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为什么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他在执着什么?

50874457102樱花开了


年羹尧为什么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他在执着什么?


古语说的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年羹尧虽然曾经和雍正亲密无间,且为雍正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雍正终究逃不过人性的弱点,年羹尧是死不瞑目啊!

一、雍正:羹尧,四爷需要你

在真实的历史上,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的密切,九龙夺嫡的时候,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人力挺雍正,帮助雍正成功上位。先看看史书记载四爷给老年说过的肉麻的话。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啥意思?!意思就是:老年,咱兄弟俩关系铁的不能再铁了,你好好干,有我的就有你的,你放心好了;以后咱们就是天下君臣的榜样!我的子孙后代都会对你的子孙后代好,但是同事,雍正也不忘告诫老年,你可不能背叛我,你如果背叛兄弟,那也别怪我不客气。

年羹尧也就真的信了,自从年羹尧跟了雍正,可以说鞍前马后,唯命是从,雍正也像他说的那样,对年羹尧也是一步步提拔,而且早年为了跟年羹尧示好,还取了年羹尧的妹子,就是著名的华妃。

二、年羹尧:四爷,取了我妹子

这里插一段,说说雍正跟华妃,在甄嬛传这部剧中我们知道前半部分深受雍正宠爱,嚣张跋扈的华妃,到后来因为自己哥哥被打倒自己也跟着受牵连,最终自尽而死。

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当年,华妃嫁给还是亲王雍正的时候,可是骑着高头大马直接进去的,喜宴当天,年羹尧对雍正说:爷,我这妹子可以吧,取了他你绝对享福。这个外表动人,性格活泼,还有小脾气的女人雍正还真是十分的喜欢。雍正做了皇帝,后宫中的女人对皇上,感觉只有是敬畏,而华妃却不管这一点,她非常活泼,十分讨人喜欢,雍正对华妃也是有真正感情的,华妃没有孩子,身材相貌保持的又后,后来年羹尧一步步提拔,可以说华妃枕边风吹了不少,后来华妃病重,雍正也是看在华妃面子上才没有动年羹尧,年羹尧出事也是在华妃死后,可以说,雍正是不想让爱妃伤心。

三、年羹尧:四爷,我是一个忠臣啊

雍正三年12月,老年被杀,年羹尧的死让很多人纳闷,包括年羹尧自己都认为:任何一个理性的皇帝也不会在自己即位之初就动一个位极人臣的重量级人物,何况当时年羹尧实力很大,弄不好就会亡党亡国,而且雍正这个人以谨慎著称,打老虎可是个危险的事情,更何况这个老虎是自己一手养起来的,而且还算是忠心耿耿,打自己的老虎,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到死都拿着雍正曾经给他的贴身之物,一串念珠,他到死也不明白,雍正怎么就这么绝情。

看一看雍正看年羹尧的小眼神

四、雍正:羹尧,我忍你很久了

年羹尧错了,此一时,彼一时,雍正立足未稳时,需要你年羹尧扑在前面,你做一些过分的事,雍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你招了众人的忌讳,仗着你跟雍正关系好,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贪钱也就算了,你还在雍正面前耍狂,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老年自恃功高,牛气直上九重天,你一个公爵,与王爷差不少等级,可是,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他竟要求人家给他行跪拜礼,进京时,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他安然坐在马上行走,看都不看人家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只是点点头而已。你狂也就罢了,还结党,不但结党,还在雍正面前炫耀,跟你关系好的,你就想着法的提拔,带着军队见雍正,还“他们只知军令不知道皇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估计这时候雍正就想着怎么收拾年羹尧了。

五、年羹尧:四爷,你给我挖了个坑

俗话说的好,上帝让你灭亡,必先让其疯狂,雍正就借驴下坡,继续给年羹尧造势,年羹尧傻得越来越狂,“反正我雍正哥哥对我好”,岂不知这是雍正给他设的陷阱,年羹尧得罪了官场所用人,雍正借机搞掉了年羹尧,并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而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

年羹尧死都不知道自己咋死的,为啥死,怎么可能向雍正低头,我想,他死的时候,肯定在想,反正都是一死,是你雍正对不起我,我没有对不起,你四爷也罢,皇帝也罢,我年羹尧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不会去求你的。

也许,他心里很明白,从自己被查办的那一刻起,死就是迟早的事了。


葛大小姐


年羹尧之所以宁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一直以为雍正并不是真的要杀他。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死的时候可以用“悲壮”来形容。当李卫拿着雍正诏书,来赐死年羹尧的时候,年羹尧将雍正的手串托李卫还给雍正,然后一个对着天放声大哭,然后自尽身亡。

而历史上的年羹尧,在自尽的时候,非但没有这样的“悲壮”之举,甚至可以用“滑稽”来形容。

当宣读圣旨和监督年羹尧自尽的官员,告知年羹尧雍正要其自尽的时候,年羹尧是迟迟不肯遵旨自尽。

此时的年羹尧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在杭州,而是就被雍正关押在北京附近,所以年羹尧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诫宣旨的官员,皇上不会这样让他去死,而是会用一纸赦书将其赦免,于是就是不肯就此自尽。但是年羹尧所期待的雍正赦书始终没有能够到来,在场的官员也是劝谏年羹尧奉旨自尽,最终年羹尧这才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就在年羹尧临终之前,他都不相信雍正会真的处死自己,而他也是根本觉得自己并没有错。


年羹尧为雍正所杀,正是因为年羹尧只知进而不知退,功高震主,为雍正所处死的结局也就成为了必然。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趁着大清王朝君主交替,之前统兵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又被调回北京的空档时期,发动了叛乱,雍正随即安排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亲王前往青海带兵平叛。结果年羹尧前后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叛军几乎全军覆没,罗卜藏丹津家人悉数被俘,罗卜藏丹津本人更是化妆成一妇人才勉强逃脱,投奔了同样是强弩之末的策妄阿拉布坦。

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让年羹尧名声大振,获得极高的威望,就连雍正都称其为“恩人”,甚至在对其的奏折批复中都毫不掩饰对于年羹尧的感恩与宠爱之情: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此时的年羹尧可以说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同时,年羹尧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尧西北得胜进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变得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不仅在面对朝臣时趾高气昂,就连对待雍正也全无君臣礼仪,不仅言语嚣张,甚至当着雍正的面盘腿打坐。在此之后,年羹尧仰仗着雍正对他的宠爱与器重,一方面开始结党营私,培植党羽,把持官员任免与升迁,进而形成了“年选”;另一方面,年羹尧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网罗财富,铺张浪费,极度奢靡。

实际上不仅仅是雍正,在朝臣之中,对于年羹尧不满的声音也是愈发的激烈,但是雍正碍于年羹尧的特殊功绩,也碍着年家特别是自己的宠妃年氏的面子,一直没有处置年羹尧,更可况自己刚刚给了年羹尧如此众多的“殊荣”,如果马上就进行清算,则必然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动摇自己的皇位。

所以雍正并没有马上处置年羹尧,反而更加滋长了年羹尧的嚣张气焰,年羹尧也就此变得更加僭越与傲慢。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 “祥瑞”之兆,群臣纷纷写诗做赋,敬上贺表,向雍正祝贺。年羹尧也向雍正进上了一份贺表,但是在文中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进而引发了雍正的震怒。毕竟年羹尧是进士出身,是公认的文武双全,出现这样的错误,雍正认为年羹尧是故意而为之,诅咒自己早点去世,以便新皇登基,这才将代表晚上的“夕”写在了代表早晨的“朝”之前。

最终,雍正给年羹尧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将这位曾经的心腹与“恩人”赐死了。

而在年羹尧看来,自己的“恩人”是雍正给封的,自己的权势和威信也是雍正给树立的,他说做的,所拥有的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极大的触动的帝王的威严,而在此情况之下,他的死也就成为了必然。


起初,年羹尧还有自己的妹妹作为保护伞,但是伴随着妹妹的去世,年羹尧也迎来了死期。

雍正将年羹尧一撸到底,直至将年羹尧囚禁起来,并没有处死年羹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在了宠妃年氏的面子上。

年羹尧的妹妹自嫁给雍正开始,就非常受到雍正的宠爱,雍正登基后,马上将其册封为贵妃,而就在年氏病重期间,为了给年氏冲喜,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就将其册封为皇贵妃,足可见对其的宠爱。并且,为了不让自己的宠妃伤心,雍正甚至没有将自己处罚年羹尧的消息告诉她。

此时的年妃,已然成为了年羹尧最后的保护伞。

但是随着年妃的去世,年羹尧也迎来了自己的死期。在年羹尧的妹妹去世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年羹尧就被雍正赐以自尽了。


雍亲王府


年羹尧祖籍在安徽凤阳的怀远县,和明太祖朱元璋是老乡。《在雍正王朝》里面,年羹尧和李卫被刻画成雍正的包衣,也就是家奴,这是不恰当的。年羹尧隶属于汉军八旗的镶黄旗,他妻子的祖父是纳兰明珠,人家的人脉资源很有优势。

虽然四阿哥娶了年羹尧的妹妹,但是年羹尧一直对他的这位妹夫不感冒。看一下他的履历:

年羹尧进士出身,受康熙重用。康熙十八年,出任四川总督,平定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叛乱。

康熙六十年,奉诏进京觐见,康熙赐弓,以示恩宠。这年九月,年羹尧又平定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

康熙六十一年,十四阿哥进京,年羹尧和延信共同掌管抚远大将军印。

在皇位争夺上,年羹尧更看好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反而和他们两个走得很近。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709年,四阿哥胤禛被康熙册封为雍亲王,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成为亲王之后,可以搭建自己的政治班底,培养自己的势力,有问鼎皇位的极大可能。正在这时,年羹尧率领的镶白旗划归雍正管理。此时,年羹尧才逐渐正视与雍正的关系,两个人越走越近。


在夺位过程中,精明能干的年羹尧立有大功,雍正继位后,雍正元年,立马擢升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总览川陕四省军务。雍正特发御旨:凡是调遣兵力、动用钱粮,边防大臣以及川陕、云南督府、提镇,皆照年羹尧意见办理。这实际上成了雍正在西北的代理人,地位已经超出了抚远大将军。

在这一年的十月,年羹尧会同岳钟琪平息了青海萝卜藏丹津的叛乱,“年大将军”的威名无人不知。

然而年羹尧地位和声望达到顶峰的时候,骄横跋扈的性格特点也暴露无遗。

雍正二年,年羹尧奉旨觐见,仗着自己的军功和两朝元老的地位,在入京途中,命令直隶总督李维钧和都统范时捷跪迎。到了郊外,又让王公以下官员悉数到城外下跪迎接,王公大臣与他打招呼,他仅仅是“颔首”而已,也就是点点头,其他的官员基本上是看都不看。


还有一次,在一次庆功宴上,雍正担心众将士劳累,让他们卸下铠甲就餐,然而,没人敢动。只有等年羹尧发话之后,众将士才敢卸甲就餐。在年羹尧的军队里,只知道有年大将军,而不知道有皇上,这让雍正深思极恐。就凭威胁皇权这一点,年羹尧必然被铲除。

年羹尧利用自己的权势,大力推举自己的心腹进入朝廷要害部门任职,凡是经过年羹尧举荐的人,吏部、兵部无不优先录用。这样一来,以年羹尧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有皇权在上,雍正是不允许有这样一个“年党”存在的。

年羹尧残忍嗜杀。据《栖霞阁野乘》记载,有一位江南姓沈的孝廉,来京城考试落第,他不想回家,想要在京城谋一个家庭教师的职位,他认识一位侍郎,侍郎把他举荐给了年羹尧。

年羹尧安排他教自己的小儿子认字、算数,工作轻松,待遇优厚,还安排了四个奴仆,八个书童伺候自己。

有一天早上洗漱的时候,有的书童用头顶着脸盆、有的拿毛巾、有的端热水,来死后沈老师。沈老师哪里习惯的了这个,就让书童放下脸盆,自己动手。这时,年羹尧带领侍卫巡视至此,发现,那位书童没有顶脸盆,就和侍卫嘀咕了一句话,侍卫把那位书童领走了,没过多久,侍卫拎着那位书童的人头进来了,向年羹尧禀报:“某位书童对年羹尧不敬,已斩之。”

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沈老师受不了惊吓刺激,多次请辞之后,终于回到家乡,一辈子称病不出。

雍正二年,雍正对年羹尧的批评公开化。特地下御旨让他珍惜眼下的君臣情分,如果侍功造做,必致反恩为仇。

从此,年羹尧的处境急转直下。雍正二年三月,陕西巡抚年羹尧的亲信胡期恒被革职;四月,年羹尧被革去川陕总督的职位,勒令交出抚远大将军印,由岳钟琪接任,年羹尧被调往杭州任职。


雍正三年,年羹尧被列出九十二条大罪,雍正赐他自尽,免连坐父兄。

年羹尧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不可饶恕。纵使自己祈求认错,终究于事无补,还不如早点赴死。所以,一直蛮横至死。


品读春秋001


年羹尧为什么死不认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就没错!年羹尧文武双全,对历代君王与臣子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有自己的深刻认识,身边也有参谋班子为他筹划。

他统领大军,战功彪炳,这没什么大问题。大问题是雍正对他的肉麻吹捧,年羹尧作为臣子,哪敢受着?于是有意飞扬跋扈、乱伸手,就是特意以犯错误的方式等待雍正对他的处理,求个平安。否则,雍正都把你吹上天了,你还要做道德模范,你想干嘛?

所以,年羹尧所犯的错误,就是他送给雍正的小辫子,他就是想通过这种互动模式来保全自身(四爷把我抬得这么高,我好像坐在火炉上啊!我犯点错,您快点批评我。但雍正不批评,年羹尧就再接着犯错,飞扬跋扈得罪人,也是向雍正表明没有收买人心的想法),希望雍正高高举起,轻点放下。但雍正是皇帝,可以按自己的心意出牌,并不按照年羹尧想的牌理来出牌,年羹尧一直在再等着挨板子,但雍正直接上虎头铡,于是就悲剧了。

雍正对年羹尧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指控的罪状应有很多不实之词,年羹尧作为一个时代的顶尖人物,为什么要认错?


读出历史中的不得已


自古艰难唯一死,如果能活命,年羹尧必然会努力求生。不过他很清楚鸟尽弓藏的道理,雍正是一定要置他于死地的。给他议定的92款大罪,说穿了也只有八个字:功高震主无法驾驭。

年羹尧能力超群是毋庸置疑的,他在康熙年间从进士做到四川巡抚,只用了九年时间。后来又升任四川总督,不论在地方治理还是平定叛乱的过程中,都显露了与众不同的能力,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后来在京城觐见时,还曾赐给年羹尧弓矢以示荣宠。

对于康熙的赏识提拔,年羹尧感激涕零,他早年眼中只有康熙皇帝,对于和皇子阿哥们交往并不热衷,而他川陕总督的身份,在有夺嫡之心的皇子心中,自然是分量极重的。所以才有了胤禛纳年羹尧之妹为侧福晋之事,而这种政治联姻,也紧紧地将年羹尧栓到了胤禛的战车之上。

胤禛继位之后,外靠年羹尧内倚隆科多,很快地稳定了朝廷的局势,在这个过程中,年羹尧被授予了极大的权力,他在平定了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王。雍正对这个大舅子好到了异乎寻常,甚至认为年羹尧是他的“恩人”,不仅自己感谢他,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要记得他的好。


年羹尧就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他忘记了功高盖主的古训,变得飞扬跋扈。他接见地方官员,哪怕是巡抚这样的官员都要下跪参拜,他推荐的官吏遍布西北乃至全国,被称为“年选”官员,他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他甚至在皇帝面前都大模大样地坐着(御前箕坐,无人臣礼)。

这样的年羹尧和他为首领的官僚集团,无疑已经大大地伤害到了皇权,成为皇帝的心头刺。

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在地位已稳的情况下,开始对年羹尧进行了清算,先是斥责他手下的官员,再从他的奏章中挑毛病(把“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以此为由把年羹尧从西北老巢调到了杭州(抚远大将军变成了杭州将军)。

年羹尧离开了西北,就成了胤禛手中任意揉搓的面团,再也不可能兴风作浪。胤禛这时候才露出杀气,发动朝臣揭发年羹尧的罪行。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大家齐心协力给年羹尧定了92款大罪,这就是要搞死年羹尧的节奏。其实所谓的92款大罪,从本质上来讲无非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了!


历史上能够得善终的臣子,无不是善于藏拙之人,年羹尧最后被逼自杀,除了胤禛狠辣无情之外,他自身也的确有取死之道!


李飞叨


兔死狗烹。扶植刻薄寡恩的雍正上位,即使被誉为左边囊右臂的年羹尧和隆科多都免不了一死。

在九龙夺嫡中,年羹尧出力颇多。尤其是当时康熙的第十四子胤禩身为八爷党的重要骨干手握重兵,出征西藏时被康熙封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大将军王,在征战胜利后班师回朝时遇到康熙去世。而雍正仅凭一道诏书就收缴了胤禩的兵权,这在当时看来却很难办到。但随胤禩一起出征的还有雍正的亲信年羹尧、延信(在雍正六年死亡),这二人起到解除胤禩兵权的重要作用,年羹尧、延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雍正登基初期受到重要。

年羹尧在雍正登基之后受到极度恩宠,负责管理整个西北的军务和政务。当时年羹尧是当之无愧的“西北王”,结果雍正登基的第三年,年羹尧因为写错了一个字,受到雍正的惩罚革除军职,十二月以九十二条罪名被雍正强令自尽。年羹尧拿到命令自己自尽诏书的那一刻都不敢相信,这么快雍正就对自己下手,登基三年就对左膀右臂下手。同一年隆科多被贬流放修长城垦荒拓地,所以他到死都不愿向雍正低头认错。


陆弃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年羹尧?这三字在雍正的心里边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打心眼里雍正是真真的想和这年羹尧整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

话说年羹尧这主,是个只懂进不懂退的粗汉。而大家伙的印象当中雍正是个薄情寡义的主,干点嘛都扣扣索索的,别人从国库里借一两银子,这都要逼着人家砸锅卖铁的还上。

这两人撞一块,结局能有个好吗?

您这话说的对,但他也不对!当然您也别急着反驳,俺给您说道说道,说道完这事,您搁心里边吧嗒吧嗒看看是不是这个理。

那咱就先从年羹尧的身上说起吧!

年羹尧的结局大家伙都知道,最终落一个大牢自杀的结局,其实照着雍正的薄情寡义的个性,要不是念着他和年妃的好,灭门都算是轻的了,就这结局给足了他的面子。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人要唠叨两句:“还好那?他儿子年富那脑袋瓜子都让人给剁了,这咋说呢?”

咋说?咱就说说这判决,年羹尧的老爹年遐龄和他哥哥年希尧官帽子全撸了,但罪过全免,也就是说他们老年家,除了年羹尧这一支,其他支系和这事没多大关系,命都保住了。

年羹尧的大小子年富直接砍了,其他儿子到了十五岁的头上全拉边疆喝着西北风看边界去了。

而年羹尧一大帮子幕僚都被砍了小脑瓜,这还不算家里边的所有亲戚全都发配到了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去了。

这判决要是这么看,雍正似乎对这年羹尧恨到了牙根子上了。但这事还有后边呢,也就是第二年,这事缓和了一段时间之后,雍正又赦免了年羹尧的儿子,提溜给了他们的爷爷年遐龄管教。

瞅见没,这事他们老年家除了年羹尧和长子年富,其他人压根就没事,啥西北风不西北风的,留着给别家的孩子喝吧,倒霉催的就是那帮子幕僚。

吧嗒出个味来了吗?雍正还是念年羹尧的好,年羹尧留了个全尸,代他受罪的是他的大小子。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是为嘛呀?就因为年羹尧立的功劳?可这也不符合帝王手里边的帝王之术啊,尤其是这个冷面帝王雍正啊,这不符合啊?”

啥不符合!这里面的情分有他妹妹年妃在里边,雍正是把他当大舅哥的看,而不是一个大臣来看,所以这罪才轻了。

接下来咱说说年妃的事

说道这里,估计还有人要说:“不是说这年妃蹲在紫禁城里边飞扬跋扈的,整根尾巴都能整天上去了,还给她留面子,老梁你蹲这胡说八道呢吧!”

你快拉倒吧,被电视剧毒的都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了,电视剧里边的事你也真信,导演逗你玩呢?瞅见没那天天蹲墙根底下,摸大鼻涕,乐的和一个傻子的货就是导演,他都快笑死了,你还当真?

雍正都爱死这年妃了,要年妃能活到他哥哥年羹尧出事的时间点上,除了年羹尧必死之外,他那大小子年富那吃饭的瓢还能好好的长在大脖子,顶多遭点子罪而已。

啥?您要证据?

第一点,年妃打首次开始生育到死,一共十一年,这十一年雍正的娃都是年妃肚子里出来的。

第二,雍正头一年登基,立马就给这年妃升成了贵妃,这地位仅次于皇后乌拉那拉氏。

第三,年妃的身子骨一直就不好,到了雍正三年的时候,这身子骨更是一落千丈。雍正一直把这事装心里,这就想着冲冲喜,乘着祭天大典的时候,又给升为了皇贵妃。

就这还不算,祭天大典一结束,他连第二天的百官朝拜都顾不上,压根就没有等到第二天,当天就返回了圆明园。接下来的五天里,除了发出两道关于各省缉盗和江南四县免赋税的上谕之外,雍正啥事都没有办,一直守在年妃的眼跟前,而年妃就在这个月死在了圆明园。

大家伙也知道,雍正那是个勤勉的皇帝,五天时间啥也不干,这事少啊!

第四,就为了办这丧礼,又是五天啥也不干,就办这事了。而且在这丧礼期间亲王以下下奉恩将军以上(这是宗室里边的人),公侯伯以下四品官以上的官员(这是朝堂上的官员),要求朝夕三次齐聚举哀。

那规格不可谓不高啊,一帮子人小心谨慎再小心谨慎的办差,还是把愤怒的雍正给撩毛了,一家伙给议了罪,一帮子尚书侍郎将两级留用。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还不是瞅年羹尧势大,摆在哪里给年大将军瞅的吗?”

拉倒吧你,咱瞅瞅雍正的评语:

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皇考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儴内政。

就这评语,年羹尧完蛋了都没有改。

后边的事,就能证明,这压根就不是虚的,是实打实的。

第五年妃死了之后,就给雍正留了个八阿哥,结果到了雍正六年的时候,这八阿哥去了。这把个雍正疼的,下葬的时候这八阿哥是按照亲王的待遇下葬的,还加入了引幡仪式。

就这仪式,当年顺治给董鄂妃的儿子荣亲王下葬都没有用到过。

这时间点上八阿哥算是亲王了,而那会乾隆包括他那帮子兄弟连个贝子都不是。

爱屋及乌听过吧,这就是!把个乾隆和他的兄弟羡慕的不要不要的,这不是爵位不爵位的问题,这是嫉妒父爱的问题。

第六,雍正死了以后,这年妃和皇后一同随着雍正下葬泰陵的。您要说是雍正不喜欢这年妃,会有这待遇,拉倒吧!

咱总结一下

年羹尧的老爹年遐龄死了,那是雍正下旨给了一个一等公礼下的葬,他那大哥年希尧也是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四年的时候,又开始启用,后来都到了一品的左都御史。

您自己个觉得呢?这事有点意思吧!

您要说年羹尧不想低头,那是他占在了大舅子的身份来说事,感觉自己个没毛病,还有功于雍正。雍正到也是想站着大舅子的身份说事,可他还有一个帝王的身份,这身份不能退。

得咧,俩人把身份给弄拧巴了。

“俺不想反你!”

“俺又没说你反俺!”

“那你把俺抓起来干嘛?还要俺的命啊!俺整了那么些个事,都不是为了你?”

“为了俺?你是为了皇上!你是俺大舅子,但俺更加是皇上,皇上的面子你也敢驳?反了天了你!”

“俺就是你大舅子,啥皇上不皇上的,俺不听,俺就是不听!咋的啦,有本事把俺脑袋瓜子给摘了!”

“摘了就摘了!”

好吧,事就是这个事,您说呢?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年羹尧实际上是非常惊恐的。

那时候,他简直恨不得用尽一切办法来让雍正皇帝改变主意、饶掉自己的小命,根本就没有什么宁愿死也不向雍正皇帝求饶的现象。

而在说到年羹尧之死前,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年羹尧崛起以及最终被雍正皇帝判处自杀的原因。

雍正登期早期最信任的年羹尧

年羹尧崛起的时间很早,起码比雍正当皇帝的时间要早很多。

在康熙没死、雍正还没当上皇帝之前,年羹尧就凭借着自己的雄才大略获得了康熙的认可,一路凭借着战功被康熙皇帝提拔了起来。

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年羹尧已经升到了一个极高的顶点,成为了清朝最重要封疆大吏之一的川陕总督。

由于年羹尧在康熙晚年的位高权重,所以雍正在和其他皇子激烈中的皇位的过程中,就和自己这位大舅子走得非常近,想借助他以及其他权臣的力量把自己给推到皇位上。



在雍正的众多支持者中,最位高权重的人物分别有两个人,这两个人分别就是镇守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年羹尧以及坐镇京城的权臣隆科多。

他们二人在雍正皇帝继位、登基早期对雍正皇帝的帮助非常巨大,因此在雍正皇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他们所被雍正皇帝赐予的权力也是最为巨大的。

只不过由于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太过于巨大、由于他们在巨大的潜力之下做出了很多不轨的行为,所以雍正皇帝登基没几年,他就通过各种名义除去了二人身上的权力。

最终,更是把年羹尧送上了绝路。

雍正忍耐底线的崩塌

要说年羹尧为什么被以往一直对他信任有加的雍正皇帝送上绝路,其实他是活该的。

雍正当上皇帝后,早期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年羹尧的信任,他是一点都不讲究君臣礼数的,没有强制年羹尧对自己施行君臣之礼,甚至还含有鼓励年羹尧跟自己“平起平坐”的意思。

正是在雍正皇帝的假客气下,年羹尧相信了雍正早期对自己表露的态度,觉得自己是真的被雍正皇帝当成了最为信任的人,因此,他后来就变得极为骄纵。


按照清朝的礼节,无论官员、将领们身在何处,只要他们看到皇帝颁发的圣旨,他们都是必须如同看到皇帝本人一样下跪的。

但是年羹尧却不同,在他于西北地区担任抚远大将军职务期间,他从来没有向雍正皇帝颁发到军中的圣旨下跪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那就是将在外有所不从。

不过我仔细琢磨过,觉得他之所以没有向雍正皇帝的圣旨下跪,可能有另外的原因。

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觉得自己见到雍正本人都没有必要有那么大的礼数,更何况是一个地位身份跟自己相差了十万八千里的小小传旨官?




正是因为如此,他没有选择向雍正皇帝的圣旨下跪。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做过许多远远超出礼数的事情。

在雍正皇帝给他罗列的罪名中,有一条非常显目,那就是说他在军中所建造的建筑以及所使用的生活物品中,有很多,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

如果其他事情的话还能辨解,但是礼法大于天的古代,这件事情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很难让皇帝不产生这个人想造反的想法。

而在雍正皇帝的女婿、蒙古的王公到军中拜访年羹尧的时候,他更是凭借着自己在军中的权威,逼迫了这些平常只对雍正下跪的人物向自己跪拜了下来。

在他回京、众人在京城道路两旁迎接他的时候,他更是飞扬跋扈地逼迫很多人向自己跪拜下来。


那时候由于在京城附近,他没有如同在军队中那么嚣张,不敢让那些王公级别的人向自己下跪。

但是在此过程中,他竟然逼迫直隶总督以及其他都统级别的大人物向自己跪拜了下来。

我们要知道,直隶总督、都统都是从一品的大员,分别是清朝地位最高的封疆大吏和八旗中的最高长官。

年羹尧竟然逼迫这样的人物向自己跪拜,这样超出礼数的事情对于雍正皇帝来说,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没有理由不让雍正皇帝对年羹尧产生忌惮心理。


然后再加上年羹尧到处任用私人、贪赃枉法严重的原因,他最终就彻底点燃了雍正皇帝心中的火药桶,被雍正皇帝下定决心给撤除了权力。

不过由于当时年羹尧正担任抚远大将军这个重要官职、手中掌握着重兵,所以雍正皇帝为了避免在撤除年羹尧过程中发生什么变故,他就首先撤掉了年羹尧手下一些担任重要官职的亲信,然后才敢撤掉了年羹尧抚远大将军的官职,想把他调去住杭州将军。

历史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年羹尧宁死不屈头的状况

而在正史之中,不要说年羹尧在死前最后一刻也不愿意向雍正皇帝低头的事情了。

在雍正皇帝刚开始表明撤除他抚远大将军官职念头的迹象时,实际上他就已经认怂,向雍正皇帝呈上了很多诚恳认错、请求雍正皇帝再给他一次机会的奏折。

而当雍正皇帝下令让他自己在监狱中上吊自杀的时候,他更是一直心存着侥幸、幻想,觉得以自己早前跟雍正皇帝那么铁的关系,雍正皇帝肯定是吓唬自己,不是真想让自己死的。

那个时候,他还故意拖延起了时间,焦急等待着雍正皇帝赦免自己命令的下达,只不过他最后没等来雍正皇帝赦免的命令,就被监督他自杀的官员逼迫上吊自杀了。

至于什么宁死也不愿意低头的说法,我觉得可能是什么电视剧里边编造出来的虚假情节,是真是假,大家应该可以判断出来。


孤客生


年羹尧大将军,他狂妄自大,肆意妄为,有能力,目空一切,但是他却对雍正还是忠心的,年羹尧后来被贬,却仍然坚持自己的排场,依然保存大将军的尊严和排面。他的亲信曾经和年羹尧暗示过,现在你不行了,就不要装犊子了,别摆排场了,给雍正认个错,还做你的大将军不行吗?

年羹尧不同意,他一路被贬,却依然骄傲,他的趾高气昂,颐指气使的样子,让雍正很反感,雍正像一个孩子一样与年羹尧置气,一路将年羹尧贬为了守城门的士兵,即便如此,他还是胆大妄为,拿出了黄马褂穿在身上,与直属领导对抗。

最终,雍正赐死了年羹尧,直到赐死的白绫和圣旨到了年羹尧手里,他还仍然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他就像一个孩子一样,耍赖,胡闹,不自尽。

直到等了许久,也没有等到皇帝的“刀下留人”,年羹尧绝望了,自尽结束了一生。年羹尧到底在坚持什么?!

回首年羹尧的一生,那是轰轰烈烈的一生,年羹尧是一个英雄,他有他的骄傲,可惜在年羹尧的人生字典中,少了知进退!



当年,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让整个大清陷入艰难,年羹尧带兵讨伐,这位抚远大将军没有让雍正失望,在国库即将不支的情况下,年羹尧三个月大捷,打败了罗卜藏丹津,这场大捷是一场让雍正开心得要哭的胜利,这场胜利让雍正缓过来一口气,所以雍正极为重用年羹尧,并且成他为“恩人”。年羹尧是雍正的恩人,也是大清的恩人。名声大噪的年羹尧,盛极一时,骄傲的年羹尧像一只大公鸡一样凯旋,却不懂内敛,让自己走上了巅峰,也走到了尽头。

凯旋回京的年羹尧,拿一封推荐信,让雍正封官,雍正没有驳他的面子,但是受到这样的威胁内心也极不舒服,他不能打恩人的脸。第二年,年羹尧再一次拿出自己心腹的名单,让雍正委以重任,雍正依然听从了年羹尧的安排,此时,在民间有了“年选”的说法,就是说年羹尧每年都会封一批官,和皇帝一样,甚至比雍正还牛。

得知这样的说法,年羹尧不仅没有害怕,还沾沾自喜,变本加厉。

年羹尧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功劳,他结党营私,以权谋私,索要巨额军饷,还将雍正拍去接监视他的人给杀死,年羹尧作死的节奏逐步加快!步步相逼之下,雍正忍无可忍,决定将这位年大将军修理修理!

年羹尧被一撸再撸,却始终保持排场和骄傲,这样的做法让年羹尧被一撸到底。

年羹尧身为大将军,宫里有他的妹妹,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早已经放不下身段了,他一次次的僭越行为,让他认不清自己的位置,他不和雍正认错不是坚持什么,而是不自知,已经膨胀不可收拾,直到死去那一刻,我想年羹尧会有后悔,可惜他已经无路可走了!


野史日记


在历史上,年羹尧不但向雍正低头认错了,而且为了求生,简直把自己贬低得非常卑微。

年羹尧这个人,由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戏说和改编,似乎在他飞扬跋扈的背后,还有一种宁折不弯的气质,实际上,年羹尧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是有的,宁折不弯,跟雍正刚到底是没有的。

年羹尧是一个文官出身,入过翰林院,后来外放地方官,直到做到川陕总督这种封疆大吏,其支持者都是康熙帝,可以说,年羹尧在康熙朝的升官发财,主要源于康熙帝对他的赏识,而不是他跟雍正的关系。

雍正在康熙朝末期开始筹划夺嫡,此时年羹尧才深度地参与了进来,一来是年羹尧跟雍正关系匪浅,年羹尧是汉军旗人,而雍正据说是该旗的旗主,这才有了年羹尧是雍正潜邸旧人的说法,二来是年羹尧此时已经是封疆大吏,掌握西北用兵的粮草转运等权力,雍正为了钳制夺嫡的对手,在西北带兵打仗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必须要拉拢并控制住年羹尧,以为其所用。

因此,二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无论雍正是不是康熙帝最后选定的继承人,反正雍正帝顺利继位了,这不得不说有年羹尧的一份大功。

雍正继位以后,面对内忧外患。内是八爷党,外是青海的叛乱。他的皇位并不稳固。所以,雍正又使用年羹尧去青海平叛。

从雍正元年到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叛成功,这段时间,雍正跟年羹尧的关系非常之密切,甚至于超乎普通君臣的界限,超出主子门人的界限。因为雍正明白,搞不好青海问题,他在朝廷里就不稳固,八爷党就会兴风作浪。

年羹尧平定了西北的叛乱,给了雍正新朝极大的帮助,让雍正的声誉和威望也达到了新高,年羹尧又是大功一件,甚至,雍正还称年羹尧是他的恩人。

年羹尧立下这件大功,使他自以为功高盖主,忘乎所以,开始飞扬跋扈起来了。

他在回京觐见的时候,不断写折子参人,指挥雍正帝撤掉西北的封疆大吏,换成自己的人,甚至于演变成了有名的“年选”。

他凯旋归京以后,又趾高气昂,不把满朝文武放在眼里。他对雍正倚重的另一个夺嫡功臣隆科多也颇有微词,搞不好关系。

所以,即便雍正帝给了他无数荣耀,他也没有在朝廷站稳根基。

飞扬跋扈也就罢了,他甚至跟八爷党里的九阿哥有理不清的关系,这也成了后来他的罪状之一。

由于他的个人性格问题,以及“年选”的问题,他得罪了很多朝廷大臣。很多人不断地参他,比如西北被他参过的官员,以及封疆大吏田文镜和李袚。

雍正帝也有卸磨杀驴的意思。

他刚打了胜仗没多久,雍正就找借口撤了他的总督之职,改派到杭州任杭州将军。接着杭州将军也撤了,以各种罪名押解到北京,交给议政王大臣议罪。

在这个过程中,年羹尧并非跟雍正死扛,因为他根本刚不过啊。

甚至在囚牢里,他还写了乞罪的折子,说自己知道错了,自己要改,自己还正当壮年,还能给雍正效犬马之劳,求雍正念在主子奴才一场的份上,饶了自己一命。

年羹尧是进士出身,做过翰林,虽然他被目为雍正潜邸的旧人,可是说他是雍正的奴才,却算不上。而年羹尧为了活命,自称奴才,已经把自己的尊严贬低了。在清朝前期,非满人的大臣里,一般武将才自称奴才。

然而,雍正还是把他杀了。

至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把年羹尧塑造成死不认错,跟雍正刚到底的形象,则是为了电视剧里的戏剧冲突而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