓有一個關鍵性的前提,就是對手的武器裝備實力弱,沒有重武器裝備,火炮,甚至迫擊炮這樣的重火力基本都是空白,對炮樓無法形成威脅,這是二戰時期日軍修炮樓的重要原因,就是欺負我們沒有火炮之類的重武器,奈何不了它,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在廣大的平原地區日本鬼子就是用一個個炮樓形成“居點”,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一個,然而把這些遍佈游擊區的“居點”連成片,形成以點控面的戰略格局。


除了沒有重武器對據點造成了威脅,日本鬼子人員少也是一個原因,日本鬼子兵員並不多,鋪的面廣,人員損失大,補充困難。修炮樓就能用少量兵力控制廣泛的地區,如果遇到打擊只需要龜縮在炮樓裡就相對安全,其實還是沒有對付炮樓的重武器,有一門火炮,一兩炮就幹掉它。當然,即使我們缺乏重武器,依然利用土辦法端掉了許多炮樓,用炸藥包、土炮打炮樓,“端炮樓”是敵後抗日戰場上重要的對日作戰手段。不但能消滅小鬼子,還能打破敵人的封鎖,更重要的是炮樓裡通常都有武器彈藥的儲備,這可是敵後游擊隊最需要的。


然而我們所熟悉的二戰時鬼子的炮樓,在歐洲戰場上卻很少見到呢?首先是戰場環境不同。我們知道,歐洲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歐洲國家二戰時期軍工業基礎非常發達,坦克,火炮,戰鬥機,轟炸機屬於普遍裝備,而這些在亞洲戰場上卻不多,特別是坦克,火炮,差太遠了。二戰歐洲交戰各國,不但擁有強大的坦克,裝甲部隊,火炮也是一個重要裝備領域,並且作戰飛機被廣泛的應用於戰場。這些重武器裝備,進攻速度快,火力強大,靠磚土木料搭建起來的鬼子炮樓,是難以扛的住重武器的打擊的,一炮就得把炮樓轟塌了,說實話不用說直接來一炮,就是震也得震趴架。另外,歐洲戰場上,通常都是大規模的集團進攻作戰,空中飛機轟炸打擊,地面炮火對前沿陣地進行火力覆蓋,坦克開路,這樣的進攻方式,炮樓已經沒有任何存在的必要。


歐洲戰場土地廣袤,人口密度多集中在城市,佔領的主要是城市目標,而且戰術形式也都是正面較量。大兵團機動作戰是歐洲戰場上主要的作戰模式,陣地戰也多集中在城市中的爭奪,巷戰。這也導致炮樓在歐洲戰場上不起作用,炮樓在亞洲戰場可以成為火力點,屯兵點,可以長期堅守,要是放在歐洲戰場就變成了自我束縛的死牢,一炮幹翻。所以武器是決定炮樓是否有用的關鍵因素,歐洲不修炮樓是不適合歐洲的作戰模式和作戰環境。當然,無論是否修建炮樓,戰爭的結局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侵略者都沒好下場!


兔哥42928


炮樓這個地面防禦工事其實只有在對付游擊戰的時候才有比較好的效果,而這種高高大大的工事實際上早就被淘汰了。

現在,歐洲的城堡是旅遊的好地方,但是城堡原來就是用來打仗的,城堡的高塔就是了望塔,也就是一個城堡中的炮樓。


這個是原來網友發現的侵華日軍留下來的工事,在山地地區,也用不著修那麼高大的炮樓。

在亞洲,日軍主要是在華北平原地區大量構築炮樓這種建築,目的是要用比較少的兵力盡量控制一片比較大的地方。高高大大的炮樓,至少是站得高看得遠,在炮樓頂上可以看出去很遠,尤其是在平原地區缺乏能夠控制的制高點,沒有天然的制高點,那麼就修一個,反正日軍要對付的土八路沒有攻堅的能力,別說各種炮,就是炸藥都不多,想用人往上送炸藥都沒得送。所以,日軍在華北是修了不少的炮樓。


馬其諾防線說起來是個擺設,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馬其諾防線是法國軍事工程師的傑作。

但是,在歐洲。當時游擊戰比較活躍的地方是蘇聯和南斯拉夫地區,法國也有一點。這些地方吧,蘇聯那邊蘇聯的游擊隊是裝備不錯,蘇聯的游擊隊是可以通過飛機和後方基地獲得武器的補充,蘇聯的游擊隊甚至能有一些類似於45毫米炮之類的東西,象37/45這個級別的反坦克炮,打坦克是費勁了,打炮樓是正合適,而且這種炮非常輕便,人能夠拉著跑。

而南斯拉夫地區是山地,這種地方沒必要修炮樓了,有的是高地。而法國地區游擊戰的規模遠遠無法和前兩個地方相比,法國地下抵抗系統的主要是情報工作,法國當時由於已經是城市化的水平很高了,沒有什麼建立遊擊根據地的條件,德國人也用不著修炮樓。何況德國在法國的兵力密度要遠遠大於日軍在中國的密度,法國6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德軍經常性的保持40萬人,而到了諾曼底登陸前夕,德軍更是增加到了百萬左右。而日軍在中國的佔領區兵力密度是0.37人/平方公里,也就是一個日本兵是要看3平方公里的面積。


有痰


因為兩個戰場的戰爭烈度,戰爭思維完全不一樣

歐戰是典型的機械化戰爭,動輒就是以大縱深,裝甲戰理論為代表的運動戰和坦克戰,雙方普遍是利用坦克裝甲的高度機動性而採用大規模地迂迴包抄,分裂包圍的戰法。而炮樓這種一戰塹壕戰的產物,早已經在歐洲戰場上被淘汰,(沒錯,我說的就是勞民傷財,還沒有任何用的馬奇諾防線),再退一步講,面對德軍的多拉大炮,強如蘇軍的白崖倉庫,列日要塞也無法抵擋住大口徑穿甲彈的轟擊,再別說日軍那薄如蟬翼的炮樓,兩三發德制榴彈炮就給你分分鐘夷為平地。

炮樓的大規模的應用還是日軍對根據地的圍剿時,日軍抓住八路軍缺乏重武器的弱點,大興土木,建成了以炮樓為核心的封鎖線,以此逐步吞食縮小八路軍的活動範圍,如同一個套索一般,一點一點地扼住八路軍地脖子,直至他死亡。

由於缺乏重武器,因此在拔掉日軍據點時,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大部分是用爆破的方式解決的,這種採用人力傳送的方式固然可敬,卻也是一個落後農業國的悲哀,沒有能夠製造重型火炮的工業,自然面對這種又高又堅固,火力還不弱的大型水泥工事,只能是用人命去填。

除了中國戰場外,如東南亞戰場,緬甸戰場,則少見有炮樓出現,這是因為其地形為雨林,植被茂密,無法發揮炮樓的瞭望預警作用,反而因為其周邊皆為雨林,則容易被成為游擊隊潛伏抵近攻擊的目標。而中國的華北平原多開闊地,設置炮樓,有利於瞭望和預警,這對擅長游擊戰的八路軍是一個很大威脅,所以其在侵華戰爭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


兵說


炮樓可攻可守,亞洲戰場隨處可見,為何歐洲卻不太用。因為在亞洲根本沒有一個國家能大批量製造普及重炮的能力。工業革命最早開化於歐洲,所以歐洲工業發達。而反觀亞洲還處於農業社會,工業基本為零。後期中國雖然通過一系列騷操作,例如洋務運動等,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下,開始學習西方大力發展工業,但是朽木不可雕也,氣候已盡。緊接著日軍開始大肆入侵中國,奪得中國半壁江山。當時日軍開始大量在亞洲佔領區修建炮樓。這種防禦工事非常堅固,步槍、手榴彈,甚至是小口徑的火炮,都不能對其構成威脅。在日本侵華時期,日本專門將碉堡建在一些戰略咽喉要地上,大大阻礙了我軍的行動。對於資源匱乏的八路軍來說,非常難摧毀。

你要是換到歐洲,歐洲的工業能力分分鐘教你做人。戰線太長了,炮運不過來?直接用飛機就解決了,不管你是飛機還是大炮,炮樓可一直在那杵著,就是一活靶子。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歐洲的工業革命的圈地運動,造成大量農村人口開始進入城市,造成歐洲的鄉下人煙稀少,戰略價值不高,並不值得佔領軍花費人力物力修築炮樓,所以歐洲一般戰爭多發生在城鎮。


長安城不良人


其實和在日本鬼子建造的炮樓類似的建築歐洲也有,而且起到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不過和日本人那種防人的炮樓的作用不同,德國建造的“炮樓”是用來防空的,這就是德國建造的防空塔,這玩意對於盟軍的轟炸機群來說簡直是惡煞般的存在,一般轟炸機群都會繞著這玩意走,不然很有可能被它強大的防空炮火擊落。

而日本鬼子的炮樓之所以在中國大行其道是因為這玩意是用於反游擊戰的,只出現在日本佔領區,主要用於治安站和反游擊戰,因為日本在前期的戰鬥中佔領了中國大片國土,但是日本的兵力重心主要是集中於南方與國民政府的正規軍打,而對於北方的佔領區,只安排了少數二、三線部隊進行治安站和反游擊戰,往往是一箇中隊百來十號人就可以控制一個縣城,而這還得派人去一些地方駐守,而對於游擊戰這種非對稱戰爭日本佔領軍很容易吃戰術和人數上的虧,所以日本就用修碉堡的形式來進行反游擊戰。而游擊隊手裡一般都沒有重武器,面對炮樓基本上沒有辦法強攻。

而在歐洲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進行正面的大規模戰爭,戰爭的烈度和規模都超於亞洲戰場,雙方都有大型的攻堅武器,修炮樓根本就沒有用,所以在歐洲炮樓這種東西比較少見,但是用於進行大規模防禦的作戰防線和要塞還是比較多的,比如法國著名的馬奇諾防線、芬蘭人用於防禦蘇聯人的曼納海姆防線以及德國人在法國海岸建造的大西洋堡壘。所以針對的但對象不同所採取的辦法也不相同,歐洲的防線多用於抵抗正規軍的正面衝擊,而日本人的炮樓主要是用於反游擊戰,在南方的正面戰場上也沒有多少炮樓。古斯塔夫巨炮一開始設計就是用於對付馬奇諾要塞這些硬骨頭的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主要是亞州各國火力欠佳,二戰日本在中國建立大量碉堡炮樓也是迫於無奈,他兵力有限,為防中國全民皆兵抗戰,分割軍民聯繫,便於後方管理。亞州普遍機動化短缺,缺少歐洲那樣大兵團機械化作戰,碉堡能阻擋輕武器進攻,歐州經歷了一戰,戰爭理念以經改變,法國設立的馬奇諾防線,在德國的突擊下,成了擺設。強大的火力,快速的機械化穿插,空軍的飛襲。碉堡炮樓只能困援等死。歐州也大量用碉堡炮樓,他們是用在防線上,而不是用在佔領區和後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